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统计业务培训统计基本概念介绍1统计过程说明2CI中统计业务的应用3统计与决算业务的区别4统计基本概念介绍1统计过程说明2CI中统计业务的应用3统计与决算业务的区别4统计统计实践统计资料统计理论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反映事物总体信息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原理和方法。统计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结晶成统计学大量观察法综合指标法统计分组法根据统计研究问题的目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分组标准对总体进行不同的分组以反映总体的构成和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大量观察获得的资料,计算、运用各种综合指标,以反映总体一般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法。统计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等的数量方面时,必须对总体现象中的全部或足够多数的个体进行观察,以达到对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及其规律性的认识。统计学方法时间数列分析法指数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抽象推断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由许多性质相同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组成总体的性质相同的个别事物,叫单位,也叫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是有限的个体集合反映实际存在的一定社会总体现象的数量概念和具体数值总体个体样本指标统计指标的构成指标名称指标数值时间和空间范围指标计量单位M1M2M4M32009年久其公司北京总部员工数量为490人。人们在理论上使用的统计指标通常只是一个指标名称,如国内生产总值、耕地面积、居民储蓄额、人口密度等。指标分类-按反映的内容或其数值表现形式类型内容例子绝对指标(反映现象总规模,通常以绝对数表现)时期指标反映现象在一段时期内的总量,时期指标可以累积,从而可以得到长时间内的总量产品产量;能源生产总量;财政收入;商品零售额时点指标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的总量,不能累积年末人口数、科技机构数、股票价格相对指标(两个绝对数之比)相对数表现形式:比例和比率经济增长率;物价指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平均指标(平均数或均值)反映的是现象在某一空间或时间上的平均数量状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利润变异(方差)是指分布数列中各单位标志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的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指标分类-按管理功能描述指标预警指标反映社会经济运行的状况、过程和结果,提供对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基本认识,是统计信息的主体•自然资源拥有量指标•社会财富指标•劳动资源指标用于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监测,对国民经济运行中即将发生的失衡、失控等进行预报、警示。•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增长率•社会消费率评价指标用于对社会经济运行的结果进行比较、评估和考核,以检查工作质量或其他定额指标的结合使用。•国民经济评价指标•企业经济活动评价指标描述指标评价指标预警指标指标体系统计指标体系就是各种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用来说明所研究现象各个方面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统计指标体系也可以指若干个统计指标之间的联系,表现为一个方程关系。例如,工资总额=平均工资×职工人数;商品销售额=商品销售量×商品销售价格通过一个设计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可以描述现象的全貌和发展的全过程,分析和研究现象总体存在的矛盾以及各种因素对现象总体变动结果的方向和程度,也可以对未来的指标进行计算和预测,对未来现象发展变化的趋势进行预测。研究问题范围反映现象范围大小专题性指标体系综合性指标体系宏观指标体系微观指标体系体系分类•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统计指标体系•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经济效益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类中观指标体系•各地区或各部门的统计指标体系变量和变量值变量是现象发展变化的数量化概念,或者说是现象本身所固有的、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量。变量的具体数值表现就是变量值。例如:“1995年河南省电力消费总量为566.48亿千瓦小时”这个指标中,“电力消费量”是变量,“566.48”是变量值。自变量与因变量自身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量,叫自变量;受其他变量影响而变化的量,叫因变量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消耗量的多少影响单位产品成本的高低,因此,单耗是自变量,成本是因变量。变量的连续性与离线性变量的连续性或离散性,是以变量值是否可以无限分割为标准的,即,凡是一个变量相邻的两个变量值之间可以继续分割,取得新的变量值,那么,这样的变量称为连续变量道路的长度、耕地面积、人的平均身高、劳动生产率、粮食总产量,通常需用计算或测量的方法取得变量值。凡一个变量相邻的两个变量值之间不可能再分割出新的变量值,这样的变量称为离散变量。如人数、企业数、产品件数等等。离散变量通常以点数的方法取得变量值。数据分类-连续与离散连续数据以参数的形式,比如尺寸、重量或时间,说明一个产品或过程的特性。测量标准可以有意义地不断分割,使精确度提高。离散数据是某件事发生或未发生的次数,以发生的频数来表示。烟火探测器平均数•是分布数列中各单位标志值通过一定方式汇总再与全部单位总数对比的指标。算术平均数(x)•是分布数列中各单位标志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调和平均数(XH)•是分布数列中n个标志值的连乘积的n次方根。几何平均数•是分布数列中总体各单位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中点位次的标志值。中位数•是分布数列中出现频率最大的标志值。众数统计的基本概念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是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平均数。是求出一定观察期内预测目标的时间数列的算术平均数作为下期预测值的一种最简单的时序预测法。又称倒数平均数,是变量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是n个变量值连乘积的n次方根计算简单计算平均数时没有考虑到近期的变动趋势,因而预测值与实际值往往会发生较大的误差调和平均数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且受极小值的影响比受极大值的影响更大。只要有一个变量值为零,就不能计算调和平均数。受极端值的影响较算术平均数小。如果变量值有负值,计算出的几何平均数就会成为负数或虚数。它仅适用于具有等比或近似等比关系的数据。适用于预测销售比较稳定的产品。如没有季节性变化的粮油食品和日常用品等应用范围较小多用于计算平均比率和平均速度。如:平均利率、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合格率等变量不同:算术平均数是x,调和平均数是1/x。权数不同:算术平均数是f或n,代表次数(单位数),调和平均数是xf或M,代表标志总量H≤G≤Y并且只有当所有变量值都相等时,这三种平均数才相等中位数是指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一个数列,居于数列中间位置的那个数据,用Me表示。统计的基本概念例如:根据左表的数据,计算5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的中位数。从中位数的定义可知,所研究的数据中有一半小于中位数,一半大于中位数。中位数的作用与算术平均数相近,也是作为所研究数据的代表值。在一个等差数列或一个正态分布数列中,中位数就等于算术平均数。统计的基本概念众数:是指社会经济现象中最普遍出现的标志值。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用Mo表示。男鞋号码(厘米)销售量(双)24.01224.58425.011825.554126.032026.510427.052合计1200例如:某制鞋厂要了解消费者最需要哪种型号的男皮鞋,调查了某百货商场某季度男皮鞋的销售情况,得到资料如下表(某商场某季度男皮鞋销售情况)众数主要用于定类数据的集中趋势,也适用于作为定序数据以及定距和定比数据集中趋势的测度值。鞋号25.5厘米就是众数。算术平均数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平均数调和平均数算术平均数的转化形式,这种平均数使用较少。而且,它要求每个原数据值都不能为零。几何平均数用于计算相对数(如比率、速度等)的平均数中位数平均数的补充形式,两者都是为避免原数据中极端值的影响而采用的方法,都不受每个原数据大小的影响,而只受位置和次数的影响。众数根据同一资料分别计算和确定五种平均数,得到的结果一般是不同的。就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来说,算术平均数最大,几何平均数其次,调和平均数最小。统计基本概念分位数根据其将数列等分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中位数,四分位数,十分位数、百分位数等等。四分位数作为分位数的一种形式,在统计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例如:某企业职工按月工资的分组资料。根据四分位数的计算公式,其结果为:某企业职工月工资的三个四分数分别为698.75元、793.33元和897.41元。计量尺度分类概念数学特征例子定类尺度将数字作为现象总体中不同类别或不同组别的代码,这是最低层次的尺度。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数字仅表示不同类(组)别的品质差别,而不表示它们之间量的顺序或量的大小。“=”或“≠”。将国民经济按其经济类型,可以分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类,并用(01)代码表示国有经济,(02)表示集体经济,并且用(011)代表国有经济中的国有企业,(012)代表国有联营企业;用(021)表示集体经济中集体企业,(022)表示集体联营企业;其中两位代码表示经济大类,而三位代码则表示各类中的构成。不同代码反映同一水平的各类(组)别,并不反映其大小顺序。各类中虽然可以计算它的单位数,但不能反映第一类的一个单位可以相当于第二类的几个单位等等。定序尺度定序尺度不但可以用数表示量的不同类(组)别,而且也反映量的大小顺序关系,从而可以列出各单位、各类(组)的次序。“”或“”。对合格产品按其性能和好坏,分成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等等。这种尺度虽然也不能表明一个单位一等品等于几个单位二等品,但却明确表示一等品性能高于二等品,而二等品性能又高于三等品等等。定序尺度除了用于分类(组)外,在变量数列分析中还可以确定中位数、四分位数、众数等指标的位置。计量尺度分类概念数学特征例子定距尺度定距尺度也称间隔尺度,是对事物类别或次序之间间距的计量,它通常使用自然或度量衡单位作为计量尺度。定距尺度是比定序尺度高一层次的计量尺度。它不仅能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类型并进行排序,而且可以准确地指出类别之间的差距是多少。“+”或“-”学生某门课程的考分,可以从高到低分类排序,形成90分、80分、70分,直到零分的序列。它们不仅有明确的高低之分,而且可以计算差距,90分比80分高10分,比70分高20分等等。定距尺度的计量结果表现为数值,可以进行加或减的运算,但却不能进行乘或除的运算,其原因是在等级序列中没有固定的、有确定意义的“零”位。例如,学生甲得分90分,学生乙得0分,可以说甲比乙多得90分,却不能说甲的成绩是乙的90倍或无穷大。因为“0”分在这里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并不意味着乙学生毫无知识。恰如我们不能说40℃比20℃暖和2倍一样。没有确定的标准的“零”位,但有基本的确定的测量单位,如学生成绩的测量单位是1分,质量价差的测量单位量1元,温度的测量单位是1℃等等,这是定距尺度的显著特点。定比尺度在定距尺度的基础上,确定可以作为比较的基数,将两种相关的数加以对比,而形成新的相对数,用以反映现象的构成、比重、速度、密度等数量关系。由于它是在比较基数上形成的尺度,所以能够显示更加深刻的意义。“÷”或“×”将一个国家(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该国(地区)居民对比。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反映国家(地区)的综合经济能力。199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2%,排列世界第七位,堪称世界经济大国,但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2%,如果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在世界各国中又居于比较落后的位次,说明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统计基本概念方差•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的平均数,通常以σ2表示标准差•标准差又称均方差,一般用σ表示。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也分为简单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统计基本概念介绍1统计过程说明2CI中统计业务的应用3统计与决算业务的区别4统计过程过程说明•设计(定性认识)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的目的、任务,对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通盘考虑和安排。•调查(定量认识)统计设计的内容、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搜集统计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整理(定量认识)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将统计调查得到的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的工作过程。•分析(定性认识)统计整理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利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对统计研究对象的数
本文标题:统计业务培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431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