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外国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第一章导论:追寻新闻传播的“光荣与梦想”•第二章现代传播探源:从洪荒时代到文艺复兴•第三章17世纪:新闻事业的“创世纪”•第四章18世纪:革命烽火与新闻传播•第五章19世纪(上):从政党报刊到商业报刊•第六章19世纪(中):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第七章19世纪(下):大众社会与大众报刊•第八章20世纪(上):电子媒介之广播篇•第九章20世纪(中):电子媒介之电视篇•第十章20世纪(下):电子媒介之网络篇•第十一章结语:全球化与大众传播第一章导论:追寻新闻传播的“光荣与梦想”新闻传播史研究现状•新闻传播学是近代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之际,才开始逐步生成、发展、完善起来的一门学科。•19世纪末德国等地开设了世界最早的新闻课程,同时进行新闻研究。•19世纪末,我国新闻传播学随着近代新闻事业的兴起而诞生。•国人第一部新闻传播学著述姚公鹤《上海报业小史》按通行的学科划分方式:新闻传播学为三大板块•新闻传播理论致力于揭示新闻传播的规律和本质,包括新闻理论、传播理论、媒介理论等。•新闻传播史致力于展现新闻传播的发展过程,包括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各种专史。•新闻传播技能致力于培育新闻传播的实际能力,包括采访写作、编辑业务、媒体评论、节目制作等。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历史新闻传播业务•离开这三大板快,新闻传播学无法成为系统、完整、有机的学科。•多数情况下,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是从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开始的。西方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方汉奇:《新闻史的奇情壮彩》,1页,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历史:姚公鹤《上海报业小史》(1917)•理论:徐宝璜《新闻学》(1919)业务: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新闻传播史研究现状•中国史风光无限;全球史落寞寂寥。•几部代表性教材:•张隆栋、傅显明:《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编》,1988•梁洪浩:《外国新闻事业史》,1992•张昆:《简明世界新闻通史》,1994•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2001•郑超然等:《外国新闻传播史》,2000《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编》我国第一本全球新闻传播史领域的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该书将全球新闻传播史建构成资产阶级报业同无产阶级报业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彼此冲突的历史图景。《世界新闻传播史》•1990年代,张昆的《简明世界新闻通史》、陈力丹的《世界新闻传播史》等中青年学者的教材问世。•不再遵循“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分野,试图以“全球通史”的眼光审视世界新闻范围的传播活动及相互关系。三种观察历史的方法•黑格尔在《历史哲学》里提出三种观察历史的方法:•原始的历史•反省的历史•哲学的历史传统史学的缺憾•大量的历史著作——也许占全部成果的百分之九十左右——就其研究方法而言,完全是因袭常规的,虽然增加了大量知识,却没有(也无意图)指出新的方向,提出新的方法。——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1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传统史学的缺憾1)随便罗列人名、地名,对读者毫无意义,它不但不能激起读者的思想和兴趣,反而使他没有精神。2)不讲别的重要事情,专偏重政治事实的记载。3)好叙述非常特殊的事件,不是因为这些故事可以说明一般事物的进展,或某时代的情况,而只是因为它们在编年史中很突出。詹姆斯·哈威·鲁滨孙——詹姆斯·哈威·鲁滨孙:《新史学》,齐思和等译,1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这种局面的形成虽然遗憾但有必然性和合理性:只有经过原始的历史才有可能展开反省的历史,进而抵达哲学的历史,才可能在历史哲学的层面上考虑涉及根本的深层命题。•对中国史学传统的态度:充分的敬意•对前辈学人和研究的态度:理解和同情更重要的是:新闻传播是的研究需要继往开来,更上一层楼。历史研究的核心命题:•历史有什么用?-——法国年鉴派宗师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新闻史有什么用?对这个问题的任何回答,事实上都隐含着一整套历史哲学。常有的回答•古为中用洋为中用•在于以史为鉴,吸取有益的经验和避免无谓的教训,这种最普遍和通行的意识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格言中得到凝练的概括。“以铜为镜。。。。。。”《贞观正要任贤》其背后隐含着这样一套历史哲学:1。历史是过去的事情,是历史的木乃伊。2。历史研究应该是尽可能趋近客观存在,还原其本来面目这种不言而喻的史观,几乎成为一切历史包括新闻传播史研究的主流意识和主导范式•任何学科都奠基一些简单的、不言而喻的、天经地义的公理上。几何学:“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直线”“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似乎不容质疑,不必深究,但人类科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上一系列的重大突破常常就是从这些看来理当如此的地方实现突破的。•爱因斯坦现代物理学对牛顿经典物理学的超越,是从“绝对空间”、“绝对时间”的常识观念入手的;•立体几何对平面几何的超越是从“两点一线”等天然公理开始的。•20世纪的现代史学包括历史科学与历史哲学,正是从对“历史是一种定性的存在而史学就是对这种存在的准确描绘“等常识的突破。•在我国传统的学术分类经、史、子、集的四部之学。其中史学地位显赫。•清代大儒章学诚:“六经皆史”西学东渐:开始出现“现代化”的,分门别类的学科,自然、社会、人文(史学)。“五四”后,新学推陈出新,而史学依然停留在史料和文献(文物)上,强调真实、准确地描绘历史存在。传统史学: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史学就是史料学”——傅斯年(曾为北大校长)埃默里父子的《美国新闻史》是西方遵循传统史学研究的典范。•但就在中国传统史学有四部之学向现代自然、社科、人文等“科学”转型之际,占据现代学科发展主导地位的西学(包括史学)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我们对此反映迟钝。•即便西方一些经典新闻传播史著述也滞乎其后,依然遵循着传统的史学研究和史学理论。•无论如何,这种传统的研究在20世纪已经达到顶峰。整体上难有大的进展和突破。恰似牛顿体系在20世纪初面临的局面。•因此新闻史首先考虑在基本的研究范式上突破。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发展方向•从微观的考据转向宏观的把握•从表象的观察转向深层的透视•从事实的描述转向意义的阐发•换言之,由“史实”与“学术”,转向“义理”与“思想”由此形成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这一范式20世纪以来为许多史学名家所实践。如: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法国年鉴学派的“总体史”华勒斯坦的“世界体系”黄仁宇的“世界大历史”系列这些“大历史观”,都是影响深远的典范,当代史学研究的动向和新的发展。•“究天人之际,同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代表了当代史学研究的新方向“新史学”的基本精神•“在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学家与其说是一个科学家不如说是一个语言学家。不过他不仅仅研究人类的口语和书面语,而且力图探究各种一切各不相同的符号惯用语的意义。……他在法律和法令、宪章和法案、社会制度和政治机构、宗教习俗和仪式中寻找着共同的精神。对真正的历史学家来说,这样的材料不是僵化的事实而是活的形式。历史就是力图把所有这些凌乱的东西、把过去的杂乱无章的枝梢末节融合在一起,综合起来浇筑成新的样态。”——德国思想家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225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当代史学研究的一系列新的动向和新的发展,是以20世纪为起点,以二次大战结束为标志的。当代历史研究趋势•“对于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支配历史学家工作的基本原则提出怀疑的趋势,是当前历史研究中最重要的特征,对于历史研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英国):《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6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在传统和现代史学家中拉开了巨大鸿沟。老一辈在理论和方法上:19世纪实证主义史学传统,德国兰克学派学术风格和研究精神阿克顿勋爵主编的《剑桥近代史》新一代历史学家:风格各异但又有颇多相同之处归结在文、史、哲三个方面:1。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2。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3。一切历史都是文学史•澄清“历史”概念现代史学分析:“历史”包括两层不同含义1。客观事实2。人们对这种事实的认知“抗美援朝”其中的认知是抗击美国保家卫国“韩战”则是不同的认知新史学——“历史”的两面性•“历史”有两层含义:历史事实和历史认识。•历史是由发生学的历史和认识论的历史这两个侧面所构成的。•一切历史归根结底都是一种历史认识。历史事实历史认识发生学的历史认识论的历史历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和十九世纪的实证史学相对,现代史学不再将历史视为独立的、外在的、只同已逝的过去相关而与眼下的现实无涉的“物自体”,史学家必须同现实生活保持密切接触。•“如果我是一个文物收藏家,眼睛就会光盯住那些古老的东西,可我是个历史学家,因此我热爱生活。”这种渴望理解生活的欲望,确确实实反映出历史学家最主要的素质。——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程郁译,36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新史学认为:•历史总是同当代社会、同现世人生息息相关,丝丝相扣。•历史是个人生活和人类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因而具有当代性而非历史性,主体性而非客体性。•历史的立足点由属于过去的客位上转移到属于当代的主位上。代表人物:•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贝克尔《什么是历史事实》•历史事实是什么?历史事实并非曾经发生的真实事件,“而是证明曾经发生过这一事实的有关记载”,“是可以使人们想象的再现这一事件的一个象征”。•历史事实在哪里?历史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或者说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或文化创造中。•历史事实发生于何时?历史事实就活生生地展现于当代而非古代,作用于今人而非古人。三个问题都在集中探讨历史和现实的一体关系克罗齐•史实并非先已独立存在,而是需要经过人的思考才能显现,事实上史实及其意义是在思想或精神活动中共同产生的。•人对史实的判断不是事实客观的陈述,而是思想活动的结果。因而思想活动产生历史,思想活动就是历史。•总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包含三层意思:复现历史都表现为现时的思想活动;研究历史都由现时的兴趣所引发;把握历史都按现时的水平去衡量。“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当代史即是人们心灵中的历史,则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现代史学注重史学的思想蕴涵、哲学意味和精神追求。“思想是灵魂,抽掉了思想,历史或史学就将剩下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何兆武英国哲学家柯林武德•雷蒙·阿隆《论治史》:有两类史学家,一类是读过哲学的史学家,另一类是不读、不懂、不重视哲学的史学家。•伏尔泰:写历史要有哲学家的眼光,要写出“哲学的意味”。•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切真正的历史著作都是哲学,除非它纯粹是一种蚂蚁的工作。”哲学对史学家的影响思辨的历史哲学——马克思•今天仍保留着生命力和内在潜力的唯一的“历史哲学”,当然是马克思主义。……伊赛亚·柏林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在一切比较重要的社会历史理论当中,马克思主义胆量最大,而且最充满智慧。”马克思——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261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思辨的历史哲学——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德国斯宾格勒与英国的汤因比延续了思辨的历史哲学。•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用哲学的语言讲历史: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个从生到死、循环往复的过程。•汤因比《历史研究》用历史的语言讲哲学:将人类历史分为二十多个“文明”,其中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20世纪:思辨的哲学落幕分析的历史哲学登场人文学科无不受“语言学转向”的左右历史学科也摆脱考据而复归叙事,其间始终贯穿着现代语言学的一系列核心思想•“近来历史哲学的发展渐渐已经不再倾向于把历史研究作为‘科学的’,甚或‘社会科学的’分支加以分析,而是更多地倾向于历史写作的结构,即强调恢复传统的,但常常被忽视的历史与文学之间的联系。”“一切历史都是文学史”——L·明克:《当代西方历史哲学述评》,载《国外社会科学》,1984(12)“文史不分家”•中国古典史传往往具有鲜明生动的文学意味,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不妨当文学作品看待:如司马迁《史记》等。•毛泽东文学家鲁
本文标题:外国新闻传播史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35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