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正确认识安全生产形势1
1正确认识安全生产形势认真做好“五同时”工作导言安全生产对于企业来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安全生产工作不仅关系到从业人员个人的安危,更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幸福、安康,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企业的安全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涉及到各个不同的领域、学科。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说到底还是要做好基础管理工作。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必须正确认识安全生产形势。第一章全国、钢铁行业及首钢的安全生产形势简介一、2010年和“十一五”期间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情况2010年全国发生各类事故363383起,死亡79552人。同比减少15865起、3648人。分别下降4.2%和4.4%。“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国安全生产状况持续保持了总体稳定、持续好转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四个显著下降”。一是事故总量显著下降。2010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36.3万起,比2005年的71.8万起下降49.4%。二是事故死亡人数显著下降。2005年全国事故死亡人2数12.7万人,之后每年连续下降,2008年事故死亡人数首次降到10万人以下、2009年降到9万人以下,2010年又降到8万人以下,为79552人,比2005年减少37.4%。三是重特大事故显著下降。重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由2005年的134起、3049人,分别减少到2010年85起、1438人,分别下降36.6%和52.8%。四是反映安全发展状况的四项相对指标显著下降。与2005年指标相比,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71%、工矿商贸十万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45%、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58%、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73%。实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和《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国办发[2006]53号)确定的全国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的目标。二、全国重点钢铁企业2005年-20010年伤亡事故情况2005年死亡81人、重伤94人次、轻伤1407人次;千人死亡率0.06;千人重伤率0.06;千人负伤率1.08.2006年死亡76人、重伤80人次、轻伤1328人次;千人死亡率0.054;千人重伤率0.06;千人负伤率1.06.2007年死亡67人、重伤52人次、轻伤1139人次;千人死亡率0.05;千人重伤率0.04;千人负伤率0.93.32008年死亡58人、重伤56人次、轻伤997人次;千人死亡率0.044;千人重伤率0.042;千人负伤率0.83.2009年死亡40人、重伤61人次、轻伤923人次;千人死亡率0.030;千人重伤率0.045;千人负伤率0.723.2010年死亡38人、重伤26人次、轻伤536人次;千人死亡率0.032;千人重伤率0.025;千人负伤率0.4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全国重点钢铁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与全国一样,呈现事故逐年下降的趋势。三、首钢集团2005年—2010年伤亡事故情况2005年死亡10人、重伤2人次、轻伤63人次;千人死亡率0.087;千人重伤率0.017;千人负伤率0.565.(注:死亡事故中有一起死9人)2006年死亡6人、重伤1人次、轻伤60人次;千人死亡率0.069;千人重伤率0.0115;千人负伤率0.7049.2007年死亡0人、重伤0人次、轻伤58人次;千人死亡率0;千人重伤率0;千人负伤率0.72282008年死亡2人、重伤0人次、轻伤39人次;千人死亡率0.0267;千人重伤率0;千人负伤率0.52072009年死亡1人、重伤0人次、轻伤43人次;千人死亡率0.0142;千人重伤率0;千人负伤率0.6112010年死亡9人、重伤0人次、轻伤38人次;千人死亡率0;千人重伤率0;千人负伤率0.5364第二章从五个方面入手,切实认真履行“五同时”职责安全工作“五同时”是对企业各级领导干部、专业管理人员和班组长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规范要求,即“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经营工作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这是企业各级领导干部、专业管理人员和班组长必须认真履行的安全职责。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一职责,在开展工作时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1、认真分析形势,确认工作重点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对企业产生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导向,不同的政治导和经济向必然对企业的生产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最终将表现在企业的安全上—也就是伤亡事故的频率与严重度。用哲学的观点来讲,就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一般来讲,稳定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对企业安全生产带来的影响是正面的;动荡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对企业安全生产带来的影响是负面的。以首钢为例列举部分数据在新中国初期的1952年出现了第一个事故高峰。千人负伤率为45.05.其主要原因是生产规模扩大,新5职工增加。1957年出现了第二个事故高峰。千人负伤率为47.17。其主要原因是生产规模扩大,职工尚不适应。1960年—1961年出现了第三个事故高峰。1960年千人负伤率虽下降至46.44,但死亡19人,千人死亡率为0,338.达到1952年来的最高值。其主要原因是职工队伍扩大、增加新职工5千余名且面临严重经济困难。1961年,由于下放了近1万5千名1958年以后入厂的职工,千人负伤率下降至32.82。但死亡攀升至25人,千人死亡率为0.611,是首钢自1952年至今死亡人数和死亡率最高的一年。其主要原因是人员和生产组织变化较大和经济困难。1972年—1975年出现第四个事故高峰。1972年千人负伤率从1971年的89.35跃升为124.89,是1952年至今最高的一年;死亡从1971年的9人跃升为13人,千人死亡率0.273。1973年千人负伤率下降为123.58,是1952年至今次高的一年;死亡16人,千人死亡率升至0.332.1974年千人负伤率回升至114.97,死亡15人,千人死亡率0.291。61975年千人负伤率下降为98.02,但死亡19人,千人死亡率升至0.363.1972年至1975年的事故严重程度是1951年至今的最高时期。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文革”的影响。在回顾了首钢历史上的几次事故高峰之后,再对首钢2005年—2010年事故情况做一简要分析:1、总体形势良好。与1999年—2004年相比,死亡减少19人,降低50%;重伤减少31人次,降低91.2%;轻伤减少676人次,降低69.2%。2、问题不可轻视。虽然取得了良好成绩,但死亡事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发生一次死亡9人的重大事故。3、究其原因,正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即国发(2010)23号文件所指出的:暴露出主体责任不落实的突出问题。而造成主体责任不落实的重要原因在于存在“五同时”不落实的问题。在认识到在认识到总体政治和经济环境巨大影响力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即使在政治和经济形势不稳定的时候,也有许多基层单位保证了安全生产。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因素,尤其是企业基层领导干部的因素。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认真分析形势,确认工作重点。2、结合实际情况,抓住要害问题7第一,认真分析当前形势的特点,从中找出影响安全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第二,仔细分析有利和不利因素的产生原因和发展趋势,从而确定“扬长避短”的工作方针。第三,根据“扬长避短”的工作方针,确定具体的工作重点。做到以上三点,就可以有效地把握住安全生产的“脉搏”,真正做到“心中有数”,为开展有针对性、有实效的工作打好基础。在确定了工作重点之后,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抓住诸多问题中的要害问题。这里的关键是“实际”和“要害”。什么是“实际”?就是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每个单位都有不同于其他单位的特点,这些特点组成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举例而言,同样是首钢的厂矿,北京和外地的情况就大不相同;就某个厂而言,同样是轧钢车间,但因为设备的不同、工艺的不同,两者的实际情况就有很大不同;同样是班组管理,但因为规模不同、工种不同、人员构成不同,两者的实际情况也大不相同。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法。”否则,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什么是“要害”?就是影响本单位工作的关键问题。这些“要害”问题同样因8单位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可能表现在设备问题上;有的可能表现在技术问题上;有的可能表现在管理问题上……就一个单位来讲,也可能同时存在一个或几个要害问题。在许多问题中如何确定要害问题,在几个要害问题中如何确定主要要害问题呢?具体说起来可能千头万绪,但真正抓起来并不复杂。总体说来有两类:一类是叫人头疼的“老大难”问题;另一类是觉得无足轻重的“枝节问题”。“老大难”问题,因其明显,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解决起来虽有难度,但一般来说都处于可以掌控的状态。相比之下,那些看来无足轻重的“枝节问题”却往往隐藏着潜在的大的危险,如不注意掌控,可能酿成大的事端。请看以下实例1、1994年7月,中国向俄罗斯购买的一架图-154在西安坠毁,机上160人全部丧生。原因:控制插头插反。2、1997年5月8日,中国南方航空有限公司深圳公司波音737-300型B2925号飞机执行重庆至深圳3456航班任务,着陆过程中失事。机上旅客65人,其中死亡33人,重伤8人,轻伤20人;空勤组9人,其中死亡2人,重伤1人,轻伤6人。原因:飞机操纵杆螺栓9螺母不配套。3、2001年4月9日(农历3月15日)是玉泉院传统庙会。上午10时40分,在通往玉泉院的陇海铁路交叉洞中发生人群拥挤堵塞,导致踩踏16人死亡的事故。华山事故起源于交叉洞内一级台阶高度比其他台阶低2厘米!4、2004年2月5日,北京密云灯会彩虹桥踩踏事故死亡37人。原因:地毯压条螺丝掉翘起绊人。所以,在抓要害问题的时候,既要做到“举重若轻”,更要做到“举轻若重”。3、按照轻重缓急,确定实施计划在确定了要害问题后,所需要做的重点工作就是分出“轻重缓急”。在这里套用“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新成语来表述区分“轻重缓急”的总原则。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各类问题,并据此做出决定,确定实施计划。在确定实施计划的时候,必须牢牢抓住“人、财、物”这三个主要环节。和所有的工作一样,首先必须抓好人的工作。把适合的人员放到适合的岗位去做适合的工作是工作成败的前提。这是车间主任首先必须抓好、并且一定要贯彻始终的原则。必须记住:“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同时“人也是第一可坏事”的道理。10关于“财”和“物”的问题,由于体制原因,可能在目前对车间和班组以下尚不完全适用。但是作为车间主任和班组长也必须掌握好对自己所掌握的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用,以保证计划的可操作性。4、充分讨论酝酿,制定具体措施计划制定出来以后,必须要召集有关专业人员、特别是班组长和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充分讨论酝酿,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这里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要召集观点不同的人员共同讨论,在争论中取得的共识往往是最接近真理的。第二,要充分考虑到具体细节。“要过细地做工作。要过细。粗枝大叶不行。粗枝大叶往往搞错。”要切记并落实: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第三,措施完善的关键在于可行性;可行性的前提在于标准的量化;标准的量化必须依靠技术与设备和操作的有机结合。这个系统工程必须由“一把手”有效地调动所有资源下大力气抓紧、抓好。否则将会埋下对企业、对干部和工人造成巨大威胁的“定时炸弹”。5、逐级分解细化,检查落实到位这项工作是五项工作的最后一项,也是最关键的一项。再好的计划、再周密的措施,如果没有逐级分解细化也11只是一纸空文。因此,必须保证逐级有效地分解细化,要保证工作和措施具体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职工、每一项具体操作。否则,就有可能功亏一篑。此外,必须认真地落实逐级检查,以保证工作和措施真正落实到位。没有督促、没有检查,就没有工作的落实!第三章从五个方面入手,开展基础管理工作1、学习理论法规,掌握思想武
本文标题:正确认识安全生产形势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560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