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一、要认识理解语文这门课程,要明白自己为什么教(一)要认识理解语文这门课程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二)教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三)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1.语言建构与运用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2.思维发展与品质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抓住初中阶段是从初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好学生的思维品质。3.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很多都带有传统文化基因,有的明显有象征意义,比如“长江”“黄河”“月”“红梅”等,有的会自然引发某种联想,如“柳”与“留”、“青”与“情”等等,只有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我们才能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码,就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造就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理解并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就成了关键的一项核心素养。4.审美鉴赏与创造什么是审美鉴赏?美,是人类的正常需求。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于饮食男女等生理需求之外还有更高尚的需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美,就是对形式的观照。当我们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时,抛却了它的实用价值而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发现其中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内涵,一种内在的精神,你感觉它触动、感染了你,丰盈、滋润了你的内心,令你愉快,这便是在以一种审美态度去欣赏外界。当我们深入其中,反复玩味美的道理时,我们就进入了审美鉴赏的层次。每一个人在这世界上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心灵的敏感是与众不同的,因而每个人在审美鉴赏过程中都有创造性的独特发现,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学科是汉语与文学的复合体,打开语文课本,我们就会阅读到一个个文学文本,文学作品就是艺术化地组织语言的一种作品,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二、要知道教什么教什么课程标准为每个学段都制定了标准,所以要知道教什么必须深刻阅读并理解所教学段的课程标准。不仅如此还要将课程标准对应的三维目标落实到每篇课文之中。根据不同的文体,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将课程标准细化到每篇课文之中。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优劣和高低。学生一看就懂的老师无需教,学生少动脑筋就能理解的老师稍作点拨即可,教了学生也难理解的老师不要教,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的问题老师也无须花太多的精力。学生不懂的东西,教学中,这就是重点,就要通过老师的讲,让学生努力的搞懂,不能让学生吃“夹生饭”,或似懂非懂。背景性的材料,老师要介绍。语文教学有个通病,就是老师讲得太多,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也讲,把课文讲得支离破碎。其实,文章的美是读出来的,是悟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作为语文老师,即使对文本体悟得非常到位,也不能霸占讲台,而应该教给学生一种解读的方法和态度,让学生去理解读、记忆读、熟练读、情感读、角色读、演读,给学生留下理解的空间,保留他们对文本的初始印象,保留他们对文句的好奇心,让他们感性地接收文本现实,让同学们多向多维地解读课文。作品怎样写的技术,老师要点拨。我们的母语是表意文字,读字面而知字义,读连片的字面就知道文章的意思,这只要识字的人基本上都能做到。但作品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这就不是识字的人都能搞明白的。因此,语文教学中,写什么的问题主要应该由学生自己去搞清楚,学生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搞清楚;而中国文学侧重于感性抒情,解读是要用心灵去领悟、探索和发现,包括体裁、结构、表现手法等,所以应该在“怎样写”上做文章,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揣摩,以真正悟出作品的“真谛”,提高阅读的素养和写作的水平。文本独特的亮点,老师要提醒。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的载体,都会体现其独特的艺术慧眼,通过文字表现出来,就有许多的不同一般之处。这些,并不是学生都能充分领略的。作为老师,就是要以自己的“机心”引领着学生去品味,去汲取,让文本的魅力充分地刺激我们的学生,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老师要归纳。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学科规律是隐藏在一篇篇具体的作品之中,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慢慢地领悟、不断地积淀、渐渐地抽象,从而语文的感觉越来越强烈,语文的意识越来越自觉,语文的素养越来越提升,语文的水平越来越丰满。教学中,语文老师一定要非常关注学科那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通过文本的教学不断地给学生以强化,使学生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出浓浓的语文味,成为语文学习的自觉者。能激活学生学习生成的,老师要抓住。教师的教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备课时或者教学中,要把精力较多地投入到如何激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促进学生的学习生成上。心中装着学生,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才算是目标明确。三、要学会怎么教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独特的规律,遵守学科个性,坚守教学法则,切实保证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能够完成,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展示语文学科魅力,尽可能培养学生优秀的语文素养,尽可能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1、依体而教,让学生明晰文体之特,有径感悟作品之美。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有个很大的弊端,老师教课文,不管什么文体,都是依式而教,统一的格式:字词疏通、整体感知线索结构、主题分析、特色领略,不注意根据文体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路径,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作品的独特魅力。2、注重设计,让学生真正喜欢课文,强烈感受文本独特。语文老师应该是“设计师”,教学每一篇课文都要精心设计,都要让学生感觉出“美”来,从而激发阅读的热情。现在的课堂教学给人的感觉是教学流程比较呆滞,看不出老师研究课文后精心设计教学的痕迹。一些学校集体备课,不同老师教同一篇课文,教案如此相似,没有自己的独立研究、思考、设计。如此教学,不可能带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学生也就不能通过老师的精妙构思而对课文产生强烈感情。3、强化朗读,让学生多通道直面课文,充分感知语言魅力。从古到今,语文教学有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朗读,“佳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学生自然会得到“道”的熏染和“学”的悟觉。现在的课堂,学生朗读的声音是越来越少了,老师在刻意地分析,学生在被动地思考,架空于文本之上,游离于文本之外,除了抽象的条条干干,学生没有血肉的亲切,这样的分析越多,学生的感性认识就越少,根本谈不到对母语味道的咂摸。语文教学要充分考虑母语的特点,架设四通八达的朗读通道,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读中品、读中悟、读中受熏染。而教师则要精于朗读之道:可以自由朗读。以学生熟悉课文、了解课文大概为目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自在地放声朗读课文,读完能勾勒出文章的轮廓;可以沉思细读。学生根据老师或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从课文中寻求答案,一边细细地读,一边静静地思,读思结合,思读有悟;可以协作精读。选择精美的语段进行探究性朗读,一些问题不是读读就能理解,需要大家协作,在读与商量中获得对作品的真情悟觉;可以理性品读。透过字面,跳过大量的感性文字,学生边朗读边品味,获得哲理的启迪、人生的感悟。校园是读书的地方,课堂更是读书的场所。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把书本捧起来,把眼睛盯上去,把声音放开来,有情有声、有滋有味、有觉有悟地朗读课文,让朗朗的书声流进心田,让美丽的意境永驻心间。没有读书声的语文教学是缺失的教学,没有抑扬顿挫的朗朗书声的课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课堂。4、大局着意,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整体感,渐次形成作品和学科的系统。园林也好,建筑也好,整体的才能是美好的,残缺的、支离破碎的很难让人产生美感。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也是这样。现在我们有些老师比较地忽视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常常是“讲到哪里是哪里”,课堂教学没有整体感,给人残缺的感觉,严重削弱了作品的感染力,这种倾向必须引起高度重视。5、相机穿插,让学生充分了解背景性材料,准确把握作品意图。阅读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一定要让学生了解作品所涉及的一些背景性材料,这是解开文章思想的一把钥匙,所谓“知时论事”、“知人论事”、“知境论事”。6、讲于当讲,让学生悟出课文之韵,充分品酌文章原味。在坚决反对“讲风太盛”的时代背景下,现在的课堂教学,“满堂灌”少了,但“满堂问”又充彻课堂,看似的热热闹闹中,学生学习的目标性不是太明,深蕴于作品中的韵味并不能真正体味,也就难以实现真正的获益。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毕竟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层面,必要时老师的品鉴、点拨、引导会成为学生登堂入室的台阶。7、以读促写,让学生叹服课文之美,同时找到写作路径。语文教学是让学生感知母语的魅力,欣赏各种文体文章的美丽,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让学生会写作,会写出各种文体的文章或片段,会写出自己想写、有兴趣写的作品来。所以教学过程必须贯穿一个主题词“写”,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紧地揉合在一起,以读带写,以读促写,以读引写,以读提升写的水平。当然,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个浸润的过程,阅读教学中也不能出现“为写作而教学”的痕迹,一切要讲究圆润,一切要恰到好处。写作水平也不仅仅指书面写作,口头表达同样是写作的重要方面。8、交互链接,让学生领略例文美丽,自觉走向课外世界。“课文无非是例子”,一方面,我们要把例子教好,实现“解一例,会一类,带一片”的教学旨归;另一方面,我们要善于由此及彼,借助“例子”,为学生引出博大的语文世界来。语文教师教语文,在让学生充分领略课文美丽的基础上,一定要有两项基本功:一是把课文与相关作品连缀起来,形成一条“美文链”,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和感悟。四、如何备好一节课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的,对于一节语文课来说,课外的功夫直接决定着一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前就必须作好充分准备。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钻研教材,还要研究学生心理。根据儿童的特点,来确定教学要求,安排教学内容,构思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等。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去,增强其兴趣,调动起积极性,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好基础。那么,怎样才能备好一节语文课呢?一、备课标:备课标指的是教师首先应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了解本册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指导思想。如果课程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只有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只有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熟记于心,备课时才能有的放矢,心中有数,收到预期效果。二、备教材:备教材主要是指在钻研教材上下工夫。教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工具,教师只有凭借教材才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训练。因此,对教
本文标题: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003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