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高考历史世界现代史复习
1世界现代史(1917-至今)第一阶段: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17——1945)一、政治方面:1、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打断了帝国主义链条,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类开始进入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时期。2、资本主义:经过一战后的短暂动荡,2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1929年所爆发的空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面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两种不同政治发展道路:(1)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统治,意大利强化了法西斯专政。英、法、美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2)英、法、美等国在法西斯国家挑起世界大战后被迫投入战争,并与苏联等国参加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国家。二、经济方面:1、社会主义: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先后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并进行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成就,但是这个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2、资本主义:一战结束后,美国掌握着世界经济霸权(注意,此时美国并没有取得世界霸权,这里只强调经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以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克服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三、思想文化在科技、文学和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科技: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理论造成了物理学的革命20世纪以来,欧洲艺术传统向现代形态过渡。四、国际关系方面:30年代,在大危机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争夺,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动荡不安。一、俄国十月革命(一)背景1、客观: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主要原因)(1)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具有帝国主义特征,但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2)政治基础——俄国帝国主义具有军事封建色彩,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强,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3)社会条件(直接原因)——一“一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社会矛盾,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2、主观:(1)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强,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2)广大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二)过程:1、二月革命的爆发(1917、3)①背景:沙皇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主义的正确领导;②时间:1917年③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④结果:推翻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武装)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2、列宁《四月提纲》:①提出者:列宁②内容: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③意义:指明了革命的前途3.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4.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起义,列宁亲自领导。攻打彼得格勒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占领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冬宫的信号,十月革命胜利。25、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决议:(1)经济:通过《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土地国有化,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完成民主革命任务。(2)政治: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3)外交:通过《和平法令》,苏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三)历史意义(1)以建立体现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缺口,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革命斗争。(3)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四)特点①革命环境:在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革命胜利②革命道路:走的是由城市扩展到农村的革命道路③革命阶段: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④革命方式:暴力革命夺权不同道路:俄国“城市中心论”;中国“农村包围城市”。原因:具体国情不同启示:符合本国的国情,不能照搬别国经验。二、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实施背景: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行实物配给;普遍义务劳动制(3)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4)特点:“战时”“共产主义”(5)作用: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上的胜利。(6)局限性: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引发了1921年的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根本原因:改变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的弊端实施的必要性:长期战争破坏了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工人农民的不满。严重威胁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的稳定。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2)主要内容:(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市场交换、按劳分配)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解除工业国有化,用经济手段管理;商业——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3)特点:①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②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4)历史作用:巩固了政权,恢复了经济;是正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局限:只是作为一种手段,对长期性必要性认识不足(5)启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艰辛和曲折的,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3、斯大林模式:(1)概念:“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和战争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体制形成于斯大林执政,因此称为“斯大林模式”。3(2)“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①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体系;通过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牺牲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重工业)。②农业:用行政手段推行农业集体化。③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主要特征:①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②推行单一公有制;③实行计划经济和经济管理制度④片面发展重工业。(4)历史作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局限性: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结构严重失调;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忽视商品经济,阻碍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4)经验: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积极作用。教训: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三、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供需)的矛盾具体原因: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证券市场的繁荣和股票投机过度,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2)特点:波及范围广,破坏性特别强,持续时间长,影响特别深远.(3)影响:①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②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③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2、罗斯福新政(1)历史背景:①美国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中;②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③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④1933年罗斯福大选获胜就任总统,宣布实行新政。(2)主要内容:方面主要措施结果和影响整顿财政金融体系银行停业整顿,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即中央银行)的权力;管制证券业。恢复了银行的信用,促进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复兴工业(核心)政府加强对工业的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工作条件,保障工会谈判集体合同权利。将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并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调整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农产品价格回升,农业收入明显增加,农民破产情况得到遏制。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增加了就业,刺激了消费和生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稳定了社会;建成了一批造福后代的重大工程;社会立法《全国劳工关系法》工人有权组织工会;保障了工人的基本权利,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地位。(4)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生产关系,加强国家对经济直接干预。4(5)影响(作用):①摆脱危机(直接影响):使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美国摆脱了经济大危机;②维护民主(间接影响):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改善了公众的生活状况,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③创新体制(深远影响):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政的实施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的时代,进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6)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有何异同目的不同:前者目的是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者目的在于维护资产阶级统治。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农业方面;后者侧重于对工业的调整手段不同:前者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后者是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特点和本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强调市场经济,强调多种经济并存;后者是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运用计划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相同点: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都对以后的世界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模式四、思想文化在科技、文学和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1)科技: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理论造成了物理学的革命(2)文学①现实主义:英国——萧伯纳《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②现代主义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严重的社会问题③苏联文学高尔基《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3)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性作品: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4)电影和电视的发展①电影:电影艺术家卓别林;1927年进入有声电影时代;1935年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诞生②电视:产生:20世纪20年代中期,出现了电视;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电视节目,电视艺术诞生。发展:1930年英国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第二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年后)一、政治方面:1、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上对抗;2、从两极格局到出现多极化趋势(一)二战后至50年代:为了建立世界霸权,美国全面实施冷战政策,推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遏制苏联。苏联建立经互会、华约与之对抗,1955年冷战格局正式形成。局部“热战”:朝鲜战争,使世界动荡不安。(二)60~70年代:①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欧洲共同体成形成;日本开始崛起;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推行日美为轴心的全方面外交,资本主义阵营分化。②70年代美国与苏联争霸处于守势,战略收缩。③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三)80~90年代:①8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崩溃。1991年12月,苏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世界现代史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94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