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农业的起源北粟南稻,农业的一大特点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特点,正确认识传统农业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通过史料阅读,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通过实物图片展示,再现历史形象,理解古代农具的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巨大作用。通过归纳农具变化以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归纳古代水利设施的特点。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驳斥中华文明外来说。②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③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从耒耜到曲辕犁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灌溉工具,农业的一大特点生产力的发展是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形成的根本原因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水利设施和工程水利设施对农业的作用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自耕农,小农经济的特点、作用,农业的一大特点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的逐渐提高。难点: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的理解。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完成相关的基础知识。2.充分运用丰富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性,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3.通过史料阅读,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资源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课本及教参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历史材料与解析》自制的教学课件教学纲要一、农业的起源1.农耕经济的产生2.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二、从耒耜到曲辕犁l.刀耕火种2.铁犁牛耕3.翻车和筒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大禹治水的传说2.都江堰3.治理黄河4.水利建设技术经验5.我国古代重要的农书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l.简单协作方式2.男耕女织式的自耕农经济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播放一组用“男耕女织”图片做成的片头,同时配有黄梅戏名段《天仙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教师:男耕女织是我国古代农业主要的生产经营模式。我国古代农业一开始就这样吗?小农经济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该如何认识小农经济在我国古代的作用?设计说明:通过直观的试听把学生带进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场景。一、农业的起源课件展示:材料一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蠬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材料二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东汉]班固《白虎通》卷一设问: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主要说明的问题是:神农氏教民农耕,种植五谷,解决了人民的生话问题。设问:有人说中国农业是由外界传入的,学来的,你赞同吗?为什么?提示:不是。关于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表明,是中国人自己的祖先发明了农业,而不是由外界传入的,学来的。教师跟学生说明,神话可以作为一种历史史料,但一定要去除神话的成分。设计说明:通过史料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驳斥中华文明外来说。课件展示:材料一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在半坡遗址中,发现多处粟的遗存和炭化的菜子。此外,还出土一批幼体猪骨。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也发现有大量的稻谷遗存和家畜骨骸。------岳麓版教材必修Ⅱ材料二炭化了的粟和菜籽炭化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半坡遗址出土)(河姆渡遗址出土)设问一: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已经形成了什么格局?说明了什么?提示:北粟南稻。说明了我国原始农业并非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由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并且出现了地域的差别。设问二: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组成上的什么特点?提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课件展示“五谷”、“六畜”及“十二生肖”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设计说明:历史史料有多种,而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考古发现的实物。通过考古发现的实物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二、耕作工具的变化:从耒耜到曲辕犁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具并完成下表农具耕作形式时代演变趋势原始农业时期石斧、石铲等刀耕火种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不断进步,耕作方式不断发展夏耒耜耒耜耕商周青铜农具青铜时代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出现(耦犁)铁犁牛耕铁器时代唐朝曲辕犁设问:通过上表可知,我国古代生产工具不断进步,耕作方式不断发展。促进耕作方式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生产力的发展学生活动:请农村来的学生会想家里所使用的农具,并比较一下哪些跟我国古代农具是相同、相似的。用幻灯片展示各种农具,增强感性认识。课件展示:材料一驷驖孔阜,六辔在手。------《诗经·秦风·驷驖》材料二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器)以铸夷、斤,试诸壤土。------《国语·齐语》材料三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左传》材料四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管子》材料五战国部分地区出土铁器中生产工具和铁农具所占比例铁器出土地点总件数生产工具铁农具件数所占百分比件数所占百分比辽宁抚顺莲花堡80余7796.2%6888.3%山西长治分水岭363186.1%2167.7河北兴隆古洞沟878597.7%5261.2%河南辉县固围村93约6974%5858.4%长沙衡阳61号楚墓70余2130%1780.9%广西平乐银山岭181约17093%9153.3%------周自强主编《中国经济通史·先秦经济卷(下)》设问:以上材料集中反映了什么情况?材料四、五说明了什么?提示: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情况。说明春秋战国铁器使用的普遍,铁农具在铁器中所占比重之大,说明铁制农具已在农业生产中居主导地位。课件展示:材料一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令其予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吠亩之劳。------《国语·晋语》材料二使五尺竖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顺也。------《吕氏春秋·重己》设问: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提示:①春秋晚期,原来用作祭祀的牛,开始用于田间耕作。②战国时称牛鼻环为“棬”。说明牛被牵引从事劳动。思考:结合前面所学及课本内容从中可以归纳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什么?提示: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设计说明:本目内容涉及大量的农用工具,特别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因此先让学生自主完成基础知识,再让学生阅读“铁犁牛耕”相关的原始史料,以加深理解。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归纳出我国古代重要的水利设施。时期水利成就备注上古大禹治水传说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至今还发挥功效汉朝内陆漕渠、白渠、治理黄河西汉王景治河边疆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课件展示我国古代重要的水利设施图片,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件展示我国古代重要的农书。著作人物朝代地位《齐民要术》贾思勰南北朝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书《农桑辑要》元世祖元朝官修农书《农书》王祯元朝重视生产工具的改革《农政全书》徐光启明朝吸收西方科技设计说明:本目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基础知识,在通过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补充了课文里没有出现的重要农书。四、耕作方式的变化: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设问:我国古代耕作方式是怎样演变的?提示:从集体简单协作到个体家庭农耕教师通过对“耦”的分析,说明在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集体简单协作的必要。设问:春秋战国时期个体农耕出现的条件是什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土地私有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设问:自耕农经济有什么特点?提示: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课件展示:材料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今也农夫之所以蚤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叔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今也妇人之所以夙兴夜寐,强乎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暖,不强必寒,故不敢怠倦。------《墨子·非命下》材料三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材料四晁错复说上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设问: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对“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谈谈你的看法。提示:作用: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优点: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要年景不太坏,国家服役不太沉重,农民能够维持基本生活。自给自足、稳定、有积极性。弊端:①很难扩大再产生,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②劳动分散,生产工具简单,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具有易于破产的特点,常常生活在困苦之中。③人地矛盾突出,造成生存环境恶化。教师: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只有多投入劳动,进行精耕细作,才能维持生活。这也是我国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但是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历代封建统治者一方面大肆剥削压榨自耕农,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维护这一体制,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纷纷采取“重农”政策。小农经济在农耕时代早期起到积极的作用,到封建社会后期却对社会发展起了阻碍作用。设计说明:通过教师和学生问答的方式完成相关知识,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农经济。课堂小结课件展示本课的知识框架古代农业起源(两种种植格局)→耕作水平提高→农业耕作方式发生变化教师:我国古代原始农业起源于采集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随着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和生产技术、水利事业的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农业生产体系,并日趋完善。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就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经营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既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近代中国发展迟缓的主要因素。
本文标题:《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383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