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衔接的实践论文
1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衔接的实践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作者在高、初中的地理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地理基础差的情况,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将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知识有机的整合,使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已基本填上空白,为他们较好地学习高中地理扫清了障碍,学习成绩普遍提高。关键词:初中地理知识、高中地理教学、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衔接由于我市的中考科目没有地理,多数初中学生对这门课程很不重视。在初一、初二年级,有些学校常用地理课上主科、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地理课;在初三年级又没有开设地理课,因此学生的地理知识普遍遗忘和欠缺,几乎是一片空白;升入高中后再上地理课感到十分吃力;这是高中地理教学及会考的拦路虎。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一年级地理教学中,依托各班配置的先进电教设备的优势,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了高、初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地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具体做法总结如下:一、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复习、补充高一地理上册涉及到许多初中地理知识,例如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部分内容是高一地理的重点。学生在初一学过,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此内容几乎是空白。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如果按照教参书安排的进度教学,不仅课时紧、而且多数学生未听懂。因此我采取了以下方法:(1)对学生难懂的章节放慢讲课速度;(2)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内容进行复习;(3)制作高中地理课件,用动态的图象演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观看课件要学生自己总结地理规律;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和意义等,设计了表格让学生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又如,关于昼(夜)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地方时及计算等内容也是高一地理的重点和难点,是以初中地理的经纬线作为基础的;如果东经、西经、北纬、南纬及其度数真正弄明白,这个难点就难以突破。为此我采取了以下办法:(1)首先作板图,边讲边画经纬线、经纬度;(2)用投影仪展示东西半球图,让学生知道东半球有哪些大洲、西半球有哪些大洲。(3)播放课件,观看晨昏线及其变化和太阳直射对昼夜长短的影响。(4)最后启发学生得出“因为日出早,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的结论;进而推断出地方时的计算原则为“东加西减”的结论。就这样,地方时的计算、日期的换算等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的关键不在于计算本身,而在于对地球运动的真正理解。二、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数理化知识进行整合有人说地理学是“文科中的理科、理科中的文科”,高一地理涉及到了大量数理化知识,有的知识还未学过:如角速度和线速度、椭圆有两个焦点……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怎样应用数理化知识突破教学难点。例如:21、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数学中的数轴、坐标等知识。如“大气的垂直分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等书上插图,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并不理想;大多需要老师重新从数学的角度来介绍,然后再回到地理知识的传授上来。2、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物理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大气温度与运动的关系”(即热膨冷缩原理)、“大气密度与气压的关系”(密度小气压低、密度大气压高)、上升气流常出现阴雨天气(凝结)、下升气流常天气晴朗(蒸发)、季风的特点及成因等内容,如果教学中仅作为地理现象讲授,而不复习相关的物理知识的话,学生很难真正掌握。3、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化学元素与矿物、岩石的关系、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的关系、土壤的形成等,都涉及到很多初中化学的知识,在教学中要进行适当的复习并加以应用。总之,在教学中涉及到初中数、理、化、生的有关知识时,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根据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整合初中的有关内容,而不是将高中地理课上成初中数、理、化和生物课。有的班级基础较好稍作复习即可;有的班级则需要对某个问题加以详尽讲解,才能真正理解教材内容。怎样才知道学生的相关知识是否欠缺呢?我采用的方法有:一是提问法,即对有关内容设问,如果答得不好则说明基础较差,需要复习;二是“反馈法”,通过对学生练习的批改,可以知道他们哪些内容不懂,然后采取相应措施;三是“叙述法”:设计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将自己对有关教材内容的理解叙述一遍,可以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然后对症下药。三、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贵阳六中是省级示范性高中,硬件设施堪称全省一流,每个教室都有先进的电教设备。包括网络系统、计算机、投影机、实物展台、Internet等,除了多媒体体上课,还可以进行远程教育。这些对于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讲台、一张嘴”的传统授课方式,提出了挑战:怎样才能提高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效率?通过探索与实践,针对地理课的特点,我尝试采取了下列方法:1、利用多媒体突破地理学的教学盲点地理学科所特有的综合性、直观性、动态性的特点,特别需要有这样的先进设备。因为地理教学涉及到大量的图片、照片、表格、录象及一些动态过程(如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需要展示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十分抽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地理教学长期存在盲点。从开学第一天至今,我几乎每堂课都使用这套设备,认真制作了课件用于教学中。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增大教学容量:二是将书本上抽象、枯燥的内容、情景形象的再现、活化教材,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三是可将节约的时间用来复习初中的内容和讲解习题。假如没有这套设备,我不可能有时间来复习大量的初中地理知识。2、利用投影仪对有关表格、地图进行讲解地理课有大量的地图、表格、曲线图、柱状图等林林总总,若是仅靠教师的粉笔作板图的话,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也不很准确、美观。因此我利用教室中的投影仪,展示一些有关的高、初中地理图、表,可以将重要的内容放大:或者用笔圈出,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初中应该掌握而未能掌握的内容,如:七大洲、四大洋、主要的海上交通要道(巴拿马运河、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等。同时还可以将选择题、读图题等投影在屏幕上,供学生练习或老师讲解(如画晨昏线);还可以将学生画的3图投影、点评,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同时网络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必将引起教与学的重大变革。怎样让网络为教学服务、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怎样将地理知识与涉及到的其他学科知识整合,是每个地理教师在新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今后,我会继续努力探索将这个课题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为课程改革尽一份绵薄之力。2005年11月14日浅谈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这说明初、高中地理教学应是一个整体,是紧密联系的。然而,事实却是初、高中地理教学不衔接,信息传递和反馈渠道不通畅,许多学生无法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和终身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低起点,小步子”,减缓坡度,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的感受。下面,就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我从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一、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地理教材整体框架是按照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构建的基本知识。高中地理则分为两大块: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以人地间的关系为主线,介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基本规律,人地和谐地可持续发展。初中、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内容上看,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相比,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这正是高中学生难以适应的重要原因。例如,初中地理讲地球表面大气运动的规律时,教师通过“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并记住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所处的纬度位置及范围,而高一学生则还要在教师引导启发下运用热力环流形成的特点,深入探讨这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形成过程、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4所以在高中地理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发现一般性的地理规律,同时介绍大量的相关资料,延伸地理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从特殊地理现象到一般地理规律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各种方法训练学生多角度多视野观察和分析问题,得到正确的结论。二、教学方法的衔接从教学方法看,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对教学活动控制程度比较高。而高中阶段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去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的很多问题。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尝试,个人认为,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工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熟悉教材、课标,对学科知识体系要心中有数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2.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很多高中学校都采用了分层教学,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样,在教学中对于高中部分的教学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在与初中地理的衔接问题上更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3.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重点突出必备知识三、学习方法的衔接初中地理解决问题的比较单一,只是从某一方面看待问题,而高中地理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不同的层次去看待问题,也是将初中的知识“点”过渡到高中知识层“面”进而形成知识“网”所必须经过的途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5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高中地理“大气环境保护”,全球最为关注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的臭氧层的破坏,通过学习学生知道臭氧层的破坏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物质,即人们使用制冷设备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后,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而世界唯一没有常居人口的大洲——南极洲出现了最为严重的臭氧空洞。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臭氧空洞会出现在没有人居住的南极洲,而且最为严重呢?百思不得其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共同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同时教师告诉学生世界有三大臭氧层空洞区,让学生回去查找资料,找出另外两大臭氧空洞区,看看这些地方有些什么共同点,为什么臭氧空洞偏爱这些地方等。这样通过合作研究,不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合作中相互补短,使地理学科学习充满了乐趣和生机。总而言之,初高中地理的衔接很重要,而高一是初高中过渡的关键时期,学生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时期教师在对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能否做好衔接以及能否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深刻思考、仔细研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同时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的学习特点。这些工作如果完成到位,我相信高中地理教学一定会顺利得多。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高中和初中是中学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两个阶段,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还是教学方式的差异;无论是学习能力的目标要求,还是学生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初中到高中的跨度都很大。因此,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成为高中地理教学中值得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高中教学的角度上看,如何做好衔接工作,使学生顺利过渡并适应高中地理教学,是本课题高度重视和探讨的关键问题。初高中地理课程概况一、初中地理课程现状:61.从初中地理课程安排层面看:义务教育阶段,初一、初二年级安排地理课程,初三年级空缺。再加上中考压力,学生在初一、初二学习的地理知识大部分遗忘。所以高一刚入学时,地理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尤其是农村中学毕业的学生,地理基础参差不齐,这给高一地理教学带来很大的困
本文标题: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衔接的实践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25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