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线索1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1)19世纪中期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政府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问世。线索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实践(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考纲要求]1.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第27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2.措施(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质是否定货币、价值规律。(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食物分配制。3.评价(1)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2)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3.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自行支配。(2)工业: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3)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4.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图示总结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2.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形成(1)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组织集体农庄。4.评价(1)成就①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②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③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轻巧识记斯大林模式1.喀琅施塔得海军兵变国内战争结束以后,苏维埃政权在1920年决定进一步强化土地国有制和对农民余粮扩大实行无偿征集,这种继续推行的激进政策,终于使农民的不满从政治上被激烈地引爆了,在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兵变。参加兵变的士兵,多数是参军不久的农民。他们占领了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和喀琅施塔得要塞。直至3月18日,兵变才被镇压下去。喀琅施塔得兵变说明,经济危机已经转化为极其严重的政治危机。2.苏联的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于1938年开始,计划重点发展国防军事工业,同时建设军民两用产业,为未来的战争预作准备。重点是航空。1938年,苏联飞机产量比1937年翻了一番,达到7500架。到1939年欧战爆发后,年产已经稳定在1万架的规模。1940年,苏联的武器生产额达5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居世界第二。到1941年,以85亿美元的规模成为世界第一。但在1941年6月,德国闪击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考点一“退却的年代”——列宁的社会主义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点比较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经济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相同点(1)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2)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3)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要求:分析材料,找出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中的体现。材料1921年3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摘自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实行了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减轻农民负担,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使用权;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集约化;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互动,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效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的表现,它的提出和推行是与战争形势和物资严重短缺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然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即作为“战时经济”的合理性。——余伟民、郑寅达《世界通史(第三编)》发现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违背经济规律,但仍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命题角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代必要性与过时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2.列宁时代经济政策的转变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发现问题列宁认可国家资本主义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命题角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内容上的差异;从国情出发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考点二“剥夺的年代”——斯大林时代的社会主义探索1.斯大林模式的特点(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2.唯物史观——“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及教训(1)经验①促进了苏联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②斯大林模式的创立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并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过积极的影响。(2)教训①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②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④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求: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能够完全模仿实行计划经济吗?依据材料论证经济学家马寅初为什么对统制经济的态度由支持赞成变为反对抨击。材料20世纪三四十年代,许多学者主张在中国实行统制经济。经济学家马寅初1935年在《中国经济改造》一书中认为统制经济源于苏联的计划经济,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经济遭遇到严重的危机,世人“一闻苏俄计划经济之成绩,安得不靡然风起,视为宝典”。马寅初还认为: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保护幼稚工业,除保护税外,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亦为今日国际经济竞争之武器;贫弱之国,除统制之外,殊无法抵抗其潮流也。但到1940年,马寅初就对统制经济提出批评,将锐利的笔锋指向打着“经济统制”旗号的官僚资本: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摘编自钟祥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统制经济思潮》提示: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国情、时局的变化与世界形势等方面论证马寅初态度的变化。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当时中国缺少实行计划经济的完全条件,可借鉴,但不能完全模仿。马寅初之所以支持赞成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是因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受苏联计划经济积极作用的影响;抵御列强的经济侵略和发展民族工业的需要。马寅初之所以反对抨击统制经济是因为:统制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国家经济命脉操纵于少数人之手,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1.斯大林时代新经济政策的力挺者“加速流通,扩大市场,在此基础上发展生产——这里就有可能进一步降低价格,进一步扩大市场。这是我们的生产道路。”“扩大市场的容纳量,提高商品总量,加速工农业之间和工农业内部的流转……是加快我们经济生产速度的主要方法”“它将提供使生产力得到最充分发展的余地。”——前苏联经济学家布哈林发现问题布哈林的观点在当时与斯大林模式是相冲突的。命题角度当时苏联经济建设计划与市场的争论;列宁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问题。2.历史材料的政治色彩农村中也开始了农民群众建立集体农庄的劳动高潮。……农民们一批批地来到国营农场和机器拖拉机场,观看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的操作,看得眉飞色舞,马上决定加入集体农庄。……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出路,找到了走向美好生活的道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该书经过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审定,斯大林亲自撰写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全国党史教材)发现问题材料是苏联官方的观点,斯大林亲自参与撰写,可能会夸大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热情。命题角度材料的甄别与使用;影响材料真
本文标题: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525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