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空间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第三章第1课时空间向量及其线性运算1.空间向量的概念及表示(1)与平面向量一样,我们把空间中具有和的量叫做空间向量,向量的叫做向量的长度或模.(2)与平面向量一样,空间向量也用表示.起点是A,终点是B的向量a也可以记作.其模记作.大小方向大小有向线段AB→|a|或|AB→|(3)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为0;模为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4)的向量称为相等向量.与向量a的向量称为a的相反向量,记为.长度为01方向相同且模相等长度相等方向相反-a2.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向量的定义与平面向量的运算一样.(1)加法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加法和减法满足三角形法则,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都成立.(2)实数λ与向量a的乘积λa是一个向量,λ0时,λa与a方向相同,λ0时,λa与a方向相反,λ0时,λa=,其方向是任意的,|λa|=.=0|λ|·|a|设λ、μ是实数,则有①分配律:λ(a+b)=②结合律:λ(μa)=.λa+λb(λμ)a1.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的意义及运算律与平面向量类似,这些运算不但适合中学里的代数运算律,而且有很多性质与实数性质完全相同.空间任意两个向量都可以(通过平移)转化为共面向量,两个向量相加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在空间仍然成立.设OA→=a,AB→=b,则OB→=a+b.此法则称为向量的加法法则.空间向量加法适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多边形法则),多边形法则的规则是“首尾相接,首指向尾”.即有限多个空间向量a1,a2,……an相加,也可以象平面向量那样,从某点O出发,逐一引向量OA1→=a1,A1A2→=a2,……An-1An=an,于是以所得折线OA1A2……的起点O为起点,终点An为终点的向量OAn→,就是a1,a2,……,an的和,即OAn→=OA1→+A1A2→+……An-1An=a1+a2+……+an.用折线作向量的和时,有可能折线的终点恰恰重合到起点上,这时的和向量就为零向量.2.向量减法满足三角形法则:“同始连终、指向被减”.即以同一点O作始点,作OA→=a,OB→=b,连结终点A,B,则AB→=b-a,BA→=a-b.也可以由向量的加法来定义:减去一个向量就等于加上这个向量的相反向量.由此可以推出向量等式的移项方法,即将其中任意一项变号后,从等式一端移到另一端.课堂典例讲练命题方向空间向量的概念辨析[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a|=|b|,则a、b的长度相同,方向相同或相反B.若向量a是向量b的相反向量,则|a|=|b|C.空间向量的减法满足结合律D.在四边形ABCD中,一定有AB→+AD→=AC→[答案]B思路方法技巧[分析]给出的命题都是对向量的有关概念及加减法的理解,解答本题应紧扣向量及其加减运算的有关概念进行.[解析]|a|=|b|,说明a与b模相等,但方向不确定,由a的相反向量b=-a,故|a|=|b|,从而B正确.只定义加法具有结合律,减法不具有结合律,一般的四边形不具有AB→+AD→=AC→,只有平行四边形才能成立.故A、C、D均不正确.[点评](1)两个向量的模相等,则它们的长度相等,但方向不确定,即两个向量(非零向量)的模相等是两个向量相等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熟练掌握空间向量的有关概念、向量的加减法满足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是解决好这类问题的关键.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空间向量就是空间中的一条有向线段;(2)不相等的两个空间向量的模必不相等;(3)两个空间向量相等,则它们的起点相同,终点也相同;(4)向量BA→与向量AB→的长度相等.[解析](1)假命题,有向线段只是空间向量的一种表示形式,但不能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2)假命题,不相等的两个空间向量的模也可以相等,只要它们的方向不相同即可.(3)假命题,当两个向量的起点相同,终点也相同时,这两个向量必相等,但两个向量相等却不一定有相同的起点和终点.(4)真命题,BA→与AB→仅是方向相反,它们的长度是相等的.命题方向空间向量的加减运算[例2]如图,已知长方体ABCD—A′B′C′D′,化简下列向量表达式,并在图中标出化简结果的向量.(1)AA′→-CB→;(2)AA′→+AB→+B′C′→.建模应用引路[分析](1)分析题意→将CB→等价转化为DA→→DA→转化为-AD→→平行四边形法则→得出结论(2)应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先求AA′→+AB→→应用三角形法则求AB′→+B′C′→→得出结论[解析](1)AA′→-CB→=AA′→-DA→=AA′→+AD→=AA′→+A′D′→=AD′→.(2)AA′→+AB→+B′C′→=(AA′→+AB→)+B′C′→=AB′→+B′C′→=AC′.向量AD′→、AC′→如图所示.[点评]化简向量表达式主要是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进行化简,在化简过程中遇到减法时可灵活应用相反向量转化成加法,也可按减法法则进行运算,加减法之间可相互转化.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化简式子:DA→-DB→+B1C→-B1B→+A1B1→-A1B→,并在图中标出化简结果的向量.[解析]如图,∵DA→-DB→=DA→+BD→=BA→,B1C→+A1B1→-A1B→=B1C→+BB1→=BC→,BA→+BC→=BD→,BD→-B1B→=BD→+BB1→=BD1→,∴原式=(DA→-DB→)+(B1C→+A1B1→-A1B→)-B1B→=BA→+BC→-B1B→=BD1→.[例3]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O为底面A1B1C1D1的中心,设AA1→=c,AB→=a,AD→=b,用a、b、c表示下列向量:BC1→、AC1→、BD1→、CO→.命题方向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分析]用a、b、c表示待求向量,应充分利用长方体的特殊性和向量的“自由”移动性求解.[解析]BC1→=BC→+BB1→=AA1→+AD→=b+c,AC1→=AC→+CC1→=AB→+AD→+CC1→=a+b+c,BD1→=AD1→-AB→=AD→+AA1→-AB→=b+c-a,CO→=CC1→+C1O→=AA1→+12C1A1→=AA1→+12(C1D1→+C1B1→)=AA1→+12(-AB→-AD→)=c-12a-12b.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棱BC,A1B1的中点,设DA→=a,DC→=b,DD1→=c,用a、b、c表示向量B1E→,CF→.[解析]B1E→=B1B→+BE→=B1B→+12BC→=-DD1→-12DA→=-c-12a;CF→=CC1→+C1F→=CC1→+C1B1→+12B1A1→=DD1→+DA→-12DC→=c+a-12b.[点评]用已知向量表示未知向量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直接关系到本章学习的成败,应认真体会,并通过训练掌握向量线性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命题方向综合应用[例4]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的棱柱叫做平行六面体.已知平行六面体ABCD-A′B′C′D′.求证:AC→+AB′→+AD′→=2AC′→.探索延拓创新[分析]由条件知,该几何体的各面均为平行四边形,依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可以将AC→,AB′→,AD′→用AB→,AD→,AA′→表示,再由空间向量可自由平移的特性转化后获证.[解析]∵平行六面体的六个面均为平行四边形,∴AC→=AB→+AD→,AB′→=AB→+AA′→,AD′→=AD→+AA′→,∴AC→+AB′→+AD′→=(AB→+AD→)+(AB→+AA′→)+(AD→+AA′→)=2(AB→+AD→+AA′→).又∵AA′→=CC′→,AD→=BC→,∴AB→+AD→+AA′→=AB→+BC→+CC′→=AC→+CC′→=AC′→,∴AC→+AB′→+AD′→=2AC′→.[点评]利用向量解决立体几何中的问题的一般思路:返回如图,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E是上底面A1C1的中心,化简下列向量表达式,并在图中标出化简结果的向量.(1)AB→+BC→-C1C→;(2)12AB→-12DA→-A1A→.例2返回【思路点拨】化简向量时,一般先利用平行四边形得到相等向量或相反向量,再将它们转化为具有同一起点的向量,最后利用三角形法则或平行四边形法则化简.返回【解】(1)AB→+BC→-C1C→=AB→+BC→+CC1→=AC→+CC1→=AC1→.(2)12AB→-12DA→-A1A→=12(AB→+AD→)+AA1→=12AC→+AA1→=A1E→+AA1→=AE→.向量AC1→,AE→如图所示.返回【名师点评】掌握向量加减的运算法则及向量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等基础知识,在求解时需将杂乱的向量运算式有序化处理,必要时也可化减为加,降低出错率.返回(本题满分14分)如图所示,ABCD、ABEF都是平行四边形,且不共面,M、N分别是AC、BF的中点.判断CE→与MN→是否共线.例3返回【思路点拨】要判断CE→与MN→是否共线,由共线向量定理就是判断是否存在实数x使CE→=xMN→.若存在,则CE→与MN→共线,否则CE→与MN→不共线.返回【规范解答】∵M、N分别是AC、BF的中点,而四边形ABCD、ABEF都是平行四边形,∴MN→=MA→+AF→+FN→=12CA→+AF→+12FB→.6分又∵MN→=MC→+CE→+EB→+BN→=-12CA→+CE→-AF→-12FB→,∴12CA→+AF→+12FB→=-12CA→+CE→-AF→-12FB→.11分返回∴CE→=CA→+2AF→+FB→=2(MA→+AF→+FN→).∴CE→=2MN→.∴CE→∥MN→,即CE→与MN→共线.14分返回【名师点评】(1)判定两向量共线就是找x使a=xb,充分运用空间向量运算法则并结合空间图形,化简得出a=xb,从而得出a∥b;(2)证明空间图形中的两线平行可以先证明两线所在的向量平行,然后观察图形找出在一直线上有一点不在另一直线上,则两直线平行.返回自我挑战2如图所示,正方体AC1中,M,N分别为棱D1C1,B1C1的中点,求证M,N,B,D四点共面.返回证明:∵MN→=12D1B1→=12DB→,∴MN→,DB→共线.从而可知MN∥BD.∴M,N,B,D四点共面.设有空间四边形ABCD,对角线AC和BD的中点分别为L和M,求证:AB→+CB→+AD→+CD→=4LM→.[解析]取CD的中点E,连接EL、EM,则LE→+EM→=LM→,LE→+EM→=12AD→+12CB→=12(AD→+CB→),所以AD→+CB→=2LM→.同理,AB→+CD→=2LM→.所以AB→+CB→+AD→+CD→=4LM→.[例5]在三棱柱ABC-A1B1C1中,M为A1B1的中点,N是棱CC1的一个三等分点,设AB→=e1,AC→=e2,AA1→=e3,用e1,e2,e3表示MN→.[错解]∵M为A1B1的中点,∴C1M→=12(C1A1→+C1B1→)=12(CA→+CB→)=12(CA→+AC→-AB→)=-12AB→=-12e1,又N为C1C的一个三等分点,∴C1N→=13C1C→=13A1A→=-13e3,∴MN→=C1M→-C1N→=-12e1+13e3.名师辨误作答[辨析]解答中有两处错误:一处是N为棱C1C的一个三等分点,并没有指出N靠近C1还是C,错解只考虑了一种情形;第二处是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运用错误,在△ABC中,BC→=AC→-AB→,而不是BC→=AB→-AC→.[正解]∵M为A1B1→的中点,∴C1M→=12(C1A1→+C1B1→)=12(CA→+CB→)=12(CA→+AB→-AC→)=-AC→+12AB→=12e1-e2,∵N为CC1的一个三等分点,∴C1N→=13C1C→或C1N→=23C1C→,当C1N→=13C1C时,MN→=C1N→-C1M→=13C1C→-C1M→=12e1-e2-13e3;当C1N→=23C1C→时,同理MN→=12e1-e2-23e3.方法规律总结1.解概念辨析题时,要特别注意:①零向量;②共线向量与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③向量共线(平行)与直线平行关系;④向量相等
本文标题:空间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196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