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三通史复习之资本主义兴起练习
资本主义的兴起练习1、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A.贸易通道的改变B.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C.世界市场的形成D.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2、1567年,明朝隆庆皇帝朱载垕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禁”,诏令“朝野上下率用银”,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据统计,自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3/4。由此可见,当时()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C.中国的航运和对外贸易发达D.中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3、“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这段话表明新航路开辟中()A.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B.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C.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4、有人就新航路的开辟问题画了以下四幅漫画,下列对漫画的理解正确的是()A.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②④5、彼特拉克说:“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的原则是,关于我们在人间所能希望的光荣,在人间的时候去追求它是对的。”他的这种思想反映了()A.文艺复兴倡导追求现世幸福B.文艺复兴主张推翻封建专制C.科学家勇于追求科学真理D.启蒙运动宣扬天赋人权6、“(他们)发起一个崇古运动,他们看到其中有与自己相仿的精神;他们感到有一种与他们时代有关的东西。在中世纪从未完全销声匿迹的古典影响。”材料中的“他们”是指A.早期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B.沟通欧亚商路的荷兰航海家C.宣扬理性主义的启蒙思想家D.构筑光影色彩的印象派画家7、“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掀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新航路开辟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8、马基雅维利提出:“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这表明,马基雅维利认为A.君主制是摆脱无序状态的必然选择B.君主制是有序状态下的最理想的政权C.君主的统治神圣而高贵D.君主的统治必须合乎道德9、恩格斯说:“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稿,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典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繁荣,这种繁荣好像是古典古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过。”从中可以看出文艺复兴A.复兴了古希腊古典文学艺术B.借助古典艺术实现艺术繁荣C.推翻了天主教神学黑暗统治D.是西方近代艺术史上的巅峰10、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矛盾的。彼得拉克曾这样讲过说:“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即在思考和谈到最高真理、真正幸福和永恒的灵魂的拯救时,我肯定不是西塞罗主义者或柏拉图主义者,而是基督徒。”通过这则材料能说明()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仍然坚持自己宗教信仰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仍主张听命于天主教教士宣教C.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主张顺从人性追求现实幸福D.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主张追求自然赋予的各项权利11、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B.借助传统文化外衣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D.建立政党宣传政纲12、卡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C.人文主义思想D.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13、“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此话最有可能出自()A.薄伽丘B.莎士比亚C.马丁·路德D.孟德斯鸠14、尼尔·弗格森在其著作《文明》中指出:“新教不仅让西方人学会了工作,也学会了节俭与识字。……新教带来的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下列宗教改革的各项主张中,最有利于“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的是:A.灵魂得救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B.反对向教会购买赎罪券C.人人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D.教会应从属于国家15、马丁·路德认为:“我们教会教导人,设立圣礼不单是要作为上帝恩赐我们旨意的标志和见证,为要激励并坚定领受圣礼之人的信心……因此,我们教会弃绝那些人说,圣礼的本身使人称义,而不说相信罪得赦免的信仍是为领受圣礼所必要。”材料中马丁·路德的主张A.极大冲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B.提倡信仰绝对自由C.主要针对基督教的禁欲主义D.得到了德国各阶层的支持16、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据此判断以下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评述,错误的是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B.把信仰本身树立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C.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开始人自己同上帝直接对话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人类理性的光芒17、马克思在评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这两个“枷锁”分别是指A.天主教权威和专制王权B.天主教权威与马丁•路德宣扬的宗教思想C.宗教信仰与人文主义D.宗教信仰与科学精神18、马丁·路德指出,主教的权柄与政府的权柄“两者都是上帝的命令,所以应当尽心尊敬、重视,看为上帝所赐世人最大的福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世俗权力对教权的尊重B.强调世俗权力的优越性C.否定主教在宗教领域的地位D.论证教权与世俗权力的对等地位19、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方震说,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指的是:A.海外探险清教运动B.文艺复兴宗教改革C.宗教改革启蒙运动D.文艺复兴启蒙运动20、.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1320年—1384年)指出:“依《圣经》之言,英格兰王国是一个整体,而教士、贵族、公众都是它的成员”、“王朝隶属于上帝,非此不能有繁荣”。这主要可以反映出宗教改革运动()A.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B.动摇了欧洲人对上帝的信仰C.推动了《圣经》在英国的传播D.使英国王权归属于教权之下21、因为天主教的很多教义不符合《圣经》教诲,而加入了太多教皇的个人意志以及各类神学家的自身成果,所以许多信徒开始质疑天主教的教义和组织,发起回归《圣经》的行动来,因这种回归而产生的影响有①解放了人们思想②宗教仪式被简化③罗马教廷的权威受到质疑④人文主义思想得到弘扬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22、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一书中说“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强调的是宗教信仰中‘个体的自由’”,这里的“个体的自由”的本质涵义是()A.个人的自由原是天所赐予的B.个人可以自由选择宗教信仰C.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D.个人有灵魂得救的自主权23、16世纪以前的欧洲,当你问:“你是什么人?”,得到的回答是“我是某家族的。”;16世纪后,得到的回答是“我是天主徒”或“我是新教徒”。18世纪后,得到的回答是“我是某国人”。与材料反映的现象无关的是A.封建制度B.宗教改革C.民族国家D.光荣革命24、导致下列左图向右图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宗教神学被驱除出社会领域C.基督教内部的腐败D.罗马教会与欧洲世俗王权的矛盾斗争25.(36分)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人类深化认识自身?同时又拓展认识世界的历史。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善于忠实享受自己的生命,这是神一般的尽善尽美。……在我看来,最美好的人生是向合情合理的普通标准看齐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没有奇迹,也不荒唐。——[法]蒙田(1533—1592):《论经验》(1)据材料一,概括蒙田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简述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10分)材料二如下图甲和图乙(2)据材料二,指出l6世纪前后欧洲人对世界(陆地)范围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认知的变化给欧洲思想领域带来的影响。(8分)材料三八十年来,中国人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近代西欧和中国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何异同?(10分)答案:1)观点:肯定生命价值;热爱世俗生活。(2分)背景:基督教会及其神学的统治;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8分,任答其中四点即可)(2)变化: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进一步了解非洲全貌(及亚洲东南部岛屿)。(2分)影响:冲击了西欧中世纪神学理论和教会权威;激发人们探索科学和世界的热忱;促进人文精神发展。(6分)(3)同:对世界的认识逐步深化;同时加深了对自身的认识;贯穿着新旧之争。(4分,任答两点即可)异:西欧是自发的主动探索过程(内生型),近代中国是在外来压力下被动走向世界的过程(外源型);近代中国认识世界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背景下,与救亡图存相伴随;中西方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西方是以人文思想、自然科学发展来推动政治变革,中国近代探索经历从技术到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的演变;西方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更重视理论总结,中国侧重于实用性。(6分,任答3点即可,其它回答如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概括归纳能力。从材料“善于忠实享受自己的生命”“最美好的人生是向合情合理的普通标准看齐的人生”可以概括出蒙田的基本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蒙田的基本观点形成的背景。(2)本题主要主要考察的是对图片信息有效获取能力。根据两幅地图对比可知,l6世纪前后欧洲人对世界(陆地)范围的认知发生的变化: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进一步了解非洲全貌(及亚洲东南部岛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冲击了西欧中世纪神学理论和教会权威;激发人们探索科学和世界的热忱;促进人文精神发展。(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三中牛顿所揭示的“自然法则”指运动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科学对人类发展的意义: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自然科学的发展深化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提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西欧和中国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相同:对世界的认识逐步深化;同时加深了对自身的认识;贯穿着新旧之争。不同点:西欧是自发的主动探索过程(内生型),近代中国是在外来压力下被动走向世界的过程(外源型);近代中国认识世界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背景下,与救亡图存相伴随;中西方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西方是以人文思想、自然科学发展来推动政治变革,中国近代探索经历从技术到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的演变;西方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更重视理论总结,中国侧重于实用性。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图1中国古代的塑像——秦兵马俑图2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秦代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格不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示例一:信息:秦代塑像形体高大;崇尚写实;手法严谨。(任意一点3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世俗生活化;强调人的自然本性。(任意一点3分)说明:秦处于传统的重农抑商的农耕经济时代,
本文标题:高三通史复习之资本主义兴起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95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