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 沉井施工方案(DOC111页)
专项施工方案目录1、方案编制依据..............................-1-3、施工计划..................................-31-4、顶管井施工................................-34-5、安全保证措施..............................-71-6、应急预案..................................-80-7、施工及质量保证措施........................-88-8、雨季施工措施..............................-94-9、相关计算书................................-98-专项施工方案-1-1、方案编制依据1.1、XXXXXXXXX合同文件。1.2、XXXXXXX施工图、XXXXXXX顶管(沉井)基坑支护设计施工图。1.3、市建设科技委对基坑支护设计方案的论证意见。1.4、《XXXXX勘察详细勘察报告》。1.5、国家和部委颁布的有关施工、设计规范、规程和标准,以及天津市有关安全、质量、工程验收等方面的标准及法规文件。1.6、采用的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天津市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规范(排水工程部分》DB29-76-2004《城市排水工程质量检验标准》DB29-52-2003《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DB29-202-2010)《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311-201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1-90《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专项施工方案-2-《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29-20-2000)《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GB50720-201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15《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方法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建质[2004]213号)《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关于加强深基坑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通知》(建质安[2011]367号)《天津市建设工程重大危险源管理办法》(建质安总[2012]11号)专项施工方案-3-2、工程概况2.1、工程概述本工程为XXXXXXXXXXXXXXXX,工程起点为XXXXXX,终点为XXXXXX,工管道主要为一根DN1200淡化海水球墨铸铁管,与两根DN1400热力保温钢管同槽施工,本设计为管道下穿XXXX顶管工程,均为套管使用,设计图纸中需顶进两根D2500mm钢筋混凝土管(用于淡化海水球墨铸铁管),一根D2000mm钢筋混凝土管(用于热力保温钢管),顶进长度均为79m,西侧设置一座顶管接收井,东侧布置一座顶管工作井,均落在绿化带内。施工范围位置示意图专项施工方案-4-沉井工作井、接收井及顶管总图2.2、沉井结构概述工作井地面绝对标高为2.200m。工作井为四格矩形沉井,净尺寸为13.4m×34m,坑深9.5m,顶部低于地面0.5m,外壁厚1.0m,内隔墙厚0.8m。接收井地面绝对标高为3.790m,接收井为三格矩形沉井,净尺寸为23m×16m,坑深11.42m,顶部低于地面0.5m,外壁厚1m,内隔墙厚0.7m。工作井及接收井稳定水位深度为地面以下1.0m。顶管接工作井制做高度为9m,共分二节制作,二次下沉,第一、二节制作高度分别为6.6m、1.4m;剩余1m(包含顶板)在沉井入位后,进行浇筑。顶管接收井制做高度为10.92m,共分二节制作,二次下沉,第专项施工方案-5-一、二节制作高度分别为6.65m、3.27m;剩余1m(包含顶板)在沉井入位后,进行浇筑。。沉井施工采用排水施工(井壁与隔墙同时浇筑下沉),基坑四周设置止水帷幕,坑底均采用搅拌桩进行地基处理。专项施工方案-6-工作井构造平面图专项施工方案-7-工作井构造剖面图注:±0.000m=2.200m专项施工方案-8-工作井构造平面图专项施工方案-9-工作井构造剖面图注:±0.000m=3.790m专项施工方案-10-2.3、顶管概述D2500mm钢筋混凝土管,管内底标高为-4.378m,覆土深度(至高速路面,标高4.950m)6.578m;D2000mm钢筋混凝土管,管内底标高为-3.628,覆土深度(至高速路面,标高4.950m)6.878m。顶管管道竖向、水平位置示意图专项施工方案-11-顶管纵断面示意图专项施工方案-12-2.2、周围环境情况介绍本工程现地位于天津市滨保高速大神堂西互通立交以北约400m高速的两侧,工作井井壁距离滨保高速最近处约18.5m,沉井接收井井壁距离滨保高速最近处约17.0m,在工作井西侧垂直于管道轴线约8.6m处有一道DN1500mm输水管道,覆土深度约2m,管道材质为铸铁。其他侧施工场地宽裕,其余位置无重要构筑物需保护,无重要邻近管线。详见如下图。2.3、基坑支护设计概述2.3.1、工作井工作井为四格矩形沉井,净尺寸为13.4m×34m,最大井格净尺寸为11.4m×12.4m,最小格净尺寸为11.4m×12.4m,最大格净尺寸为5.4m×9.5m,井高度9m,基坑深9.5m,顶部低于地面0.5m,壁厚1.0m。DN1500mm输水管道覆土约2m,距西区井壁约8.6m专项施工方案-13-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45S6,二节为C50S6,抗冻F250。工作井工程现场现地坪高程为相对高程±0.000m(即绝对高程2.200m),进行沉井制作的地基加固、止水帷幕、降水施,完成后进行挖土,第一步土方开挖至-2.000m,挖深2m,在此标高进行沉井制作的地基加固,先满铺一层30cm厚粗砂,并在刃角位置浇筑一层0.3m厚、1.5m宽C20混凝土。工作井制作高度为9m,共分二节制作,二次下沉,第一、二节制作高度分别为6.6m、1.4m,其余部分在沉井后制作完成。外围设置双排双轴水泥土搅拌桩帷幕,直径750mm,间距500mm,桩长11m,下沉前,水泥搅拌桩进行地基处理,搅拌桩呈三角形布置,桩中心间距1.1m,直径500mm,桩长5.0m。双排双轴水泥土搅拌桩帷幕采用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入量15%,水灰比0.45-0.55。水泥搅拌地基加固桩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入量12%,水灰比0.60。基坑采用直径大口井进行降水,成井井径800mm,井管直径500mm,(大口井井深为坑深+1.0m),保证坑内地下水位降至开挖面标高以下0.5m。在沉井内设置4口降水井(每个格内各一口),在工作井的止水帷幕外侧顶进方向设置一口大口井,以备在顶管机进洞时,顶管注浆前临时抽水之用,同时降水井兼观测井之用。沉井基坑顶部四周设置环形截水墙,墙宽240mm,高300mm。防止专项施工方案-14-地表水径流进入基坑。基坑开挖至坑底标高时沿内井壁周边作碎石盲沟,盲沟要求随挖随填,形成宽300mm,深400mm的盲沟,与降水井相连,形成排水系统。专项施工方案-15-工作井平面图AABB专项施工方案-16-工作井地基加固平面图AABB专项施工方案-17-工作井A-A剖面图专项施工方案-18-工作井B-B剖面图专项施工方案-19-2.3.2、接收井接收井为三格矩形沉井,净尺寸为23m×16m,最大井格净尺寸为7.3m×14m,最小格净尺寸为5.5m×14m,井高度10.92m,基坑深11.42m,顶部低于地面0.5m,壁厚1.0m。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45S6,二节为C50S6,工作井抗冻F250。接收井工程现场现地坪高程为相对高程±0.000m(即绝对高程3.790m),设计规定第一步土方开挖至-2.000m,挖深2m,在此标高进行沉井制作的地基加固,铺设在基础底上面浇筑一层0.3m厚、1.5m宽C20混凝土。接收井制作高度为10.92m,共分二节制作,二次下沉,第一、二节制作高度分别为6.65m、2.27m、其余部分在沉井后制作完成。外围设置双排双轴水泥土搅拌桩帷幕,直径750mm,间距500mm,桩长14m,下沉前,水泥搅拌桩进行地基处理,搅拌桩呈三角形布置,桩中心间距1.1m,直径500mm,桩长5.0m。双排双轴水泥土搅拌桩帷幕采用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入量15%,水灰比0.45-0.55。水泥搅拌地基加固桩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入量12%,水灰比0.60。基坑采用直径大口井进行降水,成井井径800mm,井管直径500mm,(大口井井深为坑深+1.0m),保证坑内地下水位降至开挖面标高以下0.5m。在沉井内设置3口降水井(每个格内各一口)。专项施工方案-20-沉井基坑顶部四周设置环形截水墙,墙宽240mm,高300mm。防止地表水径流进入基坑。基坑开挖至坑底标高时沿内井壁周边作碎石盲沟,盲沟要求随挖随填,形成宽300mm,深400mm的盲沟,与降水井相连,形成排水系统。接收井平面图AA专项施工方案-21-接收井地基加固平面图AA专项施工方案-22-接收井A-A剖面图专项施工方案-23-2.4、工程地质、水文条件2.4.1工程地质条件根据本次勘察资料和《天津市地基土层序划分技术规程》(DB/T29-191-2009),该场地埋深约20.00m深度范围内,现自上而下分述之:现自上而下分述之:1、人工填土层(Qml)全场地均有分布,厚度3.80~5.60m,底板标高为0.37~-2.41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2个亚层。第一亚层,杂填土(地层编号①1):厚度为0.50~3.20m,呈杂色,松散状态,由碎石、砖块、废土等组成。其中在8、27、30、37、39、40号孔附近缺失该层。第二亚层,素填土(地层编号①2):厚度为2.10~5.30m,呈褐色,可塑状态为主,黏土、粉质黏土质夹石子,土质欠均匀,结构性差,属高压缩性土。人工填土填垫年限小于十年。2、全新统中组海相沉积层(Q42m)厚度15.70~18.80m,顶板标高为0.37~-2.41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3个亚层。第一亚层,粉质黏土(地层编号⑥1):厚度为2.40~5.70m,呈灰色,软塑状态,有层理,含贝壳,属中压缩性土。局部夹黏土、淤泥质粉质黏土、淤泥质黏土透镜体。专项施工方案-24-第二亚层,粉土(地层编号⑥1t):厚度为0.70~5.30m,呈灰色,湿、稍密~中密状态,无层理,含贝壳,属中(偏低)压缩性土。局部夹粉质黏土透镜体。第三亚层,淤泥质粉质黏土、粉质黏土(地层编号⑥2):厚度一般为6.70~10.30m,呈灰色,流塑状态为主,有层理,含贝壳,属高压缩性土。局部夹黏土、淤泥质黏土透镜体。因淤泥质粉质黏土、粉质黏土物理力学性质相近,故剖面上统一按淤泥质粉质黏土表示。第四亚层,粉质黏土(地层编号⑥4):厚度一般为4.70~6.00m,呈灰色,软塑状态,有层理,含贝壳,属高压缩性土。局部夹粉土、黏土透镜体。本层土水平方向上土质尚均匀,分布尚稳定。典型土层剖面图依据参考勘察报告,具体场地土层参数如下表:顶进示意专项施工方案-25-土层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土层厚度1(m)厚度2(m)w(%)r(kN/m3)IpILc(kPa)(°)c’(kPa)’(°)1-1杂填2.51.2(18.0)(8.00)(6.00)1-2素填2.12.934.518.418.10.71(8.00)(6.00)(10.00)(8.00)6-1粉质黏土1.2/31.518.813.40.
本文标题:沉井施工方案(DOC111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78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