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01第一讲台湾电影(二版)-4
台湾电影史陈山教授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台湾电影史》目录•引言台湾:独特的文化景观•第一讲汪洋中的一条船:台湾电影形态的形成(1896—1962)o第一节台湾电影形态的三大要素o第二节台湾电影的基本母题•第二讲破晓时分:台湾电影的转捩(1963—1981)o第一节台湾近代电影之父——李行o第二节类型电影的兴起与台湾电影的市场化o第三节星月交辉:六、七十年代的台湾影星•第三讲海水正蓝:台湾新电影运动(1982—1991)o第一节台湾新电影运动的主将——侯孝贤和杨德昌o第二节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核心作者”及其作品o第三节台湾现代叙事电影•第四讲远山含笑:台湾新新电影(1992—)o第一节蔡明亮与台湾电影的“新生代”o第二节台湾电影的国际化——李安电影o第三节影坛新月:八、九十年代的台湾影星引言:台湾独特的文化景观台湾的地理位置的文化特征:•位于中国大陆东南100多公里的海面上•面积36000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万•由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岛、澎佳屿、蓝屿、火烧岛等岛屿组成。•居民主要是汉族和高山族,也有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引言:台湾独特的文化景观台湾电影的独特形态与台湾独特的地理、历史与文化景观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1、台湾文化属于近海岛屿的海岛文化。•2、外部殖民与内部殖民反复呈现的文化史。•3、杂量并存的民风民俗。引言:台湾独特的文化景观台湾电影的独特形态与台湾独特的地理、历史与文化景观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1、台湾文化属于近海岛屿的海岛文化。•2、外部殖民与内部殖民反复呈现的文化史。•3、杂量并存的民风民俗。引言:台湾独特的文化景观台湾电影的独特形态与台湾独特的地理、历史与文化景观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1、台湾文化属于近海岛屿的海岛文化。•台湾是一个海洋岛屿,距离中国大陆仅有百余里•近海岛屿的文化两重性•独特形态的海洋岛屿文化的特征;•又和中国大陆,尤其与中国东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的文化血缘关系。引言:台湾独特的文化景观台湾电影的独特形态与台湾独特的地理、历史与文化景观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1、台湾文化属于近海岛屿的海岛文化。引言:台湾独特的文化景观台湾电影的独特形态与台湾独特的地理、历史与文化景观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1、台湾文化属于近海岛屿的海岛文化。•2、外部殖民与内部殖民反复呈现的文化史。•3、杂量并存的民风民俗。引言:台湾独特的文化景观台湾电影的独特形态与台湾独特的地理、历史与文化景观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2、外部殖民与内部殖民反复呈现的文化史。•三国吴国的“夷洲”马来人种的高山族移民•第一波移民1500年左右(明朝万历年间)有汉人的移民•第二波移民1600年左右,来自西方葡萄牙人首先看到台湾,并将之命名为“福摩萨(Formosa)”•第三波移民1661年郑成功从厦门进军收复了台湾,汉族人对台湾大规模的开发•第四波移民1683年,清军入台1885年至光绪11年建立独立的台湾省。其间数百年间,广西地区的汉人继续移民,开发台湾。•第五波移民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割让台湾等地给日本。日踞时期的台湾文化教育,具有强烈的日本文化情结。•第六波移民1945年,台湾光复。1949年,国民党政权大量迁台,中国内地大批汉人迁台,对台湾进行大规模的建设。1960年代-7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第七波移民1980年代,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开放外籍劳工与外籍配偶来台之后,台湾注入新的移民人潮。引言:台湾独特的文化景观台湾电影的独特形态与台湾独特的地理、历史与文化景观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2、外部殖民与内部殖民反复呈现的文化史。•三国吴国的“夷洲”马来人种的高山族移民•第一波移民是明末乱世的渔民、流浪者,也是商人,但定居者数量有限。•第二波移民是荷兰人和西班牙人。把台湾当做剥削的海外殖民地与短期补给站,移民人口不多,对台湾的贡献非常有限。•第三波移民是明朝郑成功的时候,大量涌进来的部队,以及明朝遗民。•第四波移民是清朝几次海禁与开放政策下,带来的大量的移民。这是人数最多的一次移民,台湾的闽南、客家人,大多是这时候移民进来的。也形成土地与资源的争夺战(闽客械斗,漳泉械斗)•第五波移民是日据时代的日本人,在台湾留下社会与文化,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影响,但移民者则于二次大战后被遣返。但有文化遗留的痕迹。•第六波移民是一九四五年后,国民政府来台接收人员,以及国民政府于一九四九年大撤退所带来的二百万左右的移民。形成总体的文化影响与冲突。•1960年代-7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第七波移民始于1980年代,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开放外籍劳工与外籍配偶来台之后,台湾注入新的移民人潮。而来台的配偶所生的孩子已经进入社会。这样的人会愈来愈多,成为台湾社会的主力。引言:台湾独特的文化景观台湾电影的独特形态与台湾独特的地理、历史与文化景观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2、外部殖民与内部殖民反复呈现的文化史。•移民潮产生冲突与融合。•一方面是“省籍冲突”,另一方面是族群融合。•本土其实就是上述这七波移民文化的总合。•所谓台籍人,台湾本地人,就是指1949年前就已在台湾生活的闽南人、广东客家人和高山族人。引言:台湾独特的文化景观台湾电影的独特形态与台湾独特的地理、历史与文化景观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2、外部殖民与内部殖民反复呈现的文化史。•朝鲜战争爆发后,台湾成为美国的次殖民地,美国文化通过可口可乐、摇滚乐、好莱坞电影、流行艺术上对台湾影响很大,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台湾这种揉合所有文化特色的“混合式本土”引言:台湾独特的文化景观台湾电影的独特形态与台湾独特的地理、历史与文化景观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1、台湾文化属于近海岛屿的海岛文化。•2、外部殖民与内部殖民反复呈现的文化史。•3、杂量并存的民风民俗。引言:台湾独特的文化景观台湾电影的独特形态与台湾独特的地理、历史与文化景观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3、杂量并存的民风民俗。近几百年来的是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中华文化。•文化——呈现楚地域色彩•宗教——佛教的影响最大,儒、佛、道、基督教等等各种宗教并存•社戏——源于闽南习俗的“八宗将”社戏•生活方式——是闽南、江南、中原、日本、西方、少数民族各种文化的交融并存的引言:台湾独特的文化景观台湾电影的独特形态与台湾独特的地理、历史与文化景观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3、杂量并存的民风民俗。引言:台湾独特的文化景观第一讲汪洋中的一条船台湾电影形态的形成(1896-1962)一、早期日本电影文化对台湾电影艺术思维的浸润•1、以日本文化为中介的中唐艺术的遗传基因。•2、日本默片“辩士”艺术对台湾电影表现艺术的影响。•3、连续剧(或者连锁剧)的电影传播方式对台湾电影形态的影响。汪洋中的一条船——台湾电影形态的形成(1896-1962)二、台湾国民党政权主流意识形态对台湾电影人文品格的影响1、建立公营制片厂为主的电影制作实体。①中影(中央电影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专拍故事片,政府投资,成为台湾最大的公营制片②台制(台湾电影制片厂)。以拍摄新闻片、纪录片为主,有时,也拍摄故事片。③中制(南京的中国电影制片厂)。1949年5月迁台,专拍军教片。汪洋中的一条船——台湾电影形态的形成(1896-1962)二、台湾国民党政权主流意识形态对台湾电影人文品格的影响1、建立公营制片厂为主的电影制作实体•对台湾电影产生的影响:①台湾电影制作形成以中影为主,但民营企业也有长足发展的状态,在某个时期民营企业(如国联、联邦、高和)也在商业片上制作方面冲击电影主体。但台湾电影的变革和创新就必须在体制下进行,中影成为电影革新的主力。在商业片方面,公营不大影响商业片;②由于国民党政权多次维持以伦理为本位的思想运动,所以台湾电影注重积极的主题,以伦理为本位,从业人员注重艺德艺行。汪洋中的一条船——台湾电影形态的形成(1896-1962)•大陆移台的国民党政权在台湾大力推广国语•国语电影的统治地位使得台湾电影与大陆和香港电影的交流有了基础•台湾人张秀光、罗明、郑超人、郭柏霖、何非光、刘纳鸥、张天赐都到大陆投身电影界,有的成为大陆电影界的知名人士。•推行国语片的结果,使得台湾延续了中国电影文化传统,并且在台湾电影的艺术要素,成为台湾电影形态的一个先在要素。二、台湾国民党政权主流意识形态对台湾电影人文品格的影响2、大力推行国语影片汪洋中的一条船——台湾电影形态的形成(1896-1962)•台湾的国语片基本上清一色宣传国民党的反共意识的“政宣电影”。•国民党成立宣传部,把公营电影企业统辖其下,以政府投资拍片。•1950年5月4日,成立了“中国文艺协会”,成为控制电影从业人员的组织。•1955年1月公布“电影检查法”。•1956年1月开展国民党的“战斗文艺”运动。二、台湾国民党政权主流意识形态对台湾电影人文品格的影响3、拍摄宣传政党意识的“政宣电影”汪洋中的一条船——台湾电影形态的形成(1896-1962)•1950年代乏善可陈的国语剧情片都是赤裸裸的反共宣传片,充满了浓厚的政治色彩。《恶梦初醒》、《永不分离》、《皆大欢喜》等•1970年代中期之后,又开始了一段台湾电影的爱国政宣片时期。《英烈千秋》《大摩天岭》《战地英豪》《女兵日记》《八百壮士》《香火》《黄埔军魂》《成功岭上》《皇天后土》《辛亥双十》《笕桥英烈传》《源》《望春风》《梅花》《假如我是真的》《血战大二胆》等。二、台湾国民党政权主流意识形态对台湾电影人文品格的影响3、拍摄宣传政党意识的“政宣电影”汪洋中的一条船——台湾电影形态的形成(1896-1962)二、台湾国民党政权主流意识形态对台湾电影人文品格的影响“政宣电影”对后来台湾电影产生以下的影响:(1)主张不同的风格与审美倾向国民党政权在艺术上排斥左翼文艺,所以一些较为软性的艺术电影及文学家,如张爱玲、徐志摩、无名氏(卜少夫)等等作家便成为台湾年轻一代的艺术营养,从而产生了大陆、香港不同风格和审美倾向的电影。黄仁将政宣电影分成7类:反共电影、寻根与民族主义电影、军教电影、励志教育电影、农政经建电影、省籍融化与家园团结电影、国民革命电影。汪洋中的一条船——台湾电影形态的形成(1896-1962)二、台湾国民党政权主流意识形态对台湾电影人文品格的影响“政宣电影”对后来台湾电影产生以下的影响:(2)台湾的从业人员发展1949年后,旧中国的电影从业人员台湾仅占5%,而且是艺术上影响最弱的一部分,如徐欣夫、袁丛美、王士珍、庄国栋、龚稼农、周曼华、欧阳沙菲等等。拍摄政宣电影,由于政府投资,无后顾之忧,从而培养了台湾最早一批电影艺术家与从业人员:宗由、王琛、唐韶华、王方曙、白克、张彻等人,为后来的台湾电影打下基础。汪洋中的一条船——台湾电影形态的形成(1896-1962)二、台湾国民党政权主流意识形态对台湾电影人文品格的影响“政宣电影”对后来台湾电影产生以下的影响:(3)台湾从业人员的严肃性由于国民党台湾政权来台之初就在文化教育体制推行一整套非常有效的政宣措施,使得台湾电影从业人员的人文品格具有一种浓烈的严肃性,从业人员品格高尚素质高,旗帜上与大陆、香港不同。汪洋中的一条船——台湾电影形态的形成(1896-1962)台语片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5年《六才子西厢记》上映到1959年《薛平贵与王宝钏》达到第一个高峰,这是第一个阶段,主要以地方戏曲集团为主。•第二阶段从1962年起至1964年达到第二个高峰,随着台湾社会经济的变迁,这个时期的台语片题材,从过去的戏曲、传奇、苦情剧等类型转移至城乡喜剧、爱情与写实主题,大型的制作与发行公司也相继出現。•第三阶段1971年之后,台语片面临产销竞争与政府消极的箝制,无论是产量或品质都一蹶不振,到1981年以《陈三五娘》之后的全面停产作为结束。所谓台语即台湾的主要方言,属闽南语系,是厦门、漳州、泉州方言的变种。所谓台语片也就是用台湾方言作为道白的电影,它与香港的粤语片、上海的沪语电影一样,是汉族电影的三大方言电影的一个分支。三、台语片热潮对台湾电影文化个性的冲击汪洋中的一条船——台湾电影形态的形成(1896-1962)三、台语片热潮对台湾电影文化个性的冲击•在台湾电影史上,总共有2
本文标题:01第一讲台湾电影(二版)-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535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