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3)现代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二战”以后的西方管理的各种流派•*孔茨与他的“管理丛林”:哈罗德·孔茨(HaroldKoonts,1908-1984)在1961年12月号的《管理学会杂志》上撰文“管理理论丛林”,提出了管理理论丛林的看法,孔茨认为“管理丛林”出现的三大原因:a.语义上的混乱;b.对前人或研究成果的简单“摒弃”;c.管理学者之间的不了解或不愿了解。并分为以下6个管理学派1.管理过程学派2.经验或“案例”学派3.人类行为学派4.社会系统学派5.决策理论学派6.数学学派•1980年,孔茨又发表论文“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认为管理理论丛林已经是更加茂密更加难以通过,共分为以下11个管理学派1.经营管理学派2.人际关系学派3.群体行为学派4.合作社会系统学派5.社会技术系统学派6.决策理论学派7.系统学派8.经验或“案例”学派9.数学或“管理科学”学派10.权变学派11.管理工作者学派现代管理丛林•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现代管理理论“鼻祖”)•决策管理学派赫伯特·西蒙•系统管理学派罗森茨韦克、卡斯特•经验主义学派彼得·德鲁克、戴尔•权变理论学派卢山斯、伍德沃德•管理科学学派伯法、马克兰特•管理过程学派孔茨、奥唐纳•人性行为学派麦格雷戈、马斯洛•经理角色学派明茨伯格•社会-技术学派特里斯特•经营管理学派布里奇P19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⑴经营管理学派–该学派的学者对管理的认识是: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者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重复地履行各种职能。–该学派学者采用两步分类法来构造管理的理论体系。–该学派的观点能较好地反映当前管理的实践。⑵人际关系关系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的学者认为,管理是通过他人,并同他人一道去完成工作的职能,因此,要实现有效的管理,就必须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学派是以个人心理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从研究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出发来研究如何在组织中建立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⑶群体行为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的学者对管理的研究更侧重于对组织中各种群体行为的研究。–它是以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为自己研究的理论基础,有人把这个学派的研究称为组织行为学研究。–⑷协作社会系统学派•该学派的学者认为:组织是一个由许多具有各种社会心理需求的人所形成的协作社会系统。•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①“组织”是一个“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系统”。–组织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组织成员是由通过自己的行为为组织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的人;–“组织系统”是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协作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成员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联系–③权威接受理论•巴纳德认为,权威是“一个正式组织中一种信息交流的性质,它被组织的‘成员’或贡献者接受来控制自己作出贡献的行动”。•权威存在的四个条件:–个人能理解所接受的命令;–他们认为所执行的命令与组织的目标是一致的;–他们认为所执行的命令与个人的目标是一致的;–他们能胜任地执行该命令。•三种不同的权威理论:–正式权威理论;–接受权威理论;–共享权威理论:–是玛丽·派克·福莱特提出的权威理论:为了能实现用结合的方式来解决组织中的矛盾与冲突,玛丽·派克·福莱特认为应该用共享权力来代替组织中的正式权力。使组织中没有上下级之间的角色差异,只有命令的接受者和命令的发布者,双方通过对客观形势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来发布命令和接受命令,从而达到双方对权威的共同享受。权威的基础权威的顺序人称化程度正式权力职务或职位自上而下人称化接受权力下级的接受自下而上人称化共享权力知识与能力共同享受非人称化④经理人员的职能:三项职责制定组织目标;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系统;调动组织成员工作积极性。协作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意愿信息联系制定目标满足个人目标建立信息系统诱因的方法威慑和说服个人为组织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实现–⑸社会技术系统学派•这个学派的学者认为,组织是一个由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形成的社会技术系统。因此,管理学的研究就不能单纯只研究所谓的社会系统。•这个学派的学者把管理的研究主要放在研究组织中人与机器、人与工作环境、技术与人的配合与协调的问题上。如进行工效学研究、工业工程研究、人-机工程研究等。⑹系统学派该学派的学者把系统的思想应用于管理学的研究,认为应该用系统的观点,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又是环境大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有效的管理者就是既使组织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能相互协调,又能使组织系统适应外部环境系统下获得有效的生存与发展。–系统管理思想–主要概念•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由一系列子系统组成•管理必须与外界相互作用以积累输入和回报生产的输出•组织目标既包括效率也包括效果•有许多方法可以达到同一结果•当整体比部分之和大时,就存在协同。•贡献:认识到组织与外部环境关系的重要性•缺陷:对管理者的职能和责任没有明确的指导•系统管理思想•企业是一个系统-企业通过技术和管理等过程对输入物进行转化,各部门要相互协调和整合。•企业是一个开系统-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系统需要的资源-向环境提供其转换处理后的产品和劳务-环境对组织提供的产品或劳务做出反馈•代表人物:卡斯特罗森茨韦克贝塔朗菲•著作代表:《系统理论和管理》•代表事例:美国40年代的“曼哈顿计划”系统学派•A、系统的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因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它不断地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维持一种稳定状态。•系统的特点–有一定的功能–相关元素组成–总体大于元素之和–系统可是子系统–系统可有子系统–求系统最优•系统的基本类型: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B、系统学派的两个子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和系统管理学派作为系统的组织转换过程劳动、管理、作业输出产品和服务、财政、人力、信息输入人力资源、资本、技术、信息反馈系统环境环境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是巴纳德(Barnard),代表著作是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组织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力量和活动加以有意识的协调的系统。•经理人员(高级管理者)的职能有三:维持组织的信息联系;从组织成员处获得必要的服务;建立组织的目标。•(五)、巴纳德的自觉协作活动系统•切斯特·巴纳德是美国的高级经理人员和管理学家,他在组织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认为组织是一个由人类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各种活动的系统,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经理人员。•每个人在克服其生理、心理、物质和社会的限制时,必须自觉地进行协作。•组织就是这种自觉协作活动的一个系统,这种系统能否长期存在、发展,则决定于系统的效率和效果。•各个人的协作固然可以通过命令和指挥形式来实现,但只有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个人才会承认这种命令的权威而接受命令:–(1)个人理解这个命令。–(2)个人认为这个命令同组织的目标是一致的。–(3)个人认为这个命令同自己的个人利益是符合的。–(4)个人有执行这个命令的能力。•巴纳德还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指出正式组织作为一个协作系统无论级别的高低和规模的大小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既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同时巴纳德还指出,在正式组织中还存在着一种产生于同工作有关的联系并从而形成一定的看法、习惯和准则的无形的组织,既非正式组织。它的活动对正式组织有双重作用,既有不利影响,但又可能促使组织的效率得到提高。巴纳德的这一理论为后来称之为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奠定了基础。系统管理学派•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有卡斯特等。代表作:卡斯特与人合著的《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的方法》•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企业与外界环境(政府、顾客、供货者、竞争者等)有着动态的相互作用并能不断地自行调节,以适应环境和自身的需要•企业内部还有许多子系统,如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等子系统。⑺数学或“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的兴起•管理科学(狭义的)指运筹学,即数学在管理中的应用•管理科学:各种现代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管理科学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数学在战争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战后出了一本书:OperationResearch•管理科学的内容运筹学:数学在管理中的应用系统分析:系统工程在管理中的应用决策科学化:决策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管理科学的特点•以决策为主要着眼点,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给定各种决策模型。•注重经济技术问题,而不是社会心理问题,以经济效率作为评价管理绩效的依据。•建立数学模型,模型趋向于标准化,而不是描述性模型。•用计算机作工具,以解决复杂的计算。•2、贡献与缺陷:贡献:*开发问题分析的具体数学模型;*帮助管理者在一组可选方案中选择最好的•缺陷:*模型忽略了非量化因素;*管理者没有经过这些技术培训,因此不相信或不理解结果。;*对非常规和不可预测的管理决策不适用•“管理科学”学派将近年来的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到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许多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使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达到了新的高度。–(1)要求行动方案能以总体的最少消耗获得总体的最大经济效益。–(2)使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并借助于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直觉确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做法。–(3)依靠电子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4)特别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概率论等数学方法及数学模型。定量管理思想(管理科学)-把运筹学、统计学、电子计算机用于管理决策和提高组织效率。-力求减少决策中的艺术成份。-各种可行方案都以效益高低作为评价标准。-广泛应用计算机。-较难解释及预测组织中成员的行为。⑻经验或“案例”学派•这个学派的学者认为,管理者过去成功的或失败的经验教训对教会人们将来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总是有用的。•这个学派把对管理的研究主要放在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分析上,并通过“案例”教学法向学习管理学的学生传授管理知识。⑼权变学派•权变学派的学者认为,没有最好的、能适应一切情况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管理者应根据客观环境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即:•管理=F(环境)•权变管理思想:•权变—随机应变、通权达变(70年代兴于美国)•权变管理思想:管理者在采取管理行动时,需要根据具体环境条件的不同采取相应不同的管理方法。•代表人物:伍德沃德、卢山斯、菲德勒•代表著作:《工业组织理论和实践》《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权变理论:S=f(L,F,E)其中:S=领导方式;L=领导者特征;F=追随者的特征;E=所处环境权变观点•情景权变影响导致高绩效的战略、结构和流程•实现组织目标不止一条路•管理者必须使组织适应环境贡献:•确定了主要权变•反驳了管理的普遍原则缺陷:•没有发现所有重要的权变•它们可能不是对所有管理问题都适用。–⑽决策理论学派–这个学派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管理是以决策为特征的,管理的本质就是决策。–①管理就是决策–②决策是一个包括几个不同阶段的完整过程。–③用“管理人”来代替经济人。–“经济人”是理性人,“管理人”是有限理性性–④决策的满意化原则–⑤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许多运筹学家、统计学家、计算机学家和行为科学家都力图在管理领域寻找一套科学的决策方法,以便对复杂的多方案问题进行明确的、合理的、迅速的选择。•“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如下:(一)管理就是决策(二)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企业里大多数管理部门在其日常业务中所处理的问题一般是结构性、重复性的问题,因此可以利用常规的、标准的工作程序和事先编制的专门的程序进行决策。近年来,由于数学模型的发展,更为进行这类决策提供了方便。但是非程序决策方法研究进展却比较缓慢。–⑾管理工作者学派•这个学派的学者通过对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的调查后发现:经理者们在其工作时间中并不是如过程学派的学者所描述的那样是在重复地履行各种职能。而是在充当各种角色。因此,管理理论就必须研究经理者充当什么角色,如何充当好这些角色。•管理工作者学派把经理者所充当的角色分为三大类十种角色:–第一类
本文标题:管理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637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