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中国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全国妇联“改革开放与家庭教育”论坛上的讲话赵忠心。北京2008年11月5日按语2008年,在全国妇联“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妇女发展论坛”举办期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中国儿童中心联合于11月29日在北京举办“改革开放与家庭教育”论坛。受全国妇联、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委托,我在会上发表讲话,回顾了我国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三十年的发展的进程。该文收入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的《开拓发展创新——改革开放与家庭教育论坛文集》一书。==========================================================讲话全文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急剧的社会变革。三十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也仅仅只是一瞬间。但在我们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诸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三十年来,作为上层建筑的家庭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理论研究和科学普及都获得了巨大成绩,展现出了社会主义家庭教育兴旺发达的崭新局面。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反过来,他又指导人们的实践,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就是盲目的。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私人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更需要理论的指导。三十年来,作为家庭教育理论工作者,我亲历了我国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发展的整个过程。深切地感到,对于理论研究最大的推动力是实践,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成果,源于丰富的家庭教育实践。我们中国,素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的前人不仅历来都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还特别重视总结、积累经验,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家庭教育文化遗产。诸如以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宋朝袁采的被称为“《颜氏家训》之亚”的《袁氏世范》和司马光的《温公家范》为代表的古代家训,就有几百种之多,还有许多论述家庭教育文章与不计其数的教子家书和诗词,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么丰富的家庭教育文化遗产,在整个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是任何国家都不能比拟的。特别是《颜氏家训》这部古代的家庭教育论著,成书于590年左右,比被誉为“资产阶级教育之父”的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家庭教育著作《母育学校》,要早一千多年。如果说,《母育学校》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早的家庭教育著作,那么,《颜氏家训》就是中国和世界封建时代最早的家庭教育专著,其内容之丰富,体例之完整,题材之广泛,在当时世界家庭教育著作林中是绝无仅有的。颜之推的家庭教育理论早就传到东南亚各国。唐代中叶,日本入唐留学生吉备真备学成回国,把《颜氏家训》一册带到日本,并以此为范本,效法《颜氏家训》一书的体例,撰写成《私教类聚》一书,作为日本第一部家庭教育著作。到了近现代,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继续发扬,民国年间出版发行了几十种家庭教育方面的著作和大量的文章。最有代表性、流传最广泛、影响最大的是:民国初年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鲁迅先生以《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为代表的一系列家庭教育文章。特别是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自1925年问世以来,到今天还继续再版,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再版达近二十次之多,经久不衰。建国以后的三十年里,我们国家在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很重视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早在1952年由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第六章第三十八条就规定:“小学成立家长委员会,由家长代表、教育委员、校长等组成。定时举行会议,反映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听取学校的工作报告,以密切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先生一向热爱儿童,十分关心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儿童工作。从1955年开始,几乎每年“六一儿童节”都要发表谈话和文章,号召广大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坚持正确方向,做好子女的家庭教育。1964年《工人日报》开展“怎样教育好我们的子女”问题的大讨论,宋庆龄应邀为该报撰写了题为《把培养革命后代的责任担当起来》的长篇文章,作为讨论总结,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等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指出了社会主义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1963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会议上,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过“亲属关”,带头做好子弟的家庭教育工作。他说,对干部子弟要求要高,责备要严,不能使干部子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包袱。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在建国后的三十年里,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几乎处于停顿状态。人们都全神贯注地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之中,无心顾及子女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问题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那时候,在人们的思想上,家庭里的事再大也是私事,摆不到桌面上来。在社会舆论上,过多的关注自家的私事,被视为觉悟不高,思想落后,甚至是革命意志衰退的表现。社会上没有需求,因此,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也没有提到议事的日程上来。是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激发了人们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和热情,也推动了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推广。我国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三十年的发展里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第一个十年,主要是二十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工作着重点的战略转移,大规模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国民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此,广大家长有深切的感受。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1980年我国政府鼓励一对夫妇只生一胎,出现了大批的独生子女,我国社会进入了“少子时代”,子女数量大大减少。“存在决定意识”。子女数量的减少,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由过去的只是单纯追求子女的数量,逐步转变为重视子女的质量。如果说过去子女多的时候,家庭教育是“粗放型”的,是“广种薄收”;子女数量减少以后,家庭教育就变为“集约型”的,要“精雕细刻”,希望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为“庸中佼佼者”。因此,广大做父母的迫切希望对家庭教育进行理论指导。党中央敏感地觉察到了社会的强烈需求。1981年2月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第八十一次会议上讨论了《全国妇联关于四届三次执委扩大会议情况及1981年工作安排的请示报告》,指出:全国妇联应把抚育、培养、教育三亿以上的儿童和少年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198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以中发〔1981〕19号文件向各省市自治区转发全国妇联党组《关于两个会议情况及1981年妇联工作要点的报告》的通知。《通知》指出:“一、全国妇联应把抚育、培养、教育三亿以上的儿童和少年,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二、妇联在以抚育、培养、教育好儿童和少年为重点开展工作时,要注意抓住六个环节。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帮助家长加强和改进对子女的教育,关心和培养从事儿童和少年工作的人员。”在党中央的指引下,各级妇联组织和有关部门立即行动起来,开始大张旗鼓地宣传家庭教育的重大社会意义,以引起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关注。1983年9月2日,康克清在中国妇女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关于“今后五年我国妇女的光荣任务”部分中指出:要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各地家庭教育工作机构和专家们要进一步发挥作用,加强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特别要重视对殊心理特点和教育的研究工作。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宣传科学抚育、教育子女的知识,不断提高民族的家庭教育水平。为了加强事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1980年,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家庭教育杂志《父母必读》。1984年,我国第一张家庭教育专业报纸《家长报》在武汉问世。1985年,被称之为“空中学校”的我国第一个“广播父母学校”在四川开播。为了推动我国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聚集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力量,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在二十世纪80年代,就开始建立专门的家庭教育群众性的学术团体。比如1982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会,聚拢了首都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各区县一大批热心于家庭教育事业的志愿者,开展了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1989年9月,第一个全国性的家庭教育学术团体“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一级学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团结了一大批来自祖国各地的热心于家庭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随即,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先后成立了家庭教育的学术团体,开始酝酿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在二十世纪80年代,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刚刚开始。虽然有些专业人员开始进行理论研究,但也主要是借鉴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把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迁移到家庭教育学研究领域。或是解读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经验和理论成果,“古为今用”,以指导当代的家庭教育,为社会主义家庭教育事业发展服务。在第一个十年,主要是家庭教育理论知识的普及工作。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人员也只是少数学科的专家、学者,诸如教育学、心理学等,而且基本上都是兼职研究或是业余时间进行研究。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人员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大概是:一是家庭教育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少。从八十年代初期,虽然社会上出现了大批的独生子女。但独生子女基本上还处于学龄前阶段,成长和教育中的问题还没有显露出来;二是在人们的思想上还处于比较封闭、保守的状态,“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束缚着许多人的头脑。就是有些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家长也不愿意把它公布于众,进行公开讨论;三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也有自己独特的规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选定家庭教育这研究方向时,差不多是“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的状态。我的一些同事就认为家庭教育只不过是婆婆妈妈管小孩子的家务事,没有什么可探讨的,没有学问可做,都给我“泼冷水”;四是学术界还不承认“家庭教育”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一些专家、学者有思想顾虑,怕社会上不承认家庭教育学术研究的成果,不敢贸然全力以赴地投入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只是在业余时间从事一些理论研究,很多人持一种观望态度。从根本上说,还是对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应当说,第一个十年主要是聚集科学研究和普及力量,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的组织建设和舆论准备,基本是开拓性的工作。第二阶段是第二个十年,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这十年,我国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处于普及与发展并重的阶段,家庭教育理论研究逐步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并开始启动。1992年,国务院颁布的我国第一部儿童工作纲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要“使90%儿童(十四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深入地宣传、普及家庭优生、优育、优教的基本知识。”在普及的基础上,“纲要”第一次提出,要求“师范院校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开设家庭教育课程,有关学术机构和学术团体要开展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为改善儿童成长的家庭、社会环境提供理论支持。”为落实《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家庭教育的目标,1996年9月10日,全国妇联和原国家教委共同制订、颁布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计划》。该计划要求要“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具体措施是:1、充分发挥学术团体和有关专家的作用;2、加强家长学校的教材建设;3、开展家庭教育国际学术交流活动;4、加强家庭教育法规建设。”1997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特意谈到家庭教育问题。他说:“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违反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教育必然失败。这就要求家长们必须学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现代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家庭教育指导者和专家、学者是极大的激励,调动了人们理论研究的积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激烈,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切实提高子女素质的紧迫性;到90年代,我国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进入学校,孩子成长和教育中的问题充分地暴露了出来,家长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和困惑,迫切需要进行家庭教育理论指导。进入90年代以后,适应社会的强烈需要,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之中,诸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史学、医学、老年学、婚姻家庭等学科;也出现了同时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
本文标题:中国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680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