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育管理学第二章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第一节学习目标一、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二、认识科学管理的意义及局限性;三、认识人际关系学说以及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四、了解结构主义思想以及在学校组织中运用的局限性;五、了解行为科学对教育管理的影响;第一节现代管理理论和教育管理发展一、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二、古典管理理论:提倡制度化的教育管理三、人际关系学说:改善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四、结构主义:学校组织性质的再认识五、行为科学理论:教育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一、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起始年代发展阶段代表人物1900古典组织理论泰罗、法约尔、古利克、厄威克1930人际关系理论福莱特、梅奥、罗特利斯伯格1950行为科学巴纳德、西蒙(一)三阶段说一、古典管理理论(二)四阶段说:1、工业管理: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古利克、厄威克2、人际关系:代表人物福莱特、梅奥、罗特利斯伯格;3、结构主义:代表人物韦伯;4、开放体系:代表人物帕森斯。一、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三)三阶段说:1、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韦伯2、行为科学:代表人物梅奥;3、当代管理理论:代表人物巴纳德、西蒙;综上所述,比较合适的分法可以分四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结构主义和行为科学一、古典组织管理理论:提倡制度化的教育管理(一)古典管理理论的基本主张:1、把高效率地完成组织任务视为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2、分工和专业化是管理活动的最基本手段;3、统一指挥,即组织内部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明确的权力等级系统,每个成员都要严格服从上级指挥;4、严密的规章制度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根本保证;5、工作标准化;6、看重经济上的奖励和惩罚制度;7、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8、坚信管理是有章可循的,管理原则就是管理规律的最好体现。(二)古典组织理论的评析1、质疑和批评其一,偏重组织的静态面而忽略组织心态面的研究与应用。其二,偏重正式组织而忽视非正式组织的研究与应用。2、价值古典组织理论已经被普遍认同并具有很高的价值,已成为整个人类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效率和质量是各国教育所有改革的核心部分,体现了古典组织理论关注效率和方法科学化的精神。有些方面甚至超过了科学管理的要求。(三)古典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产生的影响古典理论适合与教育管理的例子建立权力等级结构控制的层次:教育局长---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教师----学生工作任务和作业水平的科学度量全面测量学生在学科领域、能力和成就方面的情况,并按学习水平分类。规定工作的科学程序三年级的知识有别于四年级的知识,并为四年级的知识做准备,依此类推。(三)古典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产生的影响古典理论适合与教育管理的例子建立劳动分工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英语教师、历史教师等及教学辅助人员、校工等。确定适当的控制幅度中小学师生之比为1:40,正副校长之比为1:3。制订行为规范学生手册、教学常规管理条例、教师奖励办法。(三)古典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产生的影响古典理论适合与教育管理的例子招聘人员以能力和专业为基础对进入教育部门工作的人要有教师资格证。制订出完成任务的最佳方法学校不断寻求语、数、外等课程的最佳教学方法。在雇员中建立纪律学生要遵守学校规章,教师要服从教育规范,为人师表。四、教育管理在运用古典管理理论过程中对其提出的批评:1、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工厂企业的管理提出来的,完全照搬到学校管理会有许多局限性,如忽视了教师劳动的特点,抹煞了学校组织和工厂的区别。2、古典管理理论推崇的管理方法,在学校管理中不一定适用,如标准化管理问题。3、古典管理理论过于强调外部控制手段的重要性,如权力等级,规章制度,物质刺激等,却忽视了员工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不能有效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二、人际关系学说:改善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一)梅奥的霍桑实验(1)早期实验(1924—1927)(2)实验室研究(1927—1932)(3)面谈计划(1928—1930)(4)观察室研究(1930—1932)2、梅奥“社会人”的观点梅奥等根据霍桑实验的结果提出了“社会人”假设。霍桑实验的结果证实,人在根本上是社会人,工资、工作条件和生产率之间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一个职工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人在一个组织中不仅需要工资的增加,还需要得到友谊、情感、安全、归属感,需要受到尊重。所以,组织必须满足个人的社会需要。梅奥提出不同于效率为本的管理模式,即以满足个人的社会需要为本的人际关系管理模式。人际关系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非正式组织概念。在非正式组织中,人们各自有自己的地位,遵守着默认的规则和价值体系,非正式组织可以满足正式组织所不能满足的人际交往的需要。二、人际关系学说:改善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二)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1、经济刺激并非唯一的刺激动因,实际上非经济的社会因素限制了经济动因的效力。2、工人是以非正式团体成员的身份,而不是单个个人的身份对待管理的。3、与人的生理能力相比,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准则对产量的影响更大。二、人际关系学说:改善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二)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4、专业化并不一定导致最有效的生产组织。5、工人们往往利用非正式组织来捍卫自己,以免受到专断的管理之害。6、非正式的组织与管理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二、人际关系学说:改善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二)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7、狭窄的管理幅度不是有效管理的先决条件。8、非正式的领导常常跟正式的管理人员同等重要。9、人不是机器中被动的齿轮,而是能动的生物体。(三)人际关系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产生的影响1、提倡改善学校人际关系及民主管理学校的著作、论文在当时大量涌现。2、学校行政人员对满足教师心理需要、提高教师士气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3、学校在制定计划时倾听教师意见,做到民主参与决策,以改善学校中上下级关系。4、部分教师开始向学生灌输合作意识,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三、结构主义:学校组织性质的再认识1、韦伯的典型主张韦伯认为过去的组织是以传统权力和魅力权力这两种权力类型为特点的,但在现代社会,则被一种新的权力——“法制权力”所取代,它是以理性为基础的。以法制权力为特征的组织就是韦伯所说的官僚组织,这种组织的各个方面——从目标、技术条件、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的细节都是可以界定的并可以组织成为永久的设计。以韦伯的观点来看,法定权力的长处在于:(1)领导者因受法律的规范,不易流于专制。(2)职位继承有法规可循。(3)在职者依法行事,每一个职位都从法律的意义上明确界定其职权范围。(4)法规规定任职者应具备的资格。(5)在职者依法行事,成员及组织的行动才会理性化。(6)依法行事,方具有标准化及公平化的理想。2、韦伯思想对教育管理的影响(1)韦伯的官僚制是教育管理中的一种主要的组织制度模式——因为可以保证教育组织的“秩序、理性、可行和稳定”。3、科恩、韦克等提出的“松散结合系统”(1)教育组织的目标不是具体明确的,对决策起不了指导作用。(2)教育组织运用的技术也不清楚。(3)教育组织呈现一种“流动式参与”的特点,人员流动性大,决策过程异常复杂,影响决策的因素也往往把握不定,不同的问题会吸引不同的利益集团和个人加入教育决策过程。四、行为科学:教育管理学从经验走向科学(一)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二)西蒙的决策理论(三)领导行为的研究(四)激励理论(一)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1、系统理论系统分析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兰德公司1949年首先提出的,意思是把系统的观点和思想引入管理的方法之中,认为事物是极其复杂的系统。运用科学和数学的方法对系统中事件的研究和分析,就是系统分析。2、系统分析的步骤(1)弄清并确定这一系统的最终目的,同时明确每个特定阶段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2)必须把研究对象看作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统一的系统,然后确定每个局部都要解决的任务,研究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总体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3)寻求达到总体目标及与其相联系的各个局部任务和可供选择的方案。(4)对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选出最优方案。(5)组织各项工作的实施。26案例导入:犹太人的选择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问题:请谈谈该故事案例对你的启示。27决策管理学派创始人——西蒙西蒙:“管理就是决策。”28管理的核心是决策。正确的决策决胜千里;错误的决策南辕北辙。——主讲教师的话(二)西蒙的决策理论西蒙是当代行政学的代表人物,决策理论的创立者。西蒙在其理论中重点阐述了决策的意义、类型和过程,并对组织决策的合理性问题作了深刻分析。他还主张以行政行为的研究代替行政学的传统研究方式,包括行政组织、人际关系、人员激励、行政程序等。由于在组织决策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西蒙荣获了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301.决策的原则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原因:–组织内外的发展与变化会直接或间接产生某种影响,很难立即收集到相关信息–只能收集到有限信息;信息利用能力有限–制订的方案数是有限的–对有限方案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未来具有不确定性31决策时应遵循的原则1、信息适量原则2、目标效益原则3、相对满意原则322.决策的依据决策离不开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收集数据、处理数据、产生信息的成本应低于信息所带来的效益a.有明确的决策目标。b.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c.方案可进行评价和比较d.决策结果合理或满意e.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f.决策是一个分析判断过程333.决策的特点(1)目标性:任何组织决策必须首先确定组织目标。(2)可行性:决策的目的是指导行动。(3)选择性:决策的实质是选择。(4)满意性:选择活动方案的原则是满意原则。(5)过程性:决策是一个过程,而非瞬间行动。(6)动态性:决策的动态性与过程性相联系。344.决策的类型4.1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按决策影响的时间划分1.长期决策:事关组织发展方向的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亦称发展规划或长期战略决策2.短期决策:为实行长期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短期策略手段,又称工作计划或短期战术决策354.2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按决策的重要性划分1.战略决策:谋求在组织与环境之间达成动态平衡、直接关系到组织长远利益的重大决策。2.管理决策:是在组织内部有关战略决策的贯彻和执行的决策,旨在提高组织内部活动的高度协调、资源合理配置和组织的管理效能。3.业务决策:是为了解决日常工作和具体作业任务中的问题所作的决策,大部分业务决策具有局部性、常规性和技术性的特点。364.3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从决策主体划分: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1.集体决策优点:更多信息、方案和认同;更好地沟通和决策缺点:从众现象;责任不明2.个人决策37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的优劣比较类型优点缺点适用范围个体决策效率高责任明确质量低接受性差简单、次要、无需广泛接受的决策群体决策质量高接受性强效率低责任不明确屈从压力复杂、重要、需广泛接受的决策384.4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按决策所涉及的问题划分1.程序化决策:常规决策,处理例行问题2.非程序化决策:非常规决策,处理例外问题——赫伯特•A.西蒙(HerbertA.Simon)不同类型的决策需要不同的决策技术。5、决策的制定包括四个主要阶段:①找出制定决策的根据,即收集情报;②找到可能的行动方案;③在诸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即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对未来
本文标题:教育管理学课件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621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