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立萍memory307@hotmail.com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唯心主义历史观1,神学目的论(天命论史观)2,意志论(英雄)史观3,人本论史观费尔巴哈:抽象同一的人的“类本质”4,理性论历史观:历史的发展体现一种理性精神的发展过程孟德斯鸠:法是人类社会和国家制度基础卢梭:社会契约论康德:本体世界的绝对命令黑格尔: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真实的,凡是真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存在即合理)人类历史具有普遍规律性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历史的原则与人的行动的统一人的活动的目的性≠目的、意识是最终决定作用唯心史观: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做这些关系的根源。(列宁)马克思主义“实践历史观”“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现实世界是在实践中生成发展的“与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里是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市民社会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的产生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资产阶级在1789年革命中的利益绝不是“不成功”,它“压倒”了一切,并获得了“实际成效”……这种利益是如此强大有力,以致顺利地征服了马拉的笔、恐怖党的断头台、拿破仑的剑,以及教会的十字架和波旁王朝的纯血统。------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个很明显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恩格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注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意识(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意识主体划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从意识内容层次划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分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称之为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2)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人的历史活动的规律性否定历史规律性:1,历史事件不可重复性(文德尔班,李凯尔特2,历史事件不可预测性(波普尔)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人的历史活动的规律性人类历史具有普遍规律性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历史的原则与人的行动的统一社会生活的重复性和常规性最突出表现在“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市民社会)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么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马克思《资本论》序言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列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2)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3)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生产力结构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经济管理科学技术教育现代社会生产力结构示意图★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尺度,是划分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劳动资料一类是未经过劳动加工改造直接纳入生产过程的天然存在物,即自然物。劳动对象分为两类:劳动对象另一类是经过加工改造后,再投入生产过程的客观存在物,即原料。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劳动者2.生产关系(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2)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4)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3)生产关系的构成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生产资料氏族成员平均所有奴隶主所有地主所有资本家所有全社会共同所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归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原始工具原始社会青铜器奴隶社会原始工具青铜器铁器大机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生产关系生产力真舒服!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真难受!生产关系生产力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2.上层建筑(1)上层建筑及其构成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的构成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提供保证提供理论依据和精神指导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①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③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或部落私有制阶级国家④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不同国家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的,而不再以血缘关系来划分国家要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④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不同国家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的,而不再以血缘关系来划分国家要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这是决定国家阶级性质的方面。国体奴隶主阶级专政地主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国体和政体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政体君主制共和制君主专制制二元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总统制半总统制议会制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一般来说,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国体政体内容形式决定服务于(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促进作用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适合适合不适合适合不适合阻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注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情况的复杂性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反作用生产力社会三层次结构的动态系统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社会基本结构社会的基本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经济结构广义经济结构狭义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政治结构制度政治制度设施法律制度政治设施法律设施政治结构(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列宁的阶级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唯物史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819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