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1/32第一单元认识信息技术一、信息与信息社会【教材分析】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将通过理论和实例介绍信息与信息社会的相关知识。【学情分析】小学升入七年级的学生,全部来由农村,由于农村学校教学设备缺乏,多数学校都没有开设或开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导致多数学生基本没有信息技术基础,所以升到初中,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了解基本等于零,所以得从零基础开始,慢慢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及其重要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信息与信息社会。(2)正确列举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信息。(3)了解信息处理的过程。2.过程与方法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信息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相关性和安全性。(2)培养合理运用信息的习惯。【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信息与信息载体、信息源的区分。(2)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难点:信息与信息载体、信息源的区分。2/32【课时安排】用1个课时完成。【教学策略】主要运用生活案例、讨论、讲解、归纳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教学准备】教材以外的生活中的信息【教学过程】1.引入。请学生介绍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信息实例。例如,每天电台中广播的天气预报;每位同学的名字、身高、体重;每次考试的成绩、名次;电视节目预告;各种新闻、消息等。2.从学生的实例中引出信息和信息社会。说明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3.信息、信息载体和信息源的区分。教师提出“书、电视机是否是信息”的疑问,请学生讨论辨析,最后说明各种文字、数字、符号、图形、图像、声音等都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抽象,而知识是信息的高级组织形式。4.介绍信息处理的整个过程。通过人体对事物的感应过程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信息处理的过程,以及计算机是当今社会信息处理的强有力的工具。5.课堂小节。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课后反馈】经过一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对于信息及其信息社会有了一定的理解,基本达到预期目的。3/32二、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教材分析】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节,将通过理论和实例介绍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历程的相关知识。【学情分析】经过第一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对于信息及其信息社会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好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信息技术(2)知道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2.过程与方法主动探究信息科技和信息技术工具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用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新技术(例如:传感、微电子、通信等)的产生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难点:主动探究信息科技和信息技术工具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用途。【课时安排】1个课时。【教学策略】主要运用举例子、讨论、讲解、归纳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4/32【教学准备】关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教学过程】1.复习信息处理的过程。2.介绍信息技术的概念。3.强调信息技术是信息处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说明信息技术包含的3个技术。4.介绍信息技术的应用。5.请学生联系生活举例说明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教师来总结归纳。6.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7.举例说明多媒体技术、机器人技术、蓝牙技术在生活中的实例,请学生讨论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8.课堂小节。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这一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什么?【课后反馈】经过一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对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有了一定的理解,增强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信心。三、信息时代的文化、道德和法律【教材分析】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三节,将通过理论和实例介绍信息时代的文化、道德和法律的相关知识。【学情分析】经过前两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对于信息技术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5/3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知识产权保护问题。(2)了解计算机病毒及其特点。(3)了解黑客、网络沉迷、网络陷阱及其危害。(4)知道网络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计算机病毒特点的了解,掌握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方法。(2)通过了解与技术有关的伦理、文化、社会问题,正确认识新技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辨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并认识到规范自己行为、负责任参与信息实践的重要性。(2)树立网络安全防范、遵守网上公德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了解计算机病毒及其特点。(2)了解黑客、网络沉迷、网络陷阱及其危害。(3)知道网络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难点:(1)防范计算机病毒。(2)辨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并认识到规范自己行为、负责任参与信息实践的重要性。【课时安排】用1个课时完成。【教学策略】主要运用举例子、演示、讨论、讲解、归纳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6/32【教学准备】寻找关于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电脑病毒、黑客、网络陷阱和网瘾的相关实例。【教学过程】1.引入。从学生周围抄作业的现象引入,说明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这是网络文化、道德的一部分。2.介绍计算机病毒。演示计算机中了某些病毒的症状,请学生尝试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点。介绍病毒概念及其特点,引导学生从特点出发,讨论防范病毒的方法和措施。3.介绍黑客、网络陷阱请学生列举身边中的黑客和网络陷阱的实例,感受黑客和网络陷阱的危害。4.讨论预防网瘾的方法。通过各种报道中典型的事例和数据来说明网瘾的表现和危害。请学生讨论预防网瘾的方法。5.讨论如何“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简单介绍一些网络政策法规,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如何用实际行动实践《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讨论。6.课堂小节。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信息时代,我们更要掌握信息时代的文化,懂得信息时代的道德和法律等有关知识,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课后反馈】经过一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能够理解信息时代,信息文化的重要性,遵守信息时代的道德和法律是每一位公民的权力及义务,增强学习的信心及社会责任感。四、认识计算机【教材分析】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7/32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四节,将通过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电脑),了解计算机基本组成的有关知识。【学情分析】经过上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对于信息时代,信息文化、道德和法律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一般工作原理。(2)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5个组成部,分。(3)掌握存储器容量的单位换算。(4)知道计算机的特点与分类。(5)知道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2.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计算机的机构,辨别计算机的不同组成部分。(2)进行不同存储容量的单位换算。(3)通过对计算机发展历史的了解,把握计算机的发展趋势,畅想未来的计算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计算机的每个部分是智慧的结晶,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并能从中发现分析事物发展的趋势。【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计算机系统组成。(2)计算机硬件系统的5个组成部分。(3)计算机软件的分类。(4)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和发展。难点:(1)辨别计算机的不同组成部分。8/32(2)不同存储容量单位间的相互换算。(3)把握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畅想未来的计算机。【课时安排】建议2个课时。【教学策略】主要运用举例子、实物展示、讨论、讲解、归纳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教学准备】一台拆开外壳的电脑(可以是坏的或淘汰的)、关于计算机组成和发展的文字、图片、视频剪辑或网页、各种电脑广告。【教学过程】1.引入。信息的处理和信息技术的实现都离不开电子计算机,计算机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拥有一台个人计算机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事了。在购买个人计算机前,大量的销售广告是我们的最好参考。2.归纳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请学生浏览教师提供各类电脑销售广告,从中归纳整理得出计算机系统的组成。3.介绍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根据冯·诺依曼的定义“计算机是一个能接受输入、能处理数据、能存储数据、并产生输出的设备”,与前面提到的信息与信息处理的过程相结合,阐述计算机的工作原理。4.学习硬件的主要组成。结合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可以将哪些类型的信息输入计算机?计算机是如何处理数据的?计算机怎么存储数据?计算机产生哪些类型的输出?计算机各部件之间怎样交换数据?将答案提炼归纳就会得出计算机的5个组成部分,并通过演示实物或播放视频,讲解它的功能和用途。5.学习软件及其分类。请学生组内讨论,列举常用的软件并分类。教师总结归纳,强调系统软件是帮助计9/32算机完成任务的软件;应用软件是帮助人完成任务的软件,帮助学生区分和理解。6.请学生尝试脱离书本画出计算机系统的结构图。7.活动:“畅想未来电脑”。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查找计算机技术的特点、分类和历史,并和同学、老师一起讨论归纳出几点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完成未来电脑的畅想(以文字或图片形式设想一下未来电脑的样式、功能等)8.课堂小节。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计算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脑)一般硬件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课后反馈】经过一堂课的教学,学生多数掌握一台完整计算机的组成及简单工作原理,增强学生们的DIY计算机的信念。五、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教材分析】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五节,将通过实例及讲解,让学生初步简单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学情分析】经过上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对于计算机的组成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初步的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方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计算机内的信息表示方法。(2)知道ASCII码和汉字代码。过程与方法2.掌握二进制和十进制的换算方法10/32(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信息表示的规范和准则。【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ASCII码和汉字代码。难点:进行二进制和十进制的简单换算。【课时安排】建议1个课时。【教学策略】主要运用举例子、讨论、讲解、归纳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教学过程】1.引入从电灯的开和关、计算机组成元件的工作原理引入其中数据的表示法。2.二进制和十进制的换算。(1)介绍二进制的概念,二进制进位计数的规则是“逢二进一”。二进制和十进制之间的换算表。请学生参照书中的对照表进行几道二进制和十进制换算的小练习。(2)可以适当地拓展到八进制和十六进制。3.ASCII码和汉字代码。将ASCII码和汉字代码从占位大小,代表字符数等方面进行对比,帮助学生了解这两种码的特点。4.课堂小节。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计算机(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电脑)它能够认识什么,计算机中的数据是如何表示的。【课后反馈】经过一堂课的教学,学生多数能够初步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方法,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的信念。11/32六、初步使用计算机【教材分析】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六节,将通过前几节课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们第一次感受一下,信息社会,信息时代的神器――计算机的魅力。【学情分析】经过前几堂课的理论教学,使同学们对于信息技术,计算机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这节课亲自看看传说已久的计算机的真实面目,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键盘的基本组成
本文标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691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