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高二历史选修四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
高二历史选修四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一、选择题:1、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德政”,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2、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B、通过教育选拔治国贤良C、宏扬优秀民族文化D、协调社会人际关系3、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A、启发诱导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4、孔子教育思想中,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D、“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5、孔子曾周游列国10多年,但倍受冷落、狼狈不堪,你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最重要的原因是A、孔子地位低下,B、孔子主张不能满足统治者需要C、受其它学派打击D、其思想有较大的消极性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7、以下哪种观点属于孔子的主张A.“无为而治”B.“守静”C.“忠恕”之道D.“天法道,道法自然”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这句话的反映的A、政论思想B、教育思想C、伦理道德规范D、为人处事的标准9、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i:畏缩),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伤人”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A、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这样才们大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B、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思想基本一致C、“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D、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10、孔子自称“三十而立”对“立”的理解正确的是A.成为主持祭祀的儒士B.创办私学成功C.在鲁国从政,取得巨大成功D.整修六经11、孔子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是A.分封制的崩溃B.劳动者地位的提高C.教育向民间普及D.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新旧矛盾尖锐12、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C.学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13、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家,问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此事反映了A.兼爱B.克己复礼C.仁者爱人D.民贵君轻14、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15、《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材料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A.有教无类B.启发式教学C.温故而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16、孔子兴办私学的主要作用是A.使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B.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C.促进“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五经成为教育的传统课程17、下列孔子的主张在今天具有消极意义的是A.“仁者,爱人。”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身也。”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8、下列有关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孔子整理的“六经”和其著作《论语》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B.儒家思想经历代损益逐渐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C.孔子创办的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D.孔子的思想及其学说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影响19、御医之家的出身对亚里士多德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A.使其有机会出入王宫,接触广泛的文化知识B.为其一生中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物质基础C.使其具有良好的古代生物学、生理学素养D.为其将来的从政打下良好的基础20、关于“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句话的表述不恰当的是A.体现了一种尊师但不盲从的师生关系理念B.说明仁爱是有等级的C.体现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D.是亚里士多德的重要思想21、柏拉图经常称亚里士多德是小马驹(小马驹吃足了奶就会踢它的母亲),其意思是指亚里士多德A.敢于挑战权威B.不赞成柏拉图的主张C.忘恩负义D.求知欲强22、下列著作属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是A.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B.世界的存在与人的感觉无关C.是唯物主义思想家D.是唯心主义思想家23、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从教生涯表述不正确的是A.曾教授于马其顿帝国的建立者亚历山大B.在马其顿创立了吕克昂学园C.教学方法别具一格,被称为“逍遥学派”的思想家D.教授学生自然科学和伦理学24、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表述正确的是A.两人都认同奴隶制度B.都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C.两者都主张以德治国D.两人都提出“中庸之道”25、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学术成就不正确的是A.建立较完整的学科体系B.大多数自然科学成就一被证明是错误的C.其伦理学成就如三段论至今被奉为权威D.为后世的科研提供了一些方法论26.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中庸之道”的共同之处有①都看作是至高的美德②都主张适度,不走极端③都反对将“过”和“不及”简单的调和或折中④其标准都是“正确的理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二、问答题:27、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饿众星拱之┄┄予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论语》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材料四“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象是和霸道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礼”的实质是什么?(2)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汉城揭牌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歌尔摩成立材料二孔子与人的对话如诗篇一样,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内蕴丰厚,有很多的话就是人生格言。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对语言的锤炼,是与他对人的修养要求分不开的。孔子,他以诗、礼、乐等形式,以与弟子之间展开对话的形式来追寻人之为人的美。孔子认为完美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能“爱人”的人。他倡导群体意识,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向往天人合一的和平的艺术的人生。请回答:(1)根据材料说明孔子的世界地位怎样?(2)概述孔子的基本思想主张。(3)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29、材料一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道,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道,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道,文雅是滑稽和呆板的中道,高尚是卑屈和顽强的中道,娇柔是坚韧和病态的中道。——亚里士多德材料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材料二体现哪位思想家的什么思想?(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思想有何异同?3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亚里士多德材料二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亚里士多德材料三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希腊人是人。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永生的。——亚里士多德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二、三中亚里士多德研究的主要领域,各有什么意义?(2)如何看待亚里士多德在古代希腊文化史上的地位。答案选择题:1-5BACAB6-10DCCDB11-15DBCCB16-20BDADB21-26AABCCA问答题27(1)倾向:维护奴隶制度;实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2)相同:都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案不同:孔子重视“德”,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韩非子重视刑法,以重刑来镇压人民的反抗(3)鲁迅指出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镇压人民的反抗的工具,实质上是一致的28、(1)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不仅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而且对亚洲及对世界都有重大影响,所以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尊敬。(2)政治:核心思想是“仁”(仁爱),包含着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倡导“群体意识”,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哲学:“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人性:“性善论”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3)孔子思想包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现实意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身也。”重义轻利,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思想仍是我们今天需要弘扬的。29、(1)孔子中庸思想(2)同:①德性的一致:孔子把“中庸”和亚里士多德把“中道”,都看作是至高的美德。②理性的一致:无论是孔子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均主张适度原则,不走极端。③知性的一致:无论是孔子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都共同反对折中主义,反对将“过”和“不及”简单的调和或折中。异:①前提不同:中庸(孔)以礼以及个人服从传统社会道德为前提,而中道则是以个人意志自由为前提的。②标准不同:中庸的标准是礼,而中道的标准是“正确的理性”。③归宿不同:中庸寻求的是“致中和”,要求将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地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而中道寻求的则是公正。30、1、(1)材料一研究人本身,既提到完美的境界,也要追求现实的幸福。这一观点对柏拉图思想有继承,也有突破。材料二提出人生哲学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和方法,是一种人生境界。材料三是他的三段论,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2)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本文标题:高二历史选修四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99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