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图形图像 > 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简答题汇总
第一章(一)简述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答:教育的基本要素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即主导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为主体,“学”的主体;教育影响,即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桥梁与中介。总的来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育影响为桥梁。(二)简述教育的特点答:①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②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③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④再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三)简述教育的社会属性答:①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②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者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性质,目的,内容,每一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四)简述教育的发展历程答:①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第一,教育水平低;第二,方法单一;第三,没有阶级性;第四,教育在生产生活中进行;第五,教育手段主要是身教,言传,口口相传。)②古代社会的教育(特点: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A:中国的奴隶社会教育: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中国就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机构有庠、序、校等,教育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B:西方的奴隶社会教育:斯巴达:主要培养体格强壮的军人和武士。雅典:主要是培养具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综合能力,成为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古印度:以宗教教育盛行。古埃及:设置最多的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的教育特征。C:中国的封建社会教育。D西方的封建社会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E:近现代的教育(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F:20世纪以后的教育:第一:教育的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全民多现身)(五)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①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②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③美育能促进体育,具有怡情健身的作用。④美育能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能体验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六)简述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具体表现及其教学启示①具体表现: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②教学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七)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包括:(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八)简述教育的功能①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可以把教育的功能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其中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教育实现社会功能的基本途径是培养人才②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可以把教育的功能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③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可以把教育的功能分为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九)简述人口对教育的作用人口对教育有着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具体表现如下;①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②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③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④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十)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①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②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十一)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④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⑤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十二)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教育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也是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PS: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其核心是人力资本。(十三)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是具有制约的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④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尤其是思想道德内容。(十四)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1.教育对政治经济不起决定作用2.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4.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段或者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十五)简述文化对教育的作用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十六)简述教育对文化的作用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护文化的作用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③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④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十七)简述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可以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等。其中,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主要包括学校环境文化,设施文化。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制度文化(规范文化)主要指保证学校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5.简述人的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启示①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由一个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的过程。对教育的启示: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②个体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例如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对教育的启示: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③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个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对教育的启示: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④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对教育的启示: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⑤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指个人在遗传,教育,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情况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个体差异。对教育启示: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6.简述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③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④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二十)简述旧中国的学制的发展①1902年,我国正式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只颁布而没有实行。②1904年,清政府颁布并推行了“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主要继承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该学制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不许男女同校③1912-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④1922年,“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二十一)简述义务教育的特点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等特点。德国于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二十二)简述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1999年6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早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确地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二十三)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①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②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③美育能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④美育能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能体验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二十四)确立教育目的有哪些依据主观依据: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客观依据:①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②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③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④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PS: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按年龄进行分阶段教育.对儿童进行和谐教育的观点(二十五)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④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③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PS: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著有《教育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主张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和创造力。《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成立。《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代表作,它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的作者是巴班斯基。瓦根舍因创建了范例教学。(二十六)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哪些独特的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第二章(一)简述课程的作用课程在人才培养和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②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③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④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二)简述课程的类型①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②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③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④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三)简述分科课程的特点分科课程又叫作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本文标题: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简答题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517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