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建设
1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建设摘要: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小学思想品德的形成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教育因素的共同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必须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转化和发展。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建设;教育担任学校大队辅导员工作近三年,没有一天是轻松的。为什么不轻松?一个原因是本身少先队工作的烦琐、忙碌;最主要的是看到、感到小学生的德育问题层出不穷而为之担忧,并且一直在思考如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但思想品德教育不同于其他基础知识教育,其教育的目标是人的思想品行而不是一种知识技能,因而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需要不断探索教育规律。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教育因素的共同影响,是一个多因素的相互影响的多层次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让各种影响因素经过调节、选择、利用、控制和改造都能成为对学生思想品德有积极影响的教育因素,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转化和发展。一、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一)学文明理,以知导行思想品德是一门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的学科。其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教材所说的道理,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产生共鸣并指导实践活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知的培养是基础,的实现是关键。”这是德育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晓之理”“导之以行”。那么要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就得先向学生传授有关知识,通过思想品德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有个较全面的认识。学生的认识提高了,教师再及时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行动,又了解到为什么要这样去行动。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思想品德课文教学——学生交流感想2——完成课后的思考与练习——指导学生行为实践——表彰好人好事。(二)利用集体的力量,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学生集体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手段。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后,并不等于学生已形成思想品德,而应看学生是否把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也就是说学生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来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但是小学生思想反反复复容易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这样就必须有人督促其行为。在教育实践中可发挥集体的作用,让学生集体朝着教师的意愿发展,把教师本人的力量变成学生集体的力量,把教师意图和要求变成学生的意图和要求,让学生相互督促、相互促进。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校开展的“流动红旗”评比活动来强化学生珍惜集体荣誉这一道德观点。通过课文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卫生区的纸屑,果皮不再有了,教室的课桌椅排列井然有序,原来几个“调皮鬼”再也“调皮”不起来了,粗言野语、打架骂人的事更看不见了。可见,集体的力量有多大啊!(三)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小学生年龄小是非辨别能力差,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既容易接受好的思想,又容易形成不好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课文教学与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寻找、挖掘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社会焦点问题,用课文的阐明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来指导学生认识社会现实,给学生提供活生生的事实,让他们亲身体验,促进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例如:教学小学第八册《相信科学,不迷信》一课。我先让学生理解、认识课文所讲的“烧香拜佛、抽签算命、问卦求神”是愚昧无知的表现,从而使学生既学会了课文阐明的思想观点又使他们对歪风邪气更加深恶痛绝,进而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天天向上。相信科学,树立远大的理想,将来把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可爱。二、提高教师职业素养,让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学校是一个教育场所,是耕耘希望的园地,是孕育明天的摇篮,它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所以,教师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作为教师就要做到“育人先育己,育己要重德”。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风是立校之本,是形成学风和校风的巨大推动力。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就应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道德休养。(一)教师要做好表率,身体力行影响学生3接触方方面面的人和事中,小学生最相信教师的话,也最善于模仿教师的行动。如果教师以身作则,现身说法,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就能引导学生言行一致,而学生不文明,不健康的行为,有些是从老师那学来的,教师高尚的人格,对于学生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所以,加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教师一定要做出榜样。(二)教师要灵活运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仅靠单一的教学方法是难以实现的。随着素质教育以及现代化教学对思想品德课提出的更高要求,随着学生的发展变化,所以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教师应为学生学习创造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现代电化教学手段的作用,还要注重研究课外实践活动的方法。只有方法得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高涨。才能使学生真正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再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来巩固,深化课堂所学的道德知识,就能促进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发展。(三)教师要注重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科学性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家庭教养,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思想实际。所以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必须区别对待,要符合学生年龄心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科学性就要要求校长、班主任、大队辅导员,广大的教师乃至全校教职工都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都要关心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培养思想品德良好。具有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小学生。三、少先队组织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少先队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层单位,少先队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和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树立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的思想意识,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学生品德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但组织少先活动是最有效的方式,这是因为小学生接受事物,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的道4德认识只有通过生动形象的活动才能形成。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具体形象的活动能使他们得以比较和鉴别,获得最直接的感受,留下深刻的印象,健康的身心是人的发展的前提条件,身心健康的人,应该是能够较好的适应其生存的社会,并能够积极作用于社会的人。具体而言,就是会生活、会学习、会做人、会关心、会思考、会健体、会交往、有责任心。少先队活动为这些品质的形成提供了舞台。少先队活动范围很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特长,在活动与交往中得到锻炼,使身心获得发展。通过参加活动,学生可以学会处理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做一个文明人,讲究文明礼貌,学会遵纪守法。在集体活动中,学生学会关心集体,为其尽责效力;关心社会,为其奉献爱心。通过活动,更使他们学会了交往,增强了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合作意识,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也锻炼了意志力。在人的个性中,具体核心意义的是人的创造性,通过活动,个人的爱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每个人都有体味成功的机会,都可以品尝成功的蜜果,在活动中,他们建立自信,为创造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心里基础。可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德育建设过程中,少先队员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少数成员不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少先队活动,所开展的活动流行于形式。鉴于此,在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建设中,要让少先队的作用发挥出来,应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在班主任和教师的支配下,从戴红领巾开始做起,通过定时召开少先队活动,组织诸如文艺、体育、科技、劳动等各向有益的活动,把学生吸引到少先队的周围,培养“五爱”情感,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争做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而不断培养自己,锻炼自己和塑造自己。要求少先队辅导员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在组织各项活动中能够团结全体同学,自觉积极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集体思想,鼓舞同学认真学习和遵守纪律,在活动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明确奋斗的目标,努力创造团结友爱的集体。四、提高家庭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认识,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使学生品德协调发展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儿童认识旅途中的第一站,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育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他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的确,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5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儿童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与社会发生联系,首先是从家庭这个渠道而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一个孩子从降生到完全独立进入社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家庭德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难以起到的作用,孩子很多行为是模仿父母的结果,如父母比较勤劳的,则孩子也非常能干,父母比较懒惰的,则孩子也比较懒惰,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都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身作则,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家长应对孩子进行习惯教育,家务劳动教育,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要经常与老师交流,同时,老师也要做好家长思想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才能更好的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协调发展。此外家庭气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育因素。所谓家庭气氛是家庭中比较稳定的占优势的情绪情感状态,它有极大的感染力,能迅速影响人的情趣和行为。一个家庭中占优势地位的气氛可以使人处于某种心里状态中,长此以往就直接塑造着人们的性格和人生态度。为此,家长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宽松的家庭气氛,促进孩子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五、提高全社会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认识思想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与凝结,是人们在相处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系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倾向和特征,是一个知性相统一的综合性的范畴。道德品质不是先天的,也不是个人自然本性,它的形成与发展源于社会,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培养和锻炼出来的,是在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的,学校可以提供一条渠道,聘请工人、解放军、老干部等担任各中队校外辅导员开展一些讨论会,座谈会,报告会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同时要组织学生讨论,对一些不良现象发表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及时的给予正确的引导。六、校领导发挥当地所有小学德育工作组织管理作用在中心学校党组织领导小组的统一统筹下,分管德育工作的领导具体负责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要认真研究本校实际情况,并在德育工作的针对性、计划性、科学性、渗透性和实效性方面狠下功夫,坚持多听、多看、多查、多谈、勤分析、勤比较、勤总结、勤指导,认真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和德育工作目6标,制定管理措施检查落实情况。总之,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家庭、社会都应改变观念,除了努力教会学生多方面技能外,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建设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学校、家庭、社会都要齐抓共管,共同关注和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参考文献:[1]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为成年人思想品德建设的若干意见[J].国家行政学院音像出版社,2005-5.[2]李丽兰.小学德育全书[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2.[3]张庆远.班主任大全[M].四川:大学出版设,1992.[4]段镇.少先队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5]燕国材.教育十论[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6]古人伏.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教法[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Howtostrengthenideologicalandmoral
本文标题: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896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