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高考化学总复习(JS版)《42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课时作业
1《与名师对话》高考总复习(JS版)高三化学《4.2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课时作业建议用时实际用时分值得分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2010年合肥模拟)通过一步反应不能直接完成的是:①N2→NO2②NO2→NO③NH3→NO④NH3→NO2⑤Cu→Cu(NO3)2⑥HNO3→NO2()A.①⑥B.②⑤C.④⑤D.①④答案:D2.通常情况下,氮气不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最根本原因是()A.N2是双原子分子B.N2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小C.N2分子由N≡N键结合而成,不易断裂D.氮的非金属性比氧弱解析:氮气性质稳定的原因是氮气分子中的N≡N键能大,不易断裂。答案:C3.(2010年东莞模拟)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①加热氨水可得到氨气②氯化铵晶体受热后由试管底部移到试管上部③固体碘受热变成紫红色气体④液氨汽化⑤浓硝酸从无色液体变成黄色液体A.①③④B.③④C.②③④D.③④⑤答案:B4.如图利用培养皿探究氨气的性质。实验时向NaOH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立即用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下表中对实验现象所做的解释正确的是()选项实验现象解释A浓盐酸附近产生白烟NH3与浓盐酸反应产生了NH4Cl固体B浓硫酸附近无明显现象NH3与浓硫酸不发生反应C氯化物溶液变浑浊该溶液一定是AlCl3溶液D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NH3是一种可溶性碱2答案:A5.在常温下向盛满水并倒置于水槽中的试管里先后通入4mLNO2、4mLNO、5mLO2,经过一段时间后,试管里剩余的气体有()A.NOB.O2C.NO2和O2D.NO和O2答案:B6.(2010年上海高考)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A.NO2通入FeSO4溶液中B.CO2通入CaCl2溶液中C.NH3通入AlCl3溶液中D.SO2通入已酸化的Ba(NO3)2溶液中解析:A项,NO2通入水中生成HNO3,能将Fe2+氧化为Fe3+,溶液颜色由浅绿色变为黄色;C项,生成Al(OH)3白色沉淀;D项,SO2被HNO3氧化为H2SO4,生成BaSO4白色沉淀;B项,CO2与CaCl2不反应,无明显现象。答案:B7.同温同压下,在3支相同体积的试管中分别充有等体积混合的2种气体,它们是①NO和NO2,②NO2和O2,③NH3和H2。现将3支试管均倒置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剩余气体的体积分别为V1、V2、V3,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V1V2V3B.V1V3V2C.V2V3V1D.V3V1V2解析:设每种气体各占12L,①组合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剩余气体的体积为:12+16=23(L)②组合发生反应:4NO2+O2+2H2O===4HNO3,剩余气体的体积为12-18=38(L)③组合NH3全部溶于水,剩余H2为12L,故:V1V3V2,即B正确。答案:B8.(2010年上海高考)右图是模拟氯碱工业生产中检查氯气是否泄漏的装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烧瓶中立即出现白烟B.烧瓶中立即出现红棕色C.烧瓶中发生的反应表明常温下氨气有还原性D.烧杯中的溶液是为了吸收有害气体解析:烧瓶中的反应为:3Cl2+8NH3===N2+6NH4Cl,故烧瓶中出现白烟,无红棕色;该反应中NH3表现还原性。故选B。答案:B9.工业废气中的氮氧化物是主要污染源,为了治理污染,工业上常通入NH3,发生NOx+NH3―→N2+H2O反应来治理污染。现有NO、NO2混合气体3L,用同温同压下3.5LNH3使其恰好完全转化为N2,则混合气体中NO、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不考虑NO2的聚合)()A.1∶1B.2∶1C.1∶3D.1∶43解析:设废气中NO和NO2的体积分别为x、y,则有x+y=3L,根据题给信息,写出NO、NO2分别与NH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6NO+4NH3===5N2+6H2Ox23x6NO2+8NH3===7N2+12H2Oy43y23x+43y=3.5L求解方程组得:x=0.75L,y=2.25L,xy=。答案:C10.6.4g铜与过量的硝酸(8mol·L-160mL)充分反应后,硝酸的还原产物有NO、NO2,反应后溶液中含H+为nmol,此时溶液中含NO3-的物质的量为()A.0.28molB.0.31molC.(n+0.2)molD.(n+0.4)mol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11.(8分)有一混合气体,可能含有下列气体中的某几种:NH3、O2、NO、Cl2、HCl,在温度和压强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如下实验,写出每步可以肯定的结论:实验现象可以肯定的结论A.观察混合气体无色B.将混合气体通过浓H2SO4,体积减小C.剩余气体跟空气接触后变为红棕色答案:无Cl2有NH3存在,无HCl有NO存在,无O212.(12分)A、B、C是在中学化学中常见的三种化合物,它们各由两种元素组成,甲、乙是两种单质,这些化合物和单质之间存在如图所示关系:据此判断:(1)在A、B、C这三种化合物中,必定含有乙元素的是________(用A、B、C字母填写)。(2)单质乙必定是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单质乙的分子式可能是______________,则化合物B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解析:(1)根据题意,可转化为如下三个反应:①甲+乙―→A,②甲+B―→A+C,③A4+B―→乙+C,由①可知化合物A中一定含有乙元素,由②知A中含有的乙元素一定来源于化合物B,所以A、B均含有乙元素。(2)由③看出,该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乙为单质,A、B中又都含有乙元素,所以乙元素在A、B中必有一个显正价,另一个显负价。在中学化学中只有非金属元素显负价,因而乙一定是非金属元素。(3)单质乙可能是N2,可以写出如下反应关系:单质乙也可能是S,B的化学式为H2S,A的化学式为SO2,可写出如下反应关系:答案:(1)AB(2)非金属反应A+B―→乙+C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乙为单质,由图知A、B中又都含有乙元素,所以乙元素在A、B中必有一个显正价,另一个显负价,在中学化学中只有非金属元素显负价,因而乙一定是非金属元素(3)N2(或S)NH3(或H2S)13.(16分)(2009年北京高考)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可选药品:浓硝酸、3mol/L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NO反应,能与NO2反应。2NO2+2NaOH===NaN03+NaNO2+H2O(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③、④、⑥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装置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装置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装置①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以下4个实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选填序号字母)________a.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b.加水稀释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c.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二氧化氮,观察颜色变化d.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变化答案:(1)3mol/L稀硝酸、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2)通入CO2一段时间,关闭弹簧夹,将装置⑤中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3)Cu+4HNO3(浓)===Cu(NO3)2+2NO2↑+2H2O(4)将NO2转化为NO3NO2+H2O===2HNO3+NO(5)装置③中液面上方气体仍为无色,装置④中液面上方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6)a、c、d14.(14分)(2010年重庆高考)某兴趣小组用下图装置探究氨的催化氧化(1)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加热玻璃管2一段时间后,挤压1中打气球鼓入空气,观察到2中物质呈红热状态;停止加热后仍能保持红热,该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3)为保证在装置4中观察到红棕色气体,装置3应装入________;若取消3,在4中仅观察到大量白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实现氨催化氧化,也可用装置5替换装置________(填装置代号);化合物X为________(只写一种),Na2O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实验题。氨的催化氧化,首先要制备NH3和O2,可得出装置1的作用:制备NH3和O2。在装置2中NH3和O2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NO和H2O。(3)利用装置3除去H2O,在装置4中NO被氧化为NO2。若取消装置3,在装置4中生成的NO与O2反应生成NO2,NO2与水反应生成HNO3,NH3与HNO3反应生成了NH4NO3。(4)装置5是制备NH3和O2。答案:(1)4NH3+5O2=====催化剂△4NO+6H2O(2)放热(3)浓H2SO4生成的NO与O2反应生成NO2,NO2与水反应生成HNO3,NH3与HNO3反应生成6了NH4NO3(4)1NH4Cl与HCl反应生成氧气(合理答案均给分)
本文标题:高考化学总复习(JS版)《42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课时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93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