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硕士论文-光突发交换网中服务质量的研究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突发交换网中服务质量的研究姓名:万骏俊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物理电子学指导教师:张明德20040325光突发交换网中服务质量的研究作者:万骏俊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戴睿光突发交换网边缘节点接收部分的研究与实现2005本文主要介绍光突发交换网边缘节点接收部分的研究与硬件实现方案.文章首先介绍光突发交换网产生的背景,然后对光突发交换网的体系结构进行阐述,并详细介绍光突发交换体系中边缘节点的功能以及边缘节点接收部分的总体实现方案.接着讲解在本课题——光突发交换关键技术在本实验系统(国家863计划重点资助项目)中实现边缘节点接收部分时的功能模块划分.此后,本文开始详细介绍边缘节点接收部分各模块的实现情况,包括突发数据的接收与解封装、接收调度和以太网封装与发送.其中接收调度是边缘节点接收部分的核心.在对该模块的介绍中,文章将对各种调度算法进行比较,并在这些调度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调度算法——VISP(VariableInputSerialPolling,变长串行输入轮循算法).然后指出VISP算法在实现上的缺陷,并给出高速(千兆,Gbit/s)环境下实现传统总线型交换的硬件实现细节.最后,本文将介绍边缘节点接收部分的电路板设计以及边缘节点接收和发送部分的联和调试方案.2.期刊论文张帝.叶培大光突发交换网组装算法研究-光通信技术2005,29(2)主要研究光突发交换网络边缘节点组装算法,按其功能参数特性将组装算法分为固定参数组装算法、组装参数自适应调整算法和混合业务算法等三类,着重以伪代码的方式对其工作原理进行描述,以组装效率、组装时延、算法复杂度及业务整形能力为指标对各种算法进行性能分析.3.学位论文张平光突发交换网边缘路由器波长调度算法的研究与实现2005本文主要介绍光突发交换网边缘节点调度模块的研究与硬件实现方案.文中第一章介绍光突发交换网产生的背景,然后对光突发交换网的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进行阐述,第二章详细介绍光突发交换体系中边缘节点的功能划分和实现方案.并顺次阐述了光突发交换关键技术(国家863计划重点资助项目)的网络结构模型.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内容.第三章详细介绍边缘节点发送方所采用的各种算法,优选理由和实现方法.第四章详细阐述了调度模块各功能模块的编程思路和仿真步骤.最后,本文简要介绍了边缘节点发送方的电路板设计整体硬件架构实现和编程及调试经验.4.期刊论文王喆.麻晓芬.李菁.WangZhe.MaXiaofen.LiJing光突发交换边缘节点性能分析及仿真-光通信研究2008,(3)文章介绍了光突发交换产生的背景、光突发交换网的原理和体系结构以及光突发交换体系中边缘节点的结构.主要采用计算机仿真,仿真工具是OPNET8.1.A.仿真结果表明:若边缘节点的数据包产生速率恒定,则端到端的延迟比较固定;若边缘节点数据包的发送速率突然增大,端到端的延迟会有一些波动.5.学位论文陈晨露光突发交换网中组帧算法的研究2008结合了光电路交换(OCS)和光分组交换(OPS)优点的光突发交换(OBS)是一个理想的用于下一代光因特网的技术。考虑到网络中的流量90%以上都是基于TCP协议的,例如常见的FTP、HTTP等都是基于TCP协议,所以研究OBS中TCP的性能是非常关键的问题。针对TCP突发组帧延时和丢包敏感的特性,论文研究了OBS组帧算法中的参数对TCP性能的影响。论文中通过介绍TCP的拥塞控制机制分析了TCP拥塞控制窗口与丢包率的关系,建立了OBS网络中TCP的发送速率模型。利用此模型从理论上定性分析了丢包率和组帧延时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并通过仿真结果给出了Max-Time-Min-Max-Leagth组帧算法中当丢包率不大时(小于1%)的最佳组帧长度门限。其大小受到接收方缓存大小的限制,与所有接收方缓存大小的总和成正比,比例系数为MTU与MSS的比值。论文提出了在网络中存在流量不对称性情况下的基于边缘节点区分的组帧算法,即在服务器边缘节点使用任何一种组帧算法而在客户端边缘节点使用相应的带有边缘节点区分的组帧算法。该组帧算法从流量的对称性方面去优化算法的参数设计而并不依赖于某一种具体的算法。以Max-Time-Min-Max-Length组帧算法为例,对不同链路传播延时及各种丢包率的情况进行大量仿真,结果表明,该组帧算法可以使网络的端到端性能提高7%~54%。这种算法不仅适用于本文研究的Max-Time-Min-Max-Length组帧算法,还适用于任何存在组帧长度门限和时间门限的组帧算法。6.期刊论文覃春桃.范红.郭辉.QINChun-tao.FANHong.GUOHui基于集成节点的PON与OBS网络互连技术研究-光通信技术2009,33(12)无源光网络(PON)与光突发交换(OBS)网的互连是光分组传送网络发展的必然.文章分析了PON与OBS网互连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已有的解决方案,提出一种聚合PON与OBS边缘节点功能的集成节点结构,研究基于集成节点的PON与0BS网络互连技术方案,提出基于业务流量的三级汇聚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三级汇聚机制可以保证业务等级,减少业务延时.7.学位论文韩婧蕾基于GMPLS的光突发交换网的研究2009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方法的不断提出,人们不断讨论、探究,以期寻求一种高速传输和灵活交换相融合的高效网络。目前的网络结构的定位为IP-over-WDM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公认。针对网络中已有的通信模式,人们对WDM光网络中如何实现灵活的交换与高速的传输提出了新的方案一光突发交换网(OBS)。作为一种现有技术可行的光交换方案它克服了光路交换和光分组交换技术的缺陷。OBS由边缘节点和核心节点组成,网络在边缘节点处完成业务的接入。业务按照目的地址和QoS等级进行分类并组装成一个大的突发包(Burst),同时生成对应的控制帧。控制帧将超前数据帧在专门的信道发送,并在网络的核心节点处、在电域中进行处理,为数据帧配置全光通路。在完成全光通路配置后,数据即可在全光领域中传输。但是OBS要想在下一代光网络中立足,在网络中还需要有一个成熟的控制面来技术支撑,目前研究最广泛的控制面技术就是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GMPLS是MPLS向光网络扩展的产物,实现了IP和光网络的融合,使得标签不仅能支持分组交换,时分交换,GMPLS还对信令和路由协议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以实现光网络的全智能化。具体来讲,第一章介绍了该网络依稀研究的意义与背景。第二章首先介绍光网络中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控制面的体系结构,以及现有GMPLS网络的网络结构,研究分析了现有GMPLS的关键技术,如信令协议、路由协议等。第三章首先介绍了OBS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节点和边缘节点模型。然后提出了基于GMPLS控制面的OBS网络体系结构,并讨论了该试验网络中的关键技术。第四章搭建了传统OBS网络平台和基于GMPLS控制平面的OBS网络的仿真系统,分析它们的数据传输特点,最后讨论仿真结果。总体上来看,论文的主要成果表现如下:1.提出了将GMPLS与OBS相结合的观念,对GMPLS的功能增强给出了具体方案。比较基于GMPLS的光突发交换网的优点。2.用仿真结果证明了基于GMPLS-OBS网络比传统OBS的优异性。8.学位论文张健光突发交换边缘节点控制卡的硬件设计与实现2004随着因特网用户和业务迅猛发展,公用电信网将朝着分组化、宽带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光交换网络以其高速高带宽的优势成为未来电信网络的主流。光突发交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光突发交换(OBS)是兼顾光电路交换和光分组交换优点的一种折衷方案,是未来光互联网的一种实现形式。本文主要是对光突发交换技术的控制方式进行研究,分析了基于光突发交换的几种协议的控制方式,提出了控制方案。设计了适用于JIT控制方式的控制卡电路并予以实现。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光突发交换关键技术,包括光突发交换网的分层模型,光突发交换网的结构,以及光突发交换的连接控制,主要讨论了几种突发交换的控制协议。第二部分针对光突发交换边缘节点控制卡的功能要求提出了实现方案,并对控制卡电路进行了设计,分析了控制卡的结构和功能,芯片选取以及外围电路的设计。第三部分是控制卡电路的具体实现及其性能分析,主要包括高速电路设计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控制卡电路参数的测试和分析,以及成本优化和分析。9.期刊论文李婷.涂晓东.李乐民基于SNMP的光突发交换网络管理方案-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33(6)介绍了光突发交换网的原理与体系结构,论述了基于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的光突发交换网络管理的实现,其中包括网络管理的模型与体系结构,管理端与嵌入式代理端开发工具的选择,光突发交换网的核心节点与边缘节点管理信息库的设计与扩展,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及故障管理三大网管功能的实现.10.学位论文喻凡光突发交换网中缓存管理技术的研究2006波分复用(WDM)已成为Intemet骨干网的主导技术,但由于全光信号处理技术尚未足够成熟,使得电子瓶颈带来的矛盾更加突出。光突发交换技术(OBS)用一种让数据与控制信号分离的方式实现了数据的全光传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基于光纤延迟线(FDL)的缓存管理技术对光突发交换的竞争解决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光网络的发展和下一代光网络中极有前途的IPoverWDM方案。然后讨论了在光网络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光交换技术,包括光波长路由、光分组交换和光突发交换,分析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实现方法和优缺点。第二章在介绍了光突发交换的基本原理和网络结构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目前光突发交换研究中的关键技术,包括OBS协议、边缘节点突发包的汇聚与组装、突发包调度、竞争解决方案等,分析比较了各种协议和各种方案的运作原理和优缺点以及它们对于网络性能的影响。在第三章中,基于光纤延迟线作为光缓存以解决光突发交换网络节点处的竞争解决方案,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节点模型来降低突发包在节点处的丢失率。该竞争解决方案同时具有前向FDL和反馈FDL当前向FDL被阻塞时,突发包将被送至后向反馈FDL中缓存一段时间重新参与竞争。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增加了反馈FDL,的节点模型的包丢失率明显降低:在典型的网络负载为0.5时,新模型的突发包丢失率仅为原模型的60.1﹪。当网络负载更小时(负载0.1时),新的模型的突发包丢失率仅为原模型的37.5﹪,优化效果更加明显。第四章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学分析模型以计算OBS节点的突发包丢失率。该分析模型是在Markovian链的基础上结合FDL的特点建立起来的。对于一个2×20BS节点且共享6个FDL的系统,得出了其状态转移方程,计算了各个状态的概率以及系统总的突发包丢失率。将此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模型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在网络负载0.8时,突发包丢失率随FDL最大延迟B增大而迅速减小,从B为突发包平均长度的2倍到6倍时,突发包丢失率下降了67.4﹪;而再增大B,丢失率不再明显降低。第五章给出了本文的总结。引证文献(1条)1.徐文云基于动态波长路由技术的光突发交换网中传输丢失率的研究[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7)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c8fde6c5-a231-45d3-bed1-9dfd012bf20a下载时间:2010年9月26日
本文标题:硕士论文-光突发交换网中服务质量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989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