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 教育学第二章复习题(附答案)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学习要点学习本章的目的就是要理解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与功能,明确教育在社会大系统中要受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等要素的制约和影响;反过来,它又在社会发展中影响着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影响着文化意识形态,实现着教育的功能。学习本章的目的还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教育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实践与应用一、填空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目的和内容。2.社会生产力制约教育培养目标,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和手段。3.“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说明教育发展于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4.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文化影响教育__思想、教育观点的产生_;文化影响教育_内容的发展__。5.学校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是其他社会组织不能代替的,是因为教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A)。A.性质B.教育组织形式C.教育方法D.教育结构2.教育的发展水平最终是由(C)的发展水平决定的。A.政治经济制度B.科技文化C.生产力D.意识形态3.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说明教育具有(D)。A.社会性B.超前性C.不适应性D.相对独立性4.同是现代化国家,英国历来注重“绅士”教育;德国重视技术教育;美国注重实用教育;日本注重学历教育,这说明教育具有(B)。A.竞争性B.历史继承性C.独特性D.个别历史继承性三、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1.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2.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指传授新知识。(√)3.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教育是发展生产力的最重要的手段。(×)4.“教育救国论”是科学的、可行的,“教育改造社会”也是可以实现的。()5.教育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对政治文明具有一般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以忽视此作用。(×)四、简答1.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C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手段2.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和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能动作用3.简述教育对政治文明建设的作用。A教育可以提高公民政治素质,实现人民当家作主B发展教育有利于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B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政治变革,真正实现政治文明4.简述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作用。A为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奠定基础B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五、论述1.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2.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六、实例分析1.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说:“科学进步的根是扎在教育之中的”。2.有人说:“只要抓好教育,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可以重建,缺乏资源的国家可以富强起来。所以,教育可以救国。”阅读资料教育功能的含义功能是个多学科研究的概念。在哲学上,功能是指由事物的结构所决定的该事物的特性和能力;在社会学上,功能是指某一活动或社会系统所发挥的作用。综合哲学和社会学关于“功能”的认识,可以看到,功能是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这一作用有两个方面:其一,它在该活动或系统内部所具有的特定作用,这完全由该事物的结构所决定;其二,它在更大的系统中或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具有的特定作用,即该事物对其他事物的作用,这是由该事物的结构和外部事物的结构共同决定的。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决定了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所以,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教育表现为一种活动。教育活动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教育内部结构的运行,是教育者借助教育手段,以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其结果是影响受教育者的发展。所以,教育的内部功能就表现为对受教育者发展所起的作用。教育在微观上表现为一种活动,在宏观上表现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其他系统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结构。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推进的,教育通过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作用,而表现出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教育对受教育者和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不只是正向的促进,也有负向的阻碍。所以,教育功能不是主观的期望,而是客观的结果。教育功能不同于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好”教育的一种期待,它反映了人们认为的“教育应该干什么”;而教育功能是一种实效,它反映了“应该干什么”的教育价值在教育实践中“实际干了什么”。所以,教育价值是教育的“应然”表现,教育功能是教育的“实然”表现,它是教育价值在教育实际中所释放出来的实际效果。由此可见,教育功能不仅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而且还具有方向性和多方面性。[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30页]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未必都是这样。早有学人指出:“教育这个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如果只用于保守固有文化,固足阻碍社会的进步,如果不顾当前事实的需要,硬用这个工具灌输不能实现的幻想,也足以增加社会的混乱”。这时教育对社会发展就表现出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是教育活动或教育系统出现的偏移和失调状态,即是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异常条件使教育正向功能的实现受到严重阻碍,结果派生出来多种偏离行为,产生许多期望之外的不良功能。教育的社会负向功能,有些是整体的,有些是局部的,这取决于社会的性质。当社会的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总体上发挥的是负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由于教育系统和社会其他子系统关系失调,致使教育出现局部的负向功能。第一种情况: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发展是一个矢量,具有方向性。社会发展的方向是通过组成社会的个体人的发展来表现的。凡是在现有基础上沿着使人得到更大的解放的方向变化,称为社会正向的发展;凡是在现有基础上沿着阻碍、乃至降低人的解放程度的方向变化,称为社会的负向发展。当社会处于正向发展时期,社会更重视个体独立人格的自由发展。教育通过培养人的主体性,促进社会的正向发展,教育总体上发挥着正功能。但若社会处于倒退状态、反动势力得势之时,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也是消极的,这时教育发挥的是负向功能。这是一个反动的、复辟的时代,教育培养了野心家式的人物和他的顺民,带来了人类社会的倒退和灾难。欧洲中世纪和我国封建宗法统治时期都是如此。当然,社会最终要向前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但为了冲破黑暗,个体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如文艺复兴时期坚持真理而英勇牺牲的伽利略、哥白尼,中国革命斗争中的无数英勇先烈,虽然他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唤醒了更多的个体,最终成为摧毁黑暗的坚强力量,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第二种情况: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所制约,所以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衡量教育与社会关系协调与否的准绳。违背这一规律,必然出现教育的社会负向功能。如由于教育内容陈旧,学校所输送的人才并没有受到恰当的训练,因而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这就出现了教育成果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社会拒绝使用学校的毕业生,这一方面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还会酿成社会问题,严重时会危及社会的安定。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物质生产提供相应的基础性条件,如果超过了物质生产所能提供的“底限”,就会出现教育的负向功能。如盲目的教育先行,就是不顾本国经济发展的现有水平,过度地投资教育(如喀麦隆从1967到1968年把它的公共教育经费增加了65%,同时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只增加了10%多一点)而导致国民经济的失衡,工农业生产投入降低,反而抑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盲目的教育先行,还会带来一系列负效应。首先,教育的盲目发展可能培养出过多的毕业生,而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又不能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和足够的岗位,致使这些毕业生无法就业,或无相应的岗位就业。这些毕业生在国内无法就业,造成社会的压力,同时,他们中的部分人就可能流向国外,这时的教育对经济的发展不但没有多大作用,而且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流失和浪费。其次,劳动者的素质应与生产中的技术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时,提高受教育水平,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如果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它并不需要那么高的劳动者素质,而教育提供的高学历人才只能就低工作,让大学生干中专生的活,不仅是人才浪费,而且因为大批高学历人才没有流向有限的高职位,而被迫在第一线消极工作,如果摆正不了心态的话,还有碍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出现负向功能是人为的结果,是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的异常条件所造成的正向功能的受阻和障碍。由于教育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教育负向功能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正确认识并遵循教育规律,合理安排教育活动,协调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负向功能,增强正向功能。[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47~48页]教育功能的实现一、教育功能的形成教育功能的形成是发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它的起点来自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期待和要求,终点是教育结果的出现。它大体经过三个阶段,即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和教育功能结果的产生。(一)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从教育系统承受社会和个人的功能期待到确立自己的功能取向,是教育功能形成所经历的第一个阶段。虽然说教育功能是教育系统作用于社会和人的一种客观结果,但这种结果来自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愿望和要求,即功能期待。社会和个人对教育如何为自己服务,都有不同的功能期待。其中社会的期待代表统治阶层的利益,是社会的主流价值。在权衡社会期待和个人期待,做出教育功能取向的选择时,就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和谐一致,并且社会中的各组成部分也处于和谐状态,这时社会各构成部分的功能需求以及个人的功能需求可以说是一致的,对此,教育功能价值取向的确立是一个对社会各组成部分和个人功能需求的认同过程。另一种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冲突、对立的,这就又衍生出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个不同的取向。社会本位认为,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工具人;个人本位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就是要根据人身心发展的要求,促进人自由和谐的发展。其中社会本位在某个时期又有可能偏重于社会的某个构成部分(如政治、经济),这时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是一个对不同功能需求的选择过程。古代社会,个人没有独立的人格,教育的功能取向只有社会本位。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唤醒了西方个人的主体意识,教育在功能取向上力主个人本位,直到19世纪后半叶,近代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社会本位在德国、法国、美国应运而生。我国文化传统是社会本位取向,在儒家文化中,即使是主张“修身”,但不是为了“养性”,而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文化传统造成了近代以来教育功能以社会取向为主,而且主要是教育的政治功能取向。20世纪70年代末,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教育的经济功能成为教育功能取向的重要内容。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的要求和人的发展表现出一致性,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是社会的需求,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这时教育功能的取向呈现出以人为本的全面性,即通过人才的培养,全面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在教育功能取
本文标题:教育学第二章复习题(附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990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