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6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复习提纲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知识梳理1.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人距今约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2.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遗址位于,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3.北京人的特征(1)生活状况:北京人使用石器猎取动物。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时代。他们结成生活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2)历史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二、重难讲解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距今年代约万—万年约万年发现地点体质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掌握、技术组织群体生活氏族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知识梳理1.半坡居民的生活(1)距今年代:半坡遗址距今约年,是我国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2)生产、生活:半坡人居住的是房屋,能够制作出精美的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时代。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半坡遗址还出土了石制的,可见半坡人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2.河姆渡人的生活(1)距今年代: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位于流域,距今年左右。(2)生产生活: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迄今年代最早的木构。河姆渡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河姆渡人还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雕刻和使用的人群。3.原始农业的发展历史影响:种植、的出现以及、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二、重难讲解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项目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不同点位置流域流域房屋式建筑式圆形房屋农作物手工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织布、象牙雕刻会制造彩陶;纺织、制衣其他挖井会制作骨针、骨锥、纺轮相同点以农业为主,饲养家畜,使用磨制石器,过定居生活第3课远古的传说1.炎黄联盟(1)部落: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等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2)战争:联合一些部落,在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这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部落在激战,黄帝部落胜利,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族。因此后人尊崇和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2.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1)炎帝: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学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他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2)黄帝:相传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学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创造文字,制作音律,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擅长纺织,并会缫丝。3.尧舜禹的禅让禅让制:为抵御共同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禹治水期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方法,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解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知识梳理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建立:约年,禹建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在修建城池。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制代替制。(2)统治:夏朝建立了,制定,设置,这是早期的国家机构。此外还制定了历法,称为“”。(3)考古发现: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和。还出土了精美的玉器,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4)灭亡:夏朝经历400多年,到在位时期,统治残暴,最终被汤联合周围部落灭亡。2.商朝的兴亡(1)建立:约年,建立商朝,都城建在。(2)迁都: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时迁到,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3)灭亡: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施用酷刑(炮烙这刑),残害人民。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3.西周的统治(1)建立:年,建立周朝,定都,史称西周。(2)分封制:目的:,。内容:周王将和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需要向周王,并。影响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3)分封制等级中,贵族等级分为、、和,被统治等级有和。等级最高的是,最低的是。(3)衰落: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厉王逃亡。到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4)灭亡:年,西周王朝被族所灭。后来,东迁,史称东周。二、重难讲解1.夏朝、商朝和西周兴亡朝代夏商西周开国之君亡国之君都城—开创制度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出现:时,我国就出现了铜器,如4000多年前的遗址出土了铜镜。(2)灿烂时期:商朝,代表作:世界最重的青铜器和青铜器的精品(2)用途: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3)工艺:在铸造技术上,采用“”。2.甲骨文记事甲骨文是中国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首次发现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3.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甲骨文使用、、、等多种造字方法。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也是最多使用的造字法。最为进步。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农业:时,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2)手工业: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都有所发展。(3)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市场,货币被更多地使用。2.王室衰微: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逐步瓦解。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一带。王室衰微的影响:出现了诸侯争霸局面。3.诸侯争霸(1)霸主: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和也先后北上争霸。(2)影响:积极方面;1、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2、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消极方面3、战争也个带来了灾难。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知识梳理1.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战国初年,晋国被、、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取代。其中、、、、、、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2)战争: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3)结果:尤其是地处西部的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2.商鞅变法(1)背景: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的势力增强。(2)目的:确立秩序,以求,在中取胜。(3)时间:年,任用主持变法。(4)措施①政治:确立,由;废除;改革,加强;严明,禁止。②经济:废除,允许;鼓励,生产、多的人可免除;统一。③军事:奖励,对有军功者授予。(5)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提高了,一跃成为的诸侯国,为以后奠定了基础。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年,秦国郡郡守主持,在成都附近的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由和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分为、和三个主体工程。都江堰发挥了、、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为沃野,被称为“”。二、重难讲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对哪些阶层有利?对哪些阶层不利?内容有利阶层不利阶层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封建地主阶级奴隶主阶层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农民懒惰的人;弃农经商的人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士兵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国君旧贵族第8课百家争鸣一、知识梳理1.老子(1)地位:老子是后期楚国人,学派的创始人。(2)思想:老子认为,1、人们应;2、世间的事物都有,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他的学说集中在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2.孔子和儒家学说(1)生平:孔子是后期鲁国人。。(2)思想①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他提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主张““。教育成就:孔子创办,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教育和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提出了一系列和。(3)地位:孔子是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一书。3.百家争鸣(1)背景: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2)代表①墨家: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②儒家:儒家战国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他主张实行“”,;还提出“”的思想,并反对。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主张实行“”。③道家: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强调治国要和。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要保持。④法家:战国末期的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4.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二、重难讲解学派时期代表人物思想儒家春秋孔子政治:“仁”的学说,以德治国;教育:“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战国孟子“仁政”治国;“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道家春秋老子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战国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墨家战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法家韩非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知识梳理1.秦灭六国(1)原因:秦国经过,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2)过程:年开始统战争,先后攻灭、、、、、六国。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定都。(3)影响:秦的统一,结束了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国家。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原因:为加强,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制度。(2)措施:1、在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权机构,由、、统领,分别掌管、和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2、在地方上,建立制。全国分为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制实行的意义: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的基本模式。3.巩固统一的措施(1)目的:适应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2)措施①文化上:秦始皇命丞相等人统一,制定笔画规整的,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作用: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②经济上:1、统一,以秦国的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作用: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2、统一。作用:便利了经济的发展。③交通上:统一和的宽窄。作用: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④军事上:1、在南方:开凿,沟通和,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2、派大将北击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东到的“万里长城”。4.秦朝的疆域:东至,西到,北至,南达,是当时世界上大国之一。二、重难讲解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影响方面措施影响政治确立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文化统一文字(小篆)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军事筑长城、开灵渠加强了国家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知识梳理1.秦的暴政表现:(1)沉重的,2/3的收获物上缴国家。(2)沉重的和。(3)严苛。(4)更加残暴。2.第一阶段
本文标题:2016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777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