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2
必修二复习提纲态度决定一切,知识改变命运!1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必修二经济(物质文明)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识结构】1、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①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2、耕作技术的演进②生产工具:汉代的生产工具、牛耕的演变、灌溉工具。③水利事业: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郑国渠一、农业经济①商周时期的井田制;3、古代土地制度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③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4、古代赋役制度5、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三种形态: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古①纺织业:类型、发展概况代二、手工业经济2、主要成就②冶炼业:类型、发展概况中③陶瓷业:发展概况国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经经1、古代历朝商业活动概况:济三、商业经济2、历代“市”的发展:基3、商业都会的崛起:本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结构①含义:与1、重农抑商政策②产生标志:特③产生原因:点四、经济政策④特点(表现):⑤评价①秦朝: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②历代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2、工商业的管理A含义③“海禁”政策B产生原因:C影响①产生概况:3、资本主义萌芽②特征:雇佣关系③发展状况及原因:必修二复习提纲态度决定一切,知识改变命运!2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知识结构】1、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结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①解体标志:一、背景:鸦片战争后②具体表现:中国经济结构变动(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③解体原因:2、鸦片战争后经④过程特点:济结构的变动⑤解体影响:(2)近代工业产生:外资工业、民族工业①时间:19世纪六七年代(1)洋务企业②概况:军事和民用工业③影响: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1、兴起A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①原因B外商企业、近代洋务民用企业的促进(2)民族资本C封建社会内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近主义企业②概况:时间、地点、途径、典型企业代③影响:中①列强资本输出,中国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破坏;国(1)原因②清政府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资③“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本2、初步发展(2)概况:19世纪末至一战前;企业家:张謇;荣宗敬、荣德生。主①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一股新气息。义(3)影响②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的③为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奠定经济和阶级基础。曲①辛亥革命推动折二、民族工业②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发曲折发展(1)原因③“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爱国思潮的推动展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概况:一战期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迅速。3、短暂春天①畸形发展:主要分布东南沿海地区;轻工业为主,重工业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3)特点②经济结构中,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控制中国经济命脉;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③“春天”短暂,昙花一现。(1)时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4、短暂发展①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提倡国货;(2)原因②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③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1)时间:国民政府统治后期5、陷入困境①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的劫掠,遭受沉重打击;(2)原因②国民党的内战、通货膨胀政策;③美国的侵略,官僚资本压迫,繁重的捐税等1、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利和不利因素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命运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启示:必修二复习提纲态度决定一切,知识改变命运!3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基础:建国头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主要措施有: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内容:“一化三改”;评价: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一、社会主义3、一五计划制定:任务:“一个重点,二个基础”;意义:社会主义建设起步。制度建立①特点:(1)工业化建设②成果及顺利进行的原因:4、一五计划的实施③完成的意义:(1953—1957)①改造形式:生产合作社、国家资本主义等(2)三大改造②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③评价: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A良好开端:《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国①曲折过程B探索失误: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社1、十年建设C调整恢复:农村纠左、“八字方针”会二、社会主义建②评价:虽有挫折,但成绩是主要的。主设曲折发展①“文革”对经济建设的破坏和影响义2、十年动乱②周恩来、邓小平领导的调整建③“文革”的教训设道①工作重点的转移(政治路线拨乱反正):路(1)内容②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的含义、原则。的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③思想、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探(十一届三中全会)(2)意义: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①原因:(1)突破口:农村②步骤:③意义:①起步的标志:2、经济体制改革(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②中心环节、措施、原则:三、改革开放③意义:伟大历程①南方谈话:内容、意义(3)经济体制改革新的发展时期②中共十四大:内容、意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十四届三中:内容、意义④中共十五大:内容、意义①点: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3、对外开放的新局面②线:开放沿海14个城市;③面:沿海开放区到内地的开放。①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标志?4、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②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现居世界第三位。③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必修二复习提纲态度决定一切,知识改变命运!4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结构】本单元知识结构略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知识结构】1、背景:①农业文明的特点;②西欧资本主义的经济萌生(特点?);A经济根源:B社会根源:①背景C商业危机:一、世界市场D思想、宗教根源:开始形成E客观条件:(1)新航路的开辟②过程: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的新航路A引起了“商业革命”B引起了“价格革命”2、途径③影响C推动殖民扩张D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E使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日益紧密走(2)早期的殖民扩张:①殖民扩张概况;②殖民扩张的影响。向世(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界1、工业革命(2)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资本、资源、海外市场)的发生背景(3)圈地运动(国内市场、劳动力)资(4)手工工场发展和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奖励本①开始:18世纪60年代主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英国工业革命②纺织→动力→交通运输义(工业革命)2、工业革命的进程③重大成就市(2)工业革命的扩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场(1)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蒸汽时代(2)改变了经济结构3、工业革命(3)改变了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的影响(4)改变了社会关系(5)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6)推动列强的对外扩张,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政治前提:1、背景(2)经济基础:市场、资本等(3)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如电磁感应现象)。(1)发源地和“中心”:美国和德国2、概况(2)开始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三、世界市场的形成(3)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3、特点:(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电力时代”(2)经济结构变化:,4、影响(3)促进社会关系变化(4)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5)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必修二复习提纲态度决定一切,知识改变命运!5专题六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1933年经济危机:①暴发原因②危机特点①危机暴发前,“加速”1、背景(2)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政策②危机暴发后,“加剧”③教训(3)经济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危机①1933年3月—1935年初,应急措施,结束混乱(1)阶段②1935年—1939年,具有改革意义的政策调整。一、罗斯福新政①整顿银行业:原因、目的、作用②恢复工农业生产:目的、措施、作用2、概况(2)内容③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目的、作用④保护劳工权利:作用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作用(3)特点:政府全面干预经济(1)对美国的影响3、影响(2)对世界的影响当(1)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代经济理论:资①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经济政策:本效果:主1、美国经济发展特征义②20世纪70年代经济政策的调整的效果新(2)发展阶段经济理论:变③20世纪80年代经济政策:化效果:经济政策:二、当代资本主④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特征:“新经济”义的新变化“新经济”出现的原因2、英国:混合市场经济3、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1)特点:4、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2)主要内容(3)效果:(1)特征:5、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2)政府的主导作用:(3)效果:必修二复习提纲态度决定一切,知识改变命运!6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知识结构】(1)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物资的极度匮乏(2)内容:①农业、工业、③商业、④分配1、战时共产主义目的①三年国内战争(1918—1920)(3)阶段评价目的②1921年初评价一、苏俄(联)社会主①战争破坏经济义建设的初期探索(1)背景:②战后推行……政策,引发…加剧…2、新经济政策(2)内容:①农业、工业、③商业、④分配(3)特点:(4)评价:3、初期探索的经验与教训:①时间:20世纪20至50年代A工业化建设:背景、方针、阶段苏(1)形成②过程特点、成果联B农业集体化:背景、方针、问题社③标志:1936年斯大林宪法的颁布。会(2)形成原因: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个人因素主1、体制的确立政治:高度集中、…计划、优先发展…义(3)特征经济:高度集权,个人崇拜建文化:高度集中,行政干预设政治:积极、消极(4)评价经济:积极、消极文化:积极、消极①背景:(1)赫鲁晓夫改革②措施:③评价: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①背景:体制(斯大林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②措施:2、体制的改革③评价:①背景:(3)戈尔巴乔夫改革②措施:③评价:直接原因:(4)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历史原因:外部原因:3、斯大林模式的总体评价4、斯大林模式经验与教训必修二复习提纲态度决定一切,知识改变命运!7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提示】经济全球化(Economic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①市场全球化、②生产全球化和国际化(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主体)、③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贸易组织的建立、国际贸易量迅速增长)、④资本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机构、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⑤科技全球化(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⑥经济管理制度与经济习惯国际化、⑦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漫长的演变的过程。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出现,经济全球化萌芽。工业革命后,殖民扩张和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在第二工业革命推动下,列强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网撒向全球,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20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本专题主要讨论当今(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一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第1、2课),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21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