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双眼视觉学1、双眼视觉定义:双眼同时注视外界的一个物体感知为单一物像的过程也叫双眼单视。2、双眼视野:颞侧90º、鼻侧60º、总共约为150º、双眼视野约为180º、中间120º、颞侧30º为各眼单独所有,呈半月形称为颞侧半月。3、Worth分级:第一级同时视双眼同时感知物像、第二级为平面融像两眼物像融合为一,但不具深径觉、第三级为立体视觉产生三维空间的深径觉。(worth认为双眼视觉必须具有第一、二级才能产生第三级的立体视觉。)4、形成双眼视觉条件:①双眼良好的注视力、②双眼同时视、③双眼黄斑中心凹相同视觉方向、④双眼视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⑤视野双眼需要足够大的重叠、⑥双眼视神经应有视交叉。5、双眼叠加作用:是指各眼所获取的信息相加而产生超越单眼的双眼视觉功能。6、双眼叠加作用几种程度:①双眼相辅相成作用、②双眼完全或线性叠加作用、③双眼部分叠加作用、④双眼无叠加作用、⑤双眼抑制作用。7、两眼视觉掩饰作用对应拥挤现象。8、复视:是由于同一物体的影像落在双眼视网膜非对应点上,将外界的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的现象。(由于视网膜对应关系异常)9、混淆视:是外界的不同物体的影像落在双眼视网膜对应点上的结果。10、双眼视差:在两眼的物像与对应点的相对位置之差称为双眼视差,又叫视网膜视差11、双眼视网膜的物像与对应点的相对位置之差:①水平视差、②垂直视差、③旋转视差。12、双眼单视圆:是在物理空间中刺激两眼视网膜对应点的所有点的轨迹。13、Panum区是指一眼视网膜的某一区域中的任一点与对侧眼视网膜的某一特定点同时受刺激时,仍产生双眼单视。14、注视:表示被注意物体的物像稳固的维持在黄斑中心凹处,并随时间长短将物像保持在此处使物像落在黄斑中心凹。15、注视反射:当目标出现在视网膜周边部时随即使物像落在黄斑中心凹上。16、扫功能:矫正黄斑中心凹与注视目标之间位置的错误。扫视运动的分类:1、随意性扫视运动2、反射性扫视运动3、自发性注视性扫视运动。17、跟随运动:使得受注意的外界运动物体持续成像于黄斑中心凹,以维持清晰的图像。18、调节:调节眼屈光力以看清外物。19、调节需求:处于特定距离上的外物令眼看清他所需要的调节量为调节需求。20、调节近点:双眼使用最大调节时才能看清物体的最近点。调节远点:(调节静止时)眼能清晰的看到的最远距离处物体的位置。调节范围:远点至近点的空间线性范围。调节幅度:调节远点和调节近点之间距离的屈光度表示形式。21、聚散:为调整两眼视线夹角对准外物,以达双眼单视获得最佳立体视。22、辐辏需求:令两眼单视所需的辐辏量为辐辏需求。23、隐斜:在打破融像的情况下出现的眼位偏斜。24、AC/A=(近距辐辏需求﹣远距隐斜﹢近距隐斜)/近物调节需求或AC/A=瞳距﹙mcm﹚﹢近测距﹙﹚×(近隐斜﹣远隐斜)25、双眼视觉异常的基本类型(理解)26、不等像:是指两眼大脑皮层像的大小不等,它由两个基本因素决定:光学因素和神经因素。27、调节幅度:①移近移远发:⒈矫正屈光不正,⒉开近灯,近用视标至于被检眼前40cm处,⒊以1m/s移近被检眼,直至视标变模糊或变成两个,记录此刻视标至眼镜表面的距离(发生复视,此点为破裂点)再移远至刚能看清视标,记录距离,取两次的平均值。⒋记录近视标与主点之间的距离,距离倒数为调节幅度。②远近视标负透镜法:远视标负镜片法:⒈矫正屈光矫正,⒉注视远近距离视力表,选择最佳实力上一行嘱被检者注视。⒊在被检者眼前加负透镜,直至事物变模糊所加度数为眼镜调节幅度。近视标负镜法:⒈矫正屈光不正⒉开启近读灯,将近用视力表置于眼前40cm,嘱被检者注视⒊在被检眼前加负透镜,直至视标变模糊,所加度数再加上40cm处诱发2.5D调节即为眼睛的调节幅度28、调节灵敏度:①远近距离切换法:⒈矫正症患者屈光不正;⒉分别在6m、40cm设立远近视标;⒊先注视6m视标,看清后注视40cm视标开始计时,待看清晰后再注视6m视标清晰后为一周期;⒋测定一分钟内完成的周期数⒌正常值≥25次/分。②镜片切换法:⒈良好的照明;⒉非老视者单眼或双眼,选择合适翻转拍;⒊嘱患者注视差眼最佳近视力上一行或二行视标;⒋先将正透镜至于眼前,看清晰后翻转到负透镜开始计时,清晰后再翻转到正透镜,再看清为清一个周期;⒌双眼检查建议使用偏振片和偏振读物。29、调节反应:⒈矫正患者屈光不正;⒉将FCC视标放在40cm处照明昏暗;⒊将交叉柱镜负镜轴放在90º位置;⒋调整好瞳距,确认被检者双眼均无遮盖;⒌嘱被检者注视视标,询问被检者哪一组线条清晰;⒍(⒈指导被检者报告哪组线更清晰,线条偏上或偏下,或正好交叉。⒉若垂直线比水平线清晰,减低照明;若水平线比垂直线清晰或一样清晰,直接向下进行。⒊若照明降低后被检者仍然报告垂直线清晰,则翻转JCC,再比较:①若被检者仍报告垂直线清晰,则该被检者总是垂直更清晰,因此无法用此方法来测量调节滞后量,结束测量,记录为“垂直偏好”。②若被检者报告水平线清晰,则记录为调节超前。⒋如果被检者报告水平线条较清晰或两组线条一样清晰,双眼同时以+0.25D级率增加镜片度数,直至垂直线清晰为止。⒌同时减少正度数,直至两组线同样清晰。⒍所增加的正镜度数即为调节滞后量,可作为试验性近距离阅读附加镜。⒎FCC测试得到的值可作为试验性阅读附加镜的度数,在此基础上。⑴双眼同时添加试验性阅读附加度数,要求被检者对近距视标进行阅读。⑵根据清晰或舒适与否以及清晰范围等,增加或减少阅读附加度数,直至清晰和舒适。⑶试镜架试戴并适应或调整。⑷开出处方。)30、正负相对调节:⒈矫正屈光不正;⒉在40cm处双眼同时注视最佳视力上一行视标,双眼同时增加正镜度数(或负镜),直至视标变模糊;⒊变化镜片量即为相对调节量;⒋先测负相对调节,再测正相对调节;⒌正常值:①(NRA)负相对调节:﹢2.00D-﹢2.50D②(PRA)正相对调节:≥﹣2.50D31、集合近点(NPC):⒈矫正患者屈光不正,调整近用瞳距;⒉将近视标至于患者眼前40cm处,嘱患者双眼注视视标,给予合适照明;⒊将视标在40cm处平稳向眼前移近,记录患者发生复视的临界距离,同时检测被测眼,若发现被检眼忽然散开,则证明放弃集合,记录散开瞬间的距离,即为集合近点距离(破裂点);⒋然后将视标向回撤退,记录被检眼恢复融像的距离,同时监测被测眼忽然恢复集合,记录此距离即为集合恢复点距离(恢复点)。⒌正常值:集合近点:7-10cm。32、正负融像性聚散:①近距离水平融像检测:⒈矫正屈光不正,调整近用瞳距;⒉将近视标至于眼前40cm处,选择最佳视力上一行的视标,,设置为垂直单列,嘱患者注视;⒊将双眼的旋转棱镜O至于垂直方向,旋转棱镜,匀速递增底向内的棱镜量(BI)⒋分别记录被检者报告视标模糊点,视标破裂点(发生复视)的双眼棱镜值,将其相加;⒌并以同样速度减少BI值至被检者报告视标变为一个(恢复点)的值⒍同样方法测近距BO值⒎正常值:近距:BI:11-15/19-23/10-16BO:14/18-28/7-1533、模糊点:不能代偿由于棱镜在视网膜上引起的物象移开34、破裂点:用尽所有聚散离仍不能维持单一的视网膜像35、恢复点:视网膜像移开减少到可以重新动用聚散力合成单一的像36、远距水平融像检测:⒈矫正患者双眼屈光不正,调整远用瞳距;⒉选择最佳远视力上一行视标,将视标设置成垂直单列,嘱患者注视;⒊将双眼的旋转棱镜O至于垂直方向,旋转棱镜,匀速递增底向内棱镜量(BI);⒋分别记录被检者报告视标模糊点、视标破裂点(发生复视)的双眼棱镜值,将其相加;⒌并以同样速度减少BI值至被检者报告视标变为一个(恢复点)的值;⒍以上所测BI的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的棱镜度值即为远距负融像性聚散力;⒎同样方法测量BO值,为正融像性聚散力;⒏正常值:远距:BI×/5-9/3-5BO7-11/15-23/8-1237、近距、远距垂直融像检查大体相同,即改为匀速增加BU、BD的棱镜。38、Worth四点灯:33cm视网膜中心投射范围为6°,查周边融合,包括正常与异常对应;6m投射范围为2°,查中心融合,右红左绿。39、VonGraefe法-DLP(远距离水平隐斜):⒈矫正屈光不正,远用瞳距;⒉双眼前放置三棱镜:OD:12△BI(测量棱镜)OS:6△BU(分离棱镜);⒊嘱患者注视单眼最佳视力上一行的单个视标;⒋让患者双眼睁开,问其是否看到两个视标,一个右上,一个左下;⒌让患者注视左下方视标,用余光注视右上方视标;⒍逐渐减小右眼棱镜度,直至患者报告上下两视标垂直对齐,记录此时右眼棱镜底向和度数;⒎继续以同样方向转动棱镜直至患者有看见两个视标,一个左上,一个右下;⒏然后以反方向转动棱镜,直至两个视标再次对齐,记录此时棱镜底向和度数;⒐两次平均值为测量结果。{两次测量结果应小于3△}(DVP)远距离垂直隐斜:同(DLP)棱镜放置:OD:12△BI(分离棱镜)OS:6△BU(测量棱镜)。{两次测量结果应小于2△}40、NLP近距离水平隐斜:基本同远距注视距离改为40cm,注意:所用视标为小方块或水平单排近视标NVP:基本相同。41、马氏杆远视标法:⒈双眼远距全矫;⒉右眼前加水平Maddox杆;⒊使用点光源;⒋询问是否同时看到一条垂直亮线和一亮点及其相对位置;⒌匀速改变右眼棱镜(约1△/秒)使点线两次重叠;⒌记录棱镜度数。42、病例43、眼外肌肉起始点和作用:内直肌起始于眶尖部视神经孔前的Zinn总腱环的内下部,止于鼻侧角膜缘约5.5mm。使眼球内转,与眼球壁的接触弧长约为6mm。外直肌起始于Zinn总腱环的跨越眶上裂的部位,止于颞侧角膜缘约6.9mm。使眼球外转,与眼球壁接触弧长约为15mm。上直肌起始于Zinn总腱环的上部,止于角膜上缘约7.7mm。使眼球上转、内转和内旋,与眼球壁的接触弧长约为8.4mm。下直肌起始于Zinn总腱环的下部,止于角膜下缘约6.5mm。使眼球下转、内转和外旋,与眼球壁的接触弧长约为9mm。上斜肌起始于Zinn总腱环的骨膜上,位于上直肌和内直肌的起始之间的稍后方。使眼球内旋、下转和外转,与眼球壁接触弧长约为5mm(在原眼位时)。下斜肌起始于眶内下缘稍后的浅凹处,止于眼球旋转中心后颞下方的巩膜上。使眼球外旋、上转和外转,与眼球壁的接触弧长约为17mm。(外直肌受外展神经支配、上斜肌受滑车神经支配。)44、旋转中心,将其定位于角膜缘平面后11.5毫米,即角膜顶点(或角膜前表面中心)后13.5毫米,偏鼻侧1.6毫米。45、眼球运动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斜向运动,旋转运动。46、同向配偶肌:右上(右上直肌与左下斜肌)、右方(右外直肌与左内直肌)、右下(右下直肌与左上斜肌)、左上(左上直肌与右下斜肌)、左方(左外直肌与右内直肌)、左下(左下直肌与右上斜肌)。异向配偶肌:两眼内直肌(集合)、两眼外直肌(分开)、两眼上下直肌(垂直分开与垂直集合)、两眼上斜肌(共同内旋)、两眼下斜肌(共同外旋)47、配偶肌:参与两眼同一共同运动的两条主动肌。协同肌:与主动肌作用相同的肌肉。合作肌:起辅助作用的肌肉称为合作肌。主动肌:其主导作用的肌肉。拮抗肌:与主动肌作用相反的肌肉48、Herring法则:等量神经支配法则,即两眼配偶肌接受等量和同时的神经支配。第二斜角大于第一斜角。49、Sherrington法则:交互神经支配法则,即主动肌的收缩,同时伴以一致的拮抗肌的弛缓。50、隐斜视:是指只有在矫正性融合反射帮助下眼球才能在原位或在运动中保持双眼单视,或在没有融合反射存在时,两眼才呈现偏斜者。51、正位视:指眼球的运动系统处于完全平衡状态时,即便融合功能受到干扰而受检者的双眼仍能维持正常的位置关系,不发生偏斜,这种状态成为正位视,又称为正位眼或正视轴眼。52、隐斜视分类:根据显现的程度分类(显性隐斜视、隐形隐斜视、绝对性隐斜视);根据眼位偏斜方向分类(水平性隐斜视、垂直性隐斜视、旋转性隐斜视、斜向隐斜视(内上隐斜视、外上隐斜视、内下隐斜视、外下隐斜视));根据隐斜性质分类(共同性隐斜视、非共同性隐斜视);根据病因机制分类(静态性隐斜视、动态性隐斜视、神经源
本文标题:双眼视觉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284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