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高二历史期中1-5单元练习
高二历史期中练习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A.百家争鸣B.独尊儒术C.维新变法D.五四运动2.某村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孙:“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得饶人处且饶人”“浪费一粒粮食就会遭到五雷轰顶”。你认为老人的言论反映出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①儒家②道家③墨家④法家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3.汉武帝创建太学,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方向。某班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给汉武帝创建的太学命名,下列名称比较准确的是()A.汉朝中央政治学院B.汉朝郡国联合大学C.国际孔子学院D.儒家师范大学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5.五四运动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哪一项观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6.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7.2010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引用了古人的一句名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用以明志。与这一名言出处作品属于同一艺术风格的小说是A.《三国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红楼梦》8.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B.“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C.“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9.有人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二步”。对这句话判断正确的是()A.事实正确,观点错误B.事实正确,观点正确C.事实错误,观点错误D.事实错误,观点正确10.下列论述的基本观点倾向于近代维新派的是()A.“夫不可变者有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B.“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固,在人心不在技艺”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D.“君权与民权合者情意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也”11.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①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②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③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④提倡学习西方人文职业教育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D.①④12.以下是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得出的推论是()A.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C.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D.《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13、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时代因素是A.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B.孟子“性善论”的影响C.法家思想D.董仲舒新儒学地位的确立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这种现象表明当时A.出现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B.佛教道教开始取代儒学的地位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以虚构内容为主15、“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根据材料,文中的“程朱讲学之效”应该理解为A.程朱理学促进文化普及B.程朱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C.程朱理学压抑人的个性发展D.程朱理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16、梁启超曾自述道:“梨洲有一部怪书,名曰《明夷待访录》……这部书是他的政治理想。从今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像平平无奇,但在三百年前——卢梭《民约论》出世前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以下选项中关于《明夷待访录》和《民约论》相同之处表述错误的有①都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②都主张实行法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③都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④都主张以民为本,实行君主立宪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7、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理念存在于人类的灵魂中,人类的正确目标就是要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理念。这一思想与中国古代哪种思想类似A.道家思想B.陆王心学C.程朱理学D.董仲舒“天人合一18、德国哲学家阿道尔诺说:“在启蒙精神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有一定的理论观点受到毁灭性的批判。”那些被“毁灭性批判”的观点包括①“我的茅屋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介绍马克思主义西方习俗礼仪国事要闻文章数量(篇)36530进”②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③“朕即天下”④“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A.①②B.③④C.③D.①④19、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过:“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的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身”,能证明这个观点的史实是A.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B.资本主义萌芽C.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20、从魏晋南北朝到元代,文学形式先后产生了志怪小说、传奇、话本、散曲,它们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民族矛盾的尖锐C.市民队伍的不断扩大D.资本主义萌芽21、古语曰:“涛之起也,随月盛衰。”能对这一自然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的是A.《石氏星表》B.近代经典力学体系C.量子力学D.狭义相对论22、阅读下列《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对材料信息解读错误的是科学成就项目基础研究年限(A)应用研究年限(B)生产推广年限(C)B—A年差C—B年差C—A年差1蒸汽机1687171117762465892发电机183118881889571583计算机193619461946100104激光195819601961213①科学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速度越来越快②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低③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④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促成上述科学成果诞生A.①②③B.①③C.①③④D.②④23、《物种起源》问世不久,牛津大主教说道:“从达尔文先生的理论当中,我们只能得出两种结论:要么是人类缺少一个不朽的灵魂,或者相反,每个动物、每种植物都有一个不朽的灵魂。”美国的盖洛普公司在1982年、1993年、1997年、1999年进行了四次民意调查,其结果均显示,坚信上帝造人的美国成年人的比例,不低于受访者的44%,只有12%的人相信人类由其他动物进化而来。以上材料主要说明A.达尔文的进化论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B.科学和非科学的斗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C.英国、美国政府不主张普及科学知识D.神创论还对当今人们有普遍的深刻的影响24、互联网诞生后,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积极影响包括①它传播新闻迅速快捷且准确无误②方便了人们生活,使人类社会交往方式发生了变化③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提高了管理水平④网络提供的虚拟世界既可以为参与者提供无穷的乐趣,也可能带来无尽烦恼A.③④B.①③C.②④D.②③25、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指出:“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按照此观点,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B.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洋务运动D.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26.(17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好些新的因素推动着人们更新对西方和中国的认识:……1892年,在西方传教士所办的各种学校中学习的学生已达一万六千余名。从1815年至1891年间,中国先后创办的各种华文报刊达64种,加上香港地区的6种,共达70种之多,……努力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成就、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状况以及近日新闻,为中国士子的视野与世界连接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有数以百计的外国书籍翻译为中文出版。到外国考察、留学、经商和做工的中国人至70年代末已达80万以上。——袁伟时《帝国落日》材料二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材料三图文材料:……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带有病毒性质的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1881年7月23日《纽约时报》社论材料四中国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陈旭麓(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了解西方的主要途径。(4分)(2)依据材料二,说明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4分)(3)透过材料三中的图片,从中可以获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3分)(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认识。(3分)27.(17分)(1)教会学校的教育;报刊的宣传;新闻的传播;译著的介绍;国外华人的影响。(答到四点即可给4分)(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实行君主立宪);三民主义(实行民主共和)。(3分)作用:推动了救亡图存的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有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4分)(3)信息:清政府开始重视海洋权,建立比较强大的近代海军;清政府把受挫的原因归结为不利的外部环境;清政府政治制度腐败,没能实现国家的强大。(3分)(4)中国学习西方过程中新旧思想产生激烈的碰撞,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经历了一个由思想认识到付之实践的过程。(3分)
本文标题:高二历史期中1-5单元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95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