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赤壁赋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豪放乐观豁达的词人、政治家——苏轼苏轼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他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政绩显赫,深得民心。到任湖州不足三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出狱以后,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苏洵、苏辙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文)辛弃疾苏辛(词)黄庭坚米芾蔡襄苏黄米蔡(书法)三苏写作背景乌台诗案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元丰二年(1079)六月,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dǎn),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4次上疏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不得不下令御史台审理。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贬官黄州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所以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文体知识——赋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体制,成为一种文体。它兼具诗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韵律。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怀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律赋”。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的采用散文化的句式。(《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能够自由发挥,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字词1、壬戌()10、酾酒()2、桂棹()11、横槊()3、余音袅袅()12、渔樵()4、幽壑()13、扁舟()5、嫠妇()14、匏尊()6、愀然()15、蜉蝣()7、山川相缪()16、无尽藏()8、舳舻千里()17、狼籍()9、旌旗()18、枕藉()rénxūzhàoniǎohèlíqiǎoliáozhúlújīngshīshuòqiáopiānpáofúyóuzàngjíjiè文言知识一、通假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二、古今异义1.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女子。2.白露横江古义: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凭”白茫茫的水汽旷远的样子三、一词多义1.望①七月既望.②望.美人兮天一方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动词,眺望动词,盼望2.歌①扣舷而歌.之②歌.曰③倚歌.而和之④歌.窈窕之章动词,唱名词,歌词名词,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动词,吟诵3.下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4.如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②纵一苇之所如.动词,攻占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动词,像动词,往,到5.属①举酒属.客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动词,劝人饮酒名词,类动词,嘱咐6.兴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②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氓》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7.长①抱明月而长.终②而卒莫消长.也动词,起动词,起来,起床动词,发生,引起副词,永远动词,增长8.固①固.一世之雄也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副词,本来动词,使……稳固形容词,顽固9.适①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②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③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④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⑤适.大病不能行《谭嗣同之死》动词,享有动词,出嫁动词,迎合副词,刚刚副词,适逢10.而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②侣鱼虾而.友麋鹿③耳得之而.为声④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11.虽①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兰亭集序》12.之①哀吾生之.须臾②惟江上之.清风③耳得之.而为声④不知东方之.既白连词,表假设,即使连词,虽然助词,主谓之间,不译结构助词,的代词,它助词,主谓之间,不译13.乎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相与枕藉乎.舟中动词,形容词词尾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介词,在14.于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在介词,表被动介词,从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表示动作行为“望”的方向:向西……,向东……向南(2)名词作动词①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3)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东进,东下捕鱼砍柴以……为伴侣;以……为朋友2.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①舞.幽壑之潜蛟②泣.孤舟之嫠妇使……起舞使……哭泣1.状语后置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结构“于东山之上”“于斗牛之间”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五、文言句式2.定语后置句(1)凌万顷之茫然“之”为标志,按现代汉语语序为“凌茫然之万顷”。(2)客有吹洞箫者“……者”为标志,按现代汉语语序为“有吹洞箫〈之〉客”。3.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也”表判断。4.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5.宾语前置句(1)何为其然也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为”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为何”。(2)而今安在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安在”按现代汉语语序为“在安”。六、相关成语1.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2.不绝如缕:只有一根细线联系着,差一点就要断了,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绝,断;缕,细线。3.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襟,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4.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粒,比喻非常渺小。粟:谷子,即小米。5.杯盘狼籍: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课文串讲结构分析第一部分“乐”一、良辰:七月既望二、美景: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三、豪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对比: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比喻:人生短暂,感触生悲蜉蝣(天地)粟(沧海)哀(吾生)羡(长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现实:不可乎骤得第二部分“悲”客之三悲由古今人物对比生悲由理想和现实矛盾生悲由人生短暂感触生悲水月变不变逝者如斯盈虚如彼生老病死未尝往也卒莫消长代代相承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人第三部分“乐”主题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艺术特色1.骈散结合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本文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五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3.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苏东坡在落难的时候,才在岸边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完美的诗句来。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难写的书法,那么笨,那么拙,歪歪倒倒无所谓,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你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你的时候,在河边写出最美的诗句。他原来是一个翰林大学士,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所以苏轼就改名叫苏东坡。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个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所以他那时候写出最好的诗。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点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醒复醉”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归来仿佛三更”则是,回来已经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但是他睡着了,鼻子打呼。“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都不应。我们看到他之前的诗,敲门都不应,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就算了,他就走去听江水的声音,“倚杖听江声”。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那时候跑到黄州的夜市喝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壮汉,那个人就把他打在地上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然而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这是了不起生命的过程,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认识他,然
本文标题:赤壁赋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334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