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提纲】
《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提纲整理人:钟嘉宝、张龙滢、马丹童、黄小玉一、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发展概述1、记忆:本专业发展历史1978年到1984年,电教人员和电教机构蓬勃发展的形势和背景推动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出现和壮大。1983年,华南师大、华东师大首先开设四年制本科电化教育专业和教育信息技术专业。1986年底,包括北师大在内已有25所高校设置了电化教育专业、教育技术专业或教育传播专业。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师大、河北大学、华南师大设立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明确了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1992年,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将“教育技术”正式写入文件中,将课程设置中原来的“电化教育概论”改为“教育技术学导论”。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确定将电化教育专业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北师大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2004年年底为止,约有170余所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开办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30余所高校设立了教育技术学硕士点,6所高校设立了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从而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技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至2008年,即改革开放30年,我国共有教育技术学专科专业点44个,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224个,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83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授予点8个,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广泛分布在师范院校、理工科院校、综合大学、军事院校、职业技术类院校等各类院校。2、记忆、理解:教育技术发展的“2X3”模型及其内涵发展阶段技术特征传统教育技术(手工技术时代)视听媒体教育技术(机电技术时代)信息化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时代)物化形态的技术竹简、粉笔、黑板、印刷材料、实物、模型等幻灯、投影、广播、电影、教学机器、电视、录像、卫星电视等多媒体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校园网、互联网、虚拟现实等以数字化为标志的技术观念形态的技术口耳相传、诡辩术、讲演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直观教学法等经验之塔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学、标准参照评价、程序教学、先行组织者理论、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系统方法、细化理论、成分显示理论等网络课程开发理论、基于认知理论的教学设计、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绩效技术、知识管理技术等*诡辩术:诡辩术,或者说是诡辩论本身是一种方法论。更准确地说,诡辩论是一种论证方法,它的根本特点是一种歪曲的论证,诡辩不同于武断,也不同于谣言。武断是根本没有理由,人们一看就是强词夺理;谣言是无中生有,人们一听就是居心险恶。但诡辩在论证其道理时,总是要拿出一大堆的“根据”,所以,在表面上,总能迷惑一部分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产婆术,即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直观教学法:直观教学即利用教具作为感官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它通过运用真实事物标本、模型、图片等为载体传递教学信息,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强调教室要布满图画,书本要配有插图。直观教具的呈现要放在学生面前合理的距离内,让学生先看到整体,然后再分辨各个部分,并且要设法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直观教学的实质是一种传授观察经验的直观技术,重视视觉教具和教材的选择应用,但很少重视教材的设计、开发、制作、评价和管理。3、记忆:美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时间,特征,典型事件)(一)视觉教育时间:17世纪至20世纪初特征:一种主要向学生提供生动的视觉形象以辅助的教学活动,直观教学。17世纪,“图解”教科书18-19世纪,教具(图片、实物、模型,照片、磁铁、地球仪)19世纪后期-20世纪,教学媒体(幻灯、无声电影)典型事件:①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58年编写了一本附有150幅插图的教科书《世界图解》,被西方国家誉为“直观教学之父”;霍本等《课程视觉化》;②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NEA)成立了“视觉教学部”(DivisionofVisualInstruction,简称DVI);③1935年宾夕法尼亚州教育委员会通过决议:凡领取教师资格证书者,必须修读有关视觉教育的课程。(二)视听教育时间: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特征:教学媒体中增加了“声音”,开始关注“媒体理论”典型事件: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利用有声电影技术把缺乏军事知识的老百姓培养成战争的人才;②戴尔于1946年所著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堪称视听教学研究的代表。书中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融合了杜威的教育理论和当时流行的心理学观点,成了当时以及后来的视听教学的主要理论根据;③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将“视觉教学部”正式改名为“视听教学部”(DivisionofAudio-VisualInstruction)。(三)视听传播时间: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特征:教育电视,开始关注“教育传播理论”典型事件:①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的盛行;②1961年,美国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组成“定义”和“术语委员会”。(四)教育技术时间:20世纪70年代至今特征: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设计理论得到迅速发展,教育技术成为学科典型事件:①1970年,美国视听教育协会经过大会表决,决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ECT),并于1971年正式启用这个新名称。4、记忆: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四个时期(时间,特征,典型事件)(一)电化教育的兴起时间:1919年特征:幻灯、电影、无线电等媒体在教育中得到了运用典型事件:①较为正式地使用这个词始于1936年;②1932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在南京成立;1937年,建立了“播音教育委员会”;1940年,当时的教育部将二者合并,成立了电化教育委员会。(二)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时间:1949年特征:电化教育事业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获得了很大发展典型事件:①1949年11月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成立了电化教育处(后改为幻灯处),负责全国电教工作;②在建国后的1950年到1965年间,我国的电化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加快了发展步伐。但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教育受到严重摧残,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组成部分的电化教育也未能幸免。(三)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与迅速发展时间:1978年开始特征:各地采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购置电教设备;这一时期使用的电教教材主要是唱片、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电影片和录像带;许多中小学开展了电教实验活动;电化教育专业的开设促进了专业教材的建设典型事件:①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建立了中央电化教育馆;②1993年,我国正式确定将“电化教育”专业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四)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①在政策支持下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②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③远程教育的发展5、记忆、理解、分析:AECT`94教育技术的定义及其理解定义: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理解:该定义将教育技术视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领域,视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的桥梁,将教育技术划分为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研究范畴,每个范畴都有独特的功能和范围,构成了教育科学领域中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6、记忆、理解、分析:AECT`04教育技术的定义及新变化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新变化:①2004定义采用“教育技术”,1994年采用的是“教学技术”;②04定义主要包括三个职能范畴:创设、利用、管理,其中94定义中的设计、开发的职能在新定义中演化为一个职能:创设。在新定义中,评价范畴也不再被列为一个单独的范畴,已经将其融入了创设、利用和管理之中;③新定义添加了有关改善绩效的新内容,强调了学习的含义不单指获取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提高能力;④新定义更加强调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性与合适性,倾向于认为教育技术的技术性是教育技术区别于教育领域中其他过程或资源的根本所在。7、记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二级分支学科,是连接教育科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理论——与知识体系有关的概念、理论框架和原理等实践——这些知识的解决问题上的应用8、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本专业发展历史各专业点往往分别归属于教育技术学院、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与通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或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院系或部门。9、记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的几种能力;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力:教学系统设计能力;教学媒体应用与评价能力;持续更新、补充和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现代化教学系统的使用、维护与管理的能力;媒体设计与开发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初步能力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教育技术理论基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基础、媒体与艺术基础、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教育资源开发与管理、信息化教育装备与环境开发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且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能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电化教育机构、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政府宣传部门、电视台、相关企业和行业,从事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育教学培训设计、企业培训设计,教育装备规划维护与管理、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发与管理、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管理、教育影视与多媒体作品创作、教育软件与平台设计开发、教育电子出版物编辑等工作的教育技术学科应用型人才。10、记忆、理解、分析: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3+5”模式;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教育技术学课程组“3+5”模式:①3门主干课程,包括:《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②给出一组推荐主干课程,共13门包括:《教育传播学》、《学习科学与技术》、《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远程教育应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教育软件分析与设计》、《教育装备系统规划与集成》、《教育人机工程》、《数字化校园规划与实施》,从中选择5门,并与必须统一开设的3门主干课程组成8门主干课程。核心课程:《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学与教的基本理论》、《媒体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技术项目实践》、《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远程教育基础》等。课程组:课程组一,教学系统设计:主要培养教学与训练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课程组二,数字教育媒体:主要培养教育影视与多媒体作品创作能力;课程组三,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培养教育技术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能力;课程组四,教育软件工程:主要培养教育软件与平台设计开发能力;课程组五,教育装备技术:主要培养教育装备与环境开发及管理能力。二、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1、记忆、理解: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P23)①教育技术学是以促进和改善学习质量为基本目标的,必然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成果,研究学习规律,并以此作为研究教与学过程的理论基础。而教育技术学所面临的人机关系和人通过机器学习的特点,更多地要依靠学习理论的指导;②从传播知识的角度看,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传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和受播者的传播技巧、态度、知识、社会背景、文化等都直接影响到信息的传播效果。因此,教育技术必须要依据传播理论,设计、制作传播媒体、优化信息源,注重教育信息的产生、选择、处理和储存;③教育信息传播总是在一定的教学过程中,以课程为核心展开的。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和结构,有效地实施课程计划和课程方案,在教育技术领域,必须要遵循教学论与
本文标题:【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115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