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古代诗歌鉴赏之抒情诗鉴赏高三语文备课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诗歌鉴赏目标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3、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能力层级E级)——“三鉴赏,两评价”表面上看,“三鉴赏,两评价”仅有五个能力点,但每个能力点又分为若干小点。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语言风格有:清新淡雅、辞藻华丽、委婉含蓄、沉郁顿挫等十二种。表达技巧又分为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思想情感又分为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想怀人、生活杂感、长亭送别等。根据题材,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边塞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思想怀人诗、咏史怀古诗、即景(或即事)抒怀诗诗歌数量繁多(据统计,现存唐诗就有四万二千多首)“人生易老诗难老”——两周教学时间,十四课时•如何高效复习呢?——化繁为简,回归教材,实施典型素材引路,用标杆题引领诗歌及其他模块的复习教学。另外,诗歌和散文关系紧密,“散文是扩展了的诗,诗是凝练了的散文”——为之后的散文专题复习做铺垫。诗歌中,抒情诗(词)占了绝大部分,在诗歌分类复习中,我们以复习抒情诗为主。抒情诗鉴赏标杆题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其作用是什么?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试结合具体词句对词的下阕作分析。二、标杆题的选择理由和依据:《雨霖铃》是宋代婉约词的代表,意象丰富,情感色彩鲜明,多种表达技巧并用,涉及了抒情诗的常见形象、情感及表达技巧。最能体现《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鉴赏达成三维目标的要求。《雨霖铃》选用于课本第三册的重点篇目《词七首》,学生比较熟悉,有利于消除畏惧心理,拓展延伸。《雨霖铃》同时也是高考古诗文默写篇目。符合《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古诗文默写两个考点的能力要求。设置为标杆题,以赏析促背诵,以背诵来深化赏析。三、怎样使用诗歌鉴赏标杆题?1、操作步骤:①诵读、整体感知信息(审标题,了解作者)→②回归教材复习相关知识(知识准备)→③分析意象及特征→④把握意境及思想情感→⑤分析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⑥易错点分析→⑦反思总结方法、规律的应用并强化记忆→⑧对比分析→⑨拓展训练2、用时:3课时3、操作要求整个过程由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主完成,老师不能包办代替。教师:设问、引导、校正(主导地位)学生:自学,重在审题、联想、想象、分析、综合和反思能力的培养(主体地位)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1)获得了那些知识?哪些知识我还欠缺?(2)学会用哪些方法和规律来鉴赏抒情诗?那些环节我还生疏、模糊?(3)鉴赏此类诗歌,我该如何作答?具体操作步骤第一课时重点通过对标杆题的分析鉴赏,让学生总结归纳鉴赏此类诗歌所需要的知识、方法、步骤。第一步:诵读,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诗歌(树立标题意识、对诗人及背景的了解——“知人论世”)思考并回答:本首词从思想情感类别看,属于什么类别?(定位诗歌体裁)第二步:回忆——如何鉴赏抒情诗?学生回归课本、笔记,回顾温习通过鉴赏这类诗词学到的知识和解题方法。第三步:应用标杆题的切入点:勾画出词中的意象。明确意象的感情类别。•寒蝉——蝉声悲凉——离别的悲情•长亭——路旁供行旅休息、饯别送行。•千里烟波(水)——时光流逝,愁情浓烈•酒、杨柳——离别怀远之情•月——思乡、牵挂的代名词第四步:鉴赏形象、把握情感:1、明确诗中的(人物)形象是什么?(长亭离别——羁旅长愁)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无限苦痛、哀伤凄婉。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离别时依依不舍的留恋4、整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是从哪些方面来体现的?请具体分析。(委婉凄恻的离情)为什么将意象分析作为抒情诗鉴赏的切入点?(而不是忙于做词后鉴赏题)因为抒情诗(词)的目的:抒情(诗言志)但诗人感情不是直接抒发,而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用意十分,下语三分”,通过景、物(意象)表达出来。分析意象及特征——把握意境——理解人物形象及情感——把握主旨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第五步:分析词中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技巧。1、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融情入景、虚实相生、过渡巧妙)2、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如何运用?3、表达了什么内容情感?待思考回答后,再让学生回答词后的两个鉴赏题: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其作用是什么?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举例对词的下阕作分析。有了之前的分析鉴赏,这两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1、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1)获得诗歌鉴赏的那些知识?哪些知识我还欠缺?(2)学会用哪些方法和规律来鉴赏抒情诗?那些环节我还生疏、模糊?(3)鉴赏此类诗歌,我该如何作答?第六步:易错点分析2、通过检查反馈,学生归纳薄弱环节(做不到位的)•知识把握不牢:混淆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审题不准,抓不准题眼,思考缺乏深度•忽略参考写作背景和诗后注释,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不能充分发挥联想、想象,体会诗的意境•表述不严密,答题不规范3、应对措施(由学生提出归纳)(1)增强术语积累和题型意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审清题干,锁定解答切入点;(3)按图索骥,调动知识积累和题型积累,明确步骤,规范组织答案;(4)学会“化用”诗词中的词语和运用相关术语去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5)表述条理清晰、逻辑合理,书写整洁。第七步:总结归纳鉴赏抒情诗的方法完成该题用了什么方法、规律、技巧?关于诗歌内容解题思路:1、从意象入手,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准确优美。2、结合背景及注释披文入情,综合意象,把握诗中形象。3、概括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关注最后几句。关于表达技巧答题步骤(三步走):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技巧。第三步、最后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之后强化记忆。表达技巧的答题步骤为什么分三步走?1、从文章学角度说,表达技巧作为形式要素,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因此表达技巧的使用最终要回归到诗歌内容情感上。2、评价学生是否会鉴赏诗的标准之一,就是看他能否结合诗中具体词句分析,并有条理的表述。——答题过程也是一种标杆第二课时用《念奴娇·赤壁怀古》与之对比鉴赏。进一步巩固抒情诗鉴赏的知识、方法、步骤。第八步、对比鉴赏:1、背诵《雨霖铃》这首词。复习回顾抒情诗鉴赏基本知识、主干知识、切入点、鉴赏重点环节、基本方法和规律。2、展示类题《念奴娇赤壁怀古》鉴赏题→默读→知识准备(回顾抒情诗鉴赏基本知识、主干知识、方法和规律)→与标杆题作鉴赏比较:从体裁、思路层次、题材、诗人形象、情感类别、语言风格、鉴赏方法和规律等方面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3、再次总结强化抒情诗鉴赏的切入点、鉴赏环节、重点、易错点、基本方法和规律,举三反一。对比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分析:这首宋词与《雨霖铃》相比,诗人形象、情感、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有何异同?为何不同?完成下表。学生比较鉴赏:两首词的异同不同点《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类别婉约词(送别诗)豪放词(咏史抒情诗)结构思路长亭离别——羁旅长愁(别后情景)所见(江山之胜)——所忆(怀古之情)——所慨(壮志难酬)——洒脱形象爱恨情长的送别者形象敬仰英雄而报国无门的爱国者形象情感主旨无限苦痛、哀伤凄婉的离情抒发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壮志难酬的郁闷表达技巧融情入景、虚实相生、过渡巧妙烘托、映衬语言风格委婉含蓄雄壮豪放共同点前半部分往往写景叙事,后半部分则往往表情达意。情景交融,过渡自然。•第三课时再次回顾标杆题,背诵《雨霖铃》,复习鉴赏此词的知识、方法、步骤。之后进行拓展阅读。要求学生运用标杆题所归纳总结的抒情诗鉴赏的方法、步骤鉴赏其它诗词,并形成能力。四、拓展练习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有何作用?关注作者及写作背景。再分析意象。前二句写了初春,暖日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百花初放,芳草如茵,馨香袭人的景。从大处描绘了明丽阔远的静态图景。三四句写泥融土湿,衔泥飞燕、沙睡鸳鸯,动静相间。写出了诗人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以及面对初春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极富诗情画意。表达技巧:动静结合,工笔描绘南乡子王安石北宋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请赏析这首词的表达技巧。——此诗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在表面的表达昔盛今衰之感的同时,把自己非常复杂的心境,也暗含于诗作之中。上阕古今对比,虚实结合;下阕借“绕水游”这个典型的动作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无边愁绪。“上尽层楼”——“登高怀远”,用典(化用唐人王勃的《滕王阁诗》诗句)。三、通过对该标杆题的学习应用应达到的目的和效果:1、引导学生掌握(让学生学会)抒情诗鉴赏的主干知识、方法和规律,并应用这些知识、方法和规律去鉴赏更多的抒情诗。2、培养并发展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理解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最终达成《语文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古诗文鉴赏的目标要求。在以后的诗歌鉴赏中,学生遇到抒情诗,就能迅速以标杆题为解题的标杆、蓝本,按照鉴赏方法、步骤,准确把握诗歌,“体其情”而“知其意”,规范作答。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408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