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五)
-1-青龙一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试卷高一历史试题考试范围: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五;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题共55小题,共60分,1-50题每题1分,51-55题每题2分)1、《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①人烟稀少②耕作技术落后③商品交换不发达④贫富分化的程度低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2、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自耕农·地主佃农工场主商人占总人口比例24%36%30%10%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3.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D.州治、县治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4.“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材料反映了()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5.中国古代,都城的定位成为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它使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此外,中国古代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城市()A.以商业职能为主B.以政治职能为主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D.商业限制被打破6.工具的改进是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图一相比,图二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图一图二A.合理利用水资源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C.节省了人力D.灌溉不受水源限制-2-7.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8.“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时期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A.井田制B.地主土地私有制C.均田制D.农民土地私有制9.《东京梦华录》载:(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这表明宋代()A.城市商业功能日益增强B.金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C.主要交易商品为丝织品D.房屋建筑业水平不断提高10.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不虚传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这场“商业革命”最本质的现象是()A.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B.出现了工商业市镇C.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D.海外贸易空前发达11.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12.西汉初年,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下列对这则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有()①西汉政府并未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政府鼓励商业是造成商人富贵的原因③西汉初期存在官商勾结的情况④商业资本回流于土地造成了农民流亡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13.下面是某一时期三种商品在英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示意图。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3-A.中英鸦片战争前后B.17世纪打败荷兰后C.“光荣革命”完成后D.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14.上海开埠二三十年后就出现了最早的一批女工。据统计,从1882年到1894年,上海有外商丝厂4家,华商丝厂8家,共有工人9600人,其中女工占90%。这说明()A.妇女是近代产业工人的主体B.妇女的生活观念发生变化C.妇女的生存权利得到保障D.妇女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15.19世纪末,外资银行开始落户北京东交民巷。1896年,盛宣怀在《自强大计折》中提出:“西人聚举国之财,为通商惠工之本,综其枢纽,皆在银行。”上述言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列强已控制中国的政治中心B.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C.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D.中国半殖民地化最终形成16.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等十几个民用企业。从中能够得出()A.时下“士农工商”四民观念淡薄B.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利润丰厚C.他们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D.政府大力扶植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企业17.“(清末)这个运动是在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不能根本变革的约束下进行的……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以此为基础来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化模式。”材料所述的这一运动()A.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C.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D.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8.在探究西方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过程中,甲同学根据1866年创办的民营机器厂——发昌机器厂,依靠向外商船厂承接装配船用零件而发展起来,得出外国在华企业对中国民族工业起着辐射作用的结论;乙同学根据该厂因竞争不过英商船厂,于1899年为英商耶松船厂所吞并,得出外国在华资本阻碍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结论。下列评价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同学结论相互矛盾B.甲结论不全面,乙结论成立C.两位同学认识都不全面D.甲结论成立,乙结论错误19.右面是1906-1915年中国社会商会数量的变化示意图。1912年后商会数量变化的原因是()A.列强经济侵略加剧,中国商人加强自保-4-B.政府放松经济管理,办企业必须加入商会C.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商人的投资热情高涨D.商人倡导使用国货,办商会以抵制洋货20.下图展示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程,对此解释错误的是()A.图中B出现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有关B.图中C-D出现的最主要影响是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C.图中D-E出现的外因是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图中G-H出现的内因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了国家的经济命脉21.右图是民国30年创办的旌德建华烟厂生产的香烟商标。对此叙述符合史实的是()A.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B.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崛起C.发展实业与抗战相结合D.中美英苏四国共同抗日22.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1936年指数为100)。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解读,正确的是()-5-1936年1937年1938年棉纺织业10081.769.8面粉业10077.572.5机器业10099.656.0各业平均10085.574.9①民族工业逐步萧条②因国民政府工作重点提高外交地位所致③面粉业、纺织业发展最快④日本侵华破坏民族工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3.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据此可推断该现象()A.发生在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B.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升值C.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24.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其中导致②时期现象的因素是()A.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调整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25.下图是一份询问笔录,该询问笔录产生的背景是()-6-A.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进行打压B.民国官僚资本压制工商业发展C.“一五”计划忽视了轻工业发展D.计划经济实施及极“左”思潮泛滥26.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交中国的面貌。”出现上述场景的原因之一是()A.中国实行土地私有化政策B.中国实行现代企业制度C.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27.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28.2001年,曾有一首词写道:“四海五洲举杯,华夏入世喜同醉。千年佳酿,万国友邦,歌舞盛会!”这首词吟诵的是()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B.中国开始推行多边外交政策C.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D.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9.1992年邓小平讲“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其背景是()A.“文革”刚刚结束,“左”倾思想仍然占据统治地位-7-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C.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0.以下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对图一和图二信息解读不确切的是()A.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解放B.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走向理性C.农民有一定的自主意识与市场意识D.农民的幸福观和价值取向与传统比较变化不大31.“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这里的三个历史节奏不包括()A.中共八大,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成功探索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中共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D.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2.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有人在纪念改革开放的征文中说道:“在此后的三十年间,从半闭关锁国状态下苏醒的中国快马加鞭追赶世界。如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79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我们永远铭记。”第一扇“窗”是指()-8-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B.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C.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D.加入亚太经合组织33.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的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对下表的理解不正确的是()2007年第102届广交会参展企业分类类别私营企业国营企业三资企业媒体企业其他企业参展企业数5561家4055家2709家371家1305家百分比39.72%28.96%19.35%2.65%9.32%A.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参展企业的主体B.多种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对外开放C.广州企业对外开放的水准最高D.市场经济体制使广交会充满活力34.法国史学家波密昂说过这样一段话:“革命……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它不再是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不再代表一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
本文标题: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700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