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更新版以此为准公共关系学复习范围
公共关系学顾莺65642562guying@fudan.edu.cn课程成绩平时成绩:课堂作业占30%卷面成绩:闭卷考试占70%题型:名词解释(4*5)选择题(2*5)简答题(8*5)论述题(15)案例分析(15)第一讲:导论公共关系的定义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的历史沿革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1公共关系的定义公共关系的工作定义: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或公众人物,在一定职业伦理规范的指引下,为谋取有关公众的理解和合作而从事的一种交流、沟通、劝说活动。§2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公共关系理论公共关系应用——目标、信息、程序和计划、活动、结果、培训P13-14公共关系史§2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学的形成标志•开端:1923年,伯内斯撰写《舆论之凝结》,在纽约大学开设课程•1952年,《公共关系学》教科书,标志着公共关系学基本形成§3公共关系的历史沿革公共关系形成的历史条件P37-38民主政治商品经济技术手段§3公共关系的历史沿革公共关系形成的过程与代表人物、代表观点•古代时期——公共关系思想的萌芽•巴纳姆时期——现代公共关系的发端•艾维李时期——现代公共关系职业化•伯内斯时期——现代公共关系学科化§3公共关系的历史沿革时代背景代表人物对公众的看法公共关系理念公共关系实践便士报运动巴纳姆公众该死/公众该愚弄凡宣传皆好事制造新闻扒粪运动艾维·李公众该告知真诚待公众公共关系职业化、《原则宣言》伯内斯双向沟通投公众所好公共关系理论化复合的双向沟通§3公共关系的历史沿革公共关系的发展及其特点自身的职业化、行业化理论的规范化、国际化活动主体的多元化以关系管理为目标的战略发展模式§4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第一家国企设立公共关系部门第一个公共关系专业第一个省市级公共关系组织第一张公共关系专业报纸第二讲:公共关系的属性及调节关于社会关系公共关系的调节公共关系与公众协调§1关于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形态:主体性的社会关系形态:•个人的社会关系•组织或集团的社会关系•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关系§1关于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形态:缘由性的社会关系形态:•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泛缘关系§1关于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形态:需应性的社会关系形态:•需求型关系•给应型关系•交换型关系§2公共关系的调节公共关系的调节法则:互惠互利法则主动法则承诺法则克服“关系人格化”法则§2公共关系的调节公共关系的调节法则:排除“关系人格化”法则•作为关系调节主方的社会组织对关系状态的判定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这直接影响到关系调节手段的采用和调节结果,公共关系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关系人格化”。§2公共关系的调节公共关系的调节法则:排除“关系人格化”法则•克服“关系人格化”的预先规定:•公众的要求总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公众所面临的问题是由社会组织的运行产生的•关系状态的变化是由社会组织自身运行引起的第三讲: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公共关系的过程——交流、沟通、劝说§1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的定义:社会组织是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亦称为次级社会群体。§1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的特征:社会组织的开放性明确的目标导向组织的规模组织结构制度化—成员行为的规范化社会组织的活动性§1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的类型:II.竞争性非营利组织I.竞争性营利组织III.独占性非营利组织IV.独占性营利组织§1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的形象:社会组织的形象是指它在运行过程中显现的、在公众心目中形成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面貌,它既指组织的外观形象又涵盖内在气质。§1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的形象:社会组织的内在气质与外观形象的结合就是它的管理高层及公关职能部门公关意识的实现?§1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的形象:组织形象的构成:•组织的产品形象•组织的管理形象•组织的人员形象•组织的环境形象§1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的形象:组织形象的构成:•组织的文化形象•组织的社区形象•组织的标识形象•组织的媒介形象§1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的形象:组织形象涉及到的概念:•关系程度与舆论指向•知名度与美誉度p360不等式•认可度与忠诚度•组织形象定位§1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的形象:形象管理的方法——CIS战略p363MI:理念管理系统BI:行为管理系统VI:视觉管理系统§1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目标:一切为了改善社会组织的形象p80•当社会组织的形象发生非良性或恶性变化时•当社会组织的形象产生良性变化时•当社会组织的形象比较模糊时§2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的定义:任何与组织发生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正在或将会影响到它的形象塑造和组织目标实现的特定社会群体。§2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的特征:同质性相关性特定性可变性§2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的类型:横向分类:•内部公众•政府及各政府管理部门公众•顾客公众•事件性公众§2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的类型:横向分类:•媒体公众•社区公众•同行公众§2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的类型:纵向分类:•潜在公众•自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2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心理分析知觉与公众行为•知觉的选择性在知觉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人们总是从许多事物中自觉地(主动地)或不自觉地(被动地)选择知觉对象的心理过程。§2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心理分析知觉与公众行为•知觉的偏见: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型作用§2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心理分析态度与公众行为•霍夫兰的说服模式:霍夫兰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说服者的条件、信息本身的说服力以及问题的排列技巧§3公共关系的过程传播的定义传播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信息传递、收受、交流、分享与沟通的过程。§3公共关系的过程公关传播中的障碍与改善:传播者对信息表达的障碍•编码能力不佳•语义的差异•传送形式的不协调•知识经验的局限§3公共关系的过程公关传播中的障碍与改善:信息传递的障碍•时机不适•漏失或错传•环境的干扰§3公共关系的过程公关传播中的障碍与改善:信息收受方面的障碍•知觉的选择性•对信息的过滤•受传者理解的差异和曲解•信息过量•心理上的障碍§3公共关系的过程公关传播中的障碍与改善:改善公关传播的方法•研究新的传播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慎重选择健全合适的组织沟通网络•双向沟通•需知原则和例外原则§3公共关系的过程公共关系传播模式散布宣传型公共信息型双向非对称型双向对称型目的宣传散布信息科学诱导相互理解传播性质单向,不注重绝对真实单向,真实性重要双向,效果不等同双向,效果等同传播模式提供信息—反应提供信息—反应提供信息—反应——反馈集团—集团代表人物巴纳姆艾维∙李伯内斯目前主要运用范围运动、剧场、产品推销政府、非营利性团体竞争性的企业部门受管制的企业部门估计目前运用的百分比15%50%20%15%§3公共关系的过程公共关系的传播理论把关人理论:在一个传播系统中,信息总是通过某些决策点和关口来完成传递过程。(疏导和抑制)§3公共关系的过程公共关系的传播理论两级传播模式(魔弹说、皮下注射说)信息的传递,是按照“媒介——意见领袖——受众”这种两极传播的模式进行的。§3公共关系的过程公共关系的传播理论受众选择理论受传者在接触媒介和接收信息时有很大的选择性,这就是受众心理上的自我选择过程。§3公共关系的过程公共关系的传播理论议题设置理论大众传播对某些议题的着重强调和这些议题在公众中受重视的程度构成强烈的正比关系。第四讲:公共关系的类型按主体分类按对象分类按功能分类§1按主体分类企业公共关系商业服务业公共关系金融业公共关系政府公共关系事业、团体公共关系社会公众人物公共关系§1按主体分类企业公共关系※当今世界公共关系实务运用最广泛、最经常的部门,也是公共关系研究成果最多的类型§1按主体分类政府公共关系p121-124※定义、目标、改进§3按功能分类日常事务型公共关系宣传型公共关系征询型公共关系矫正型公共关系§3按功能分类宣传型公共关系宣传的主题及目的要明确、突出宣传的事实或信息应客观、真实宣传的程序安排必须合理、稳妥宣传的语言和文字要适度、中肯§3按功能分类矫正型公共关系查明事实真相及问题的症结制定积极有效的措施或采取主动进取的行动调查、检验事后的影响及反映第五讲:公共关系理论的总结公共关系的职能公共关系的作用公共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从个体切入到全员公关§1公共关系的职能采集信息提供咨询参与决策协调沟通劝说§3公共关系的规范和准则必须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出发点必须注重社会效益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必须不断创新§4公共关系从个体切入到全员公关公共关系个体切入的层面•关系的情感管理•关系的权力管理•关系的冲突管理•关系的变化管理第六讲:公共关系的实务及机构公共关系的专职机构公共关系的专业人员公共关系的调查公共关系的策划§1公共关系的专业机构职业公共关系两种类型的比较具有确定服务对象的职业公关不具确定服务对象的职业公关P330-331§2公共关系的专业人员公共关系专业人员的素质•公关意识p340-343•职业道德•政策水平•知识背景•多才多艺•心理素质§3公共关系的调查公共关系调查的指导原则•全面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定量化原则§3公共关系的调查公共关系调查的过程调查课题的确定调查方案的制订调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调查结果的评估和应用第七讲:公共关系的传播实务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实像传播大众传播的整合运用网络传播§1口语传播口语传播的定义口语传播的特点口语传播的技巧口语传播的运用§2文字传播文字传播的特点文字传播的技巧文字传播的运用§3实像传播实像传播的特点实像传播的技巧实像传播的运用§4大众传播的整合运用大众传播整合运用的特点大众传播整合运用的技巧大众传播整合运用举要§5网络传播网络传播的优势及特点网络传播的原则和技巧P280-284网络传播的运用第八讲:公共关系的危机管理危机概述危机管理的组织落实危机管理的原则危机管理的程序危机管理的“事实与价值模型”§1危机概述危机的定义突然发生的,可能严重地影响或危及组织机构生存和发展的事件。§2危机管理的组织落实危机管理组织架构新闻发言人制度第一时间快速反应通道组织危机形态预测组织潜在危机评估§3危机管理的原则1、承担责任原则(SHOULDERINGTHEMATTER):无论谁是谁非,都不要企图推卸责任。§3危机管理的原则2、真诚沟通原则(SINCERITY):企业应把自已所做,所想的,积极坦诚地与公众沟通。§3危机管理的原则3、速度第一原则(SPEED):危机发生后,能否首先控制住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是处理危机的关键。§3危机管理的原则4、系统运行原则(SYSTEM):在逃避一种危险时,不要忽视另一种危险。在进行危机管理时必须系统运作,绝不可顾此失彼。§3危机管理的原则5、权威证实原则(STANDARD)企业应尽力争取政府主管部门、独立的专家或机构、权威的媒体及消费者代表的支持,而不是自已去徒劳地解释或自吹自擂。§4危机管理的程序赶赴现场,了解事实分析情况,确立对策安抚公众,缓和对抗联络媒体,主导舆论多方沟通,迅速化解有效行动,转危为机§5危机管理的“事实与价值模型”事实路径•告知路径•疏导路径•转换路径§5危机管理的“事实与价值模型”价值路径•顺应路径•引导路径•重建路径
本文标题:(更新版以此为准公共关系学复习范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508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