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康定市农村改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康定市农村改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目的:探究康定市农村改厕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方法:实地调研,农村改厕统计数据收集。结果:康定市共农户1.6438万,累计卫生厕所户数有0.7996万,卫生厕所普及率为48.64%,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为15.07%。卫生厕所主要有完整下水道冲水式、其他类型厕所(旱厕)、三联沼气池式卫生厕所3种类型。结论:促进康定农村地区公共卫生资源均等化,转变农牧民的卫生观念,减少疟疾、血吸虫病等传染病的发病,提高农牧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同时,康定农村改厕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与扶持以促进当地厕改进程。[关键词]农村改厕现状问题随着疾病预防控制体制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农村改厕工作已被列入《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中[1]。同时,2014年农村改厕工作被纳入到四川省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中。提高民族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及转变人们的卫生意识,减少农牧地区疟疾等传染病的传播。为推进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于2015年7月在康定市进行调研。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根据康定市各乡镇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与民风民俗等其他因素,共选取康定市5个项目镇作为调查对象。每个镇整群随机抽取3个项目村,每个村随机抽取45人左右,本次调研共采访695人。1.2方法走访康定市当地爱卫办收集统计数据资料;访问农牧民。2.结果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共调查695人,其中男性占23.1%,女性占76.9%。调查对象的年龄为18~65岁;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34.6%,依次为小学、高中或大专以上,分别占30.8%、23.1%和11.5%;受家庭经济主要来源以畜牧、养殖等出售为主,占34.7%,依次为外出务工收入、手工业收入、政府补贴或者减免收入、其它收入,分别占30.8%、17.9%、10.5%、7.1%。2.2改厕基本情况康定市共农户1.6438万,累计卫生厕所户数有0.7996万,卫生厕所普及率为48.64%,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为15.07%。卫生厕所主要有完整下水道冲水式、其他类型厕所(旱厕)、三联沼气池式卫生厕所3种类型。但是各地厕改工作的发展及进程不均衡,卫生厕所普及率最高的是新都桥,最低的是塔公。2.3厕改经费来源情况康定市的厕改经费来源渠道单一,2013年中央投资0.05万元,省政府配套0.01万元,群众自筹0.04万元。2011-2013年厕改经费来源具体情况(见表1)。表1.2011-2013康定市厕改经费来源情况县区中央投资(万元)省政府配套(万元)市县配套(万元)群众自筹(万元)201120122013201120122013201120122013201120122013康定000.05000.01000000.042.4卫生厕所比例及无害化处理率康定市农村卫生厕所的类型主要有完整下水道冲水式、其他类型厕所(旱厕)、三联沼气池式卫生厕所3种类型,三联沼气池式卫生厕所目前被我国农村地区广泛应用。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仅为9.50%,尤其是化粪池厕所无害化率相对较低(详见表2)。表22012年康定市各类卫生厕所无害化处理率及构成比例类别粪便无害化处理率构成比(%)累计建设户数(万户)三格化粪池0.090.040.004双翁漏斗式0.981.260.109三连沼气池式3.0919.71.722粪尿分集式0.0000完整下水道冲水式5.3427.82.4307双坑交替式0.0000其它类型0.0051.24.6064合计9.50100.008.883.存在的主要问题习近平主席在考察江苏的时候提到“厕改是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可以说小厕所、大民生”[2],农村改厕工作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重大民生工程[2]。康定市实施农牧区改厕项目一方面有利于改变民族地区厕所建设滞后现状,推动其全面发展的需要;可有效降低“粪-口传播性疾病”,提高农村农牧民的卫生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可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和农村精神道德风貌建设,推进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厕改对民族农村地区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是在改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3.1经费投入不足改厕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资金是保证农村改厕顺利进行的关键[3]。就民族地区县级财政而言,康定市政府财政赤字严重,2011-2013年财政赤字分别为59515、74610、104310万元。防治费用依赖度比较高,形成“财政收入少—经费紧张—改厕经费不足—群众患病数量多—生产能力差—经济发展落后”的恶性循环。康定市财政仅承担经常性支出已经非常困难,基本无力承担专项配套资金。由于财力有限,财政配套资金中存在不及时、不足额到位,甚至假配套、不配套情况。加之,康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均收入低,2011-2013年农民人均收入分别为4303元、5550元、6554元,根据调查数据来看农牧民生活并不富裕,厕改经费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牧民的支持力度,阻碍了厕改工作的进程。表3.康定市2011—2013财政收入与支出情况县区财政收入(万元)财政支出(万元)年份201120122013201120122013康定4267735874356781021921104841399883.2农牧民落后的卫生健康观念意识由于康定市地区特殊区位、独特文化和固有的生产方式也影响了民族地区农牧民改厕观念。民族农村地区地域广袤,高山高海拔,交通条件恶劣,自来水工程覆盖率较低,许多新建厕所缺乏清洁来源,加之当地冬季气候条件极差,厕所的下水管道会被冻住,导致厕所建设造价高、建设周期长,如果国家给每户的补贴是一样的,在民族地区所取得的效果和收益相对较小,严重影响了农牧民改厕的积极性;牧民“随水草而居”,季节流动性很大,在没有实现定居的地区农牧民不可能修建卫生厕所;在一部分民族地区,原始财富文化观念、原始宗教消费观念和显富消费文化观念也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厕所改造资金来源,经济条件差的农牧民首先解决生存和温饱问题,无力改善厕所条件。经济条件好的农牧民改善自己居住条件主要修缮“看得见”的地方,如房屋的建筑和装修,而对于“看不见”的地方认为是不重要的,再加上当地农牧民个人健康卫生知识匮乏和意识淡薄,康定地区改厕工作已陷入了经费投入不足和改厕弱势地位的窘境。3.3监管体制不健全首先是对厕改经费的监督不到位,有的地区本身配套有厕改经费,但是资金经过层层拨放,会出现资金挪用、贪污腐败等不良社会现象。最后到农牧民手中的经费微乎其微。加之,农牧民得到了这部分经费也首先会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也不会意识到用来改善厕所的卫生条件。在经费的下拨及使用过程中爱卫办及政府没有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其次,没有成立专门的技术监督小组,培训工作不到位,基层不仅缺乏懂技术的改厕骨干而且专业技术人员流动较频繁[4],建起来的卫生厕所没有经过严格的考核与检验,导致厕所质量严重不合格,许多农牧民反应这些所谓的卫生厕所会经常堵塞、整个屋子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农牧民对卫生厕所建设的信心,影响厕改进程。3.4卫生厕所使用不到位由于受当地风俗文化习惯的影响,部分农牧民尚未养成使用新厕所的习惯,仍保持着往年的旧俗,出现新厕所成“摆设”现象。其次,卫生厕所的管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1)个别农户不注重对新厕所的室内清洁,许多厕屋内有臭味和蚊蝇,而且将生活污水直接进入化粪池的情况依然存在;(2)各部门没有认真落实农户卫生厕所的后期管理与监督工作,造成很多新厕所被浪费、滥用等现象;厕改项目中成立的技术工作小组也只是临时性的,项目工作结束后,技术工作组并没有定期地对农户进行相关技术培训与指导。加之项目施工方也是只管建,不管修,导致农户厕所使用寿命不长。4.保障康定市农村改厕项目顺利进行的对策建议4.1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在厕改项目经费投入上,政府起主导作用。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将厕改经费纳入到年度预算中,并逐步提高部分地区的补助标准。同时政府要根据各个地区的经济条件及卫生厕所的建设情况,有的放矢,着重扶持经济落后的、卫生厕所普及率低的农牧区。最大化地利用厕改经费。另一方面,要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地方财政配套补助+社会投资+农户个人出资”的方式。鼓励农户和社会力量参与筹资,用于厕所的建造、维护、使用与管理。响应社会企业与个人为当地农村厕改项目投资,对出资人在当地办企业给予减税、土地方面等优惠政策。根据农户改厕的自身情况来发放厕改专项补助资金。实行“愿改多补、先改多补、改好多补”。同时,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户收入来源,让农户有剩余资金用于改厕。4.2进行广泛教育宣传,增强对厕改的重视力度加大教育宣传,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和农牧民的卫生意识及对卫生厕所建设的迫切性。在厕改工作中,(1)政府要重视农村改厕,将改厕工作纳入到部门和个人的考核绩效。加强对内部工作人员教育培训,讲解改厕项目的相关政策、本地厕改项目的进程及效果等情况。每个村派有3-5名组成的项目组对项目村进行全程宣传、指导与监督,并实行责任问责制。同时,为了当地厕改项目地顺利有序进行,应该根据本地经济、文化等情况制定一套合适当地的改厕政策方案;(2)提高农牧民的卫生意识:项目村利用广播、地方卫视、墙报、宣传单横幅及印发厕改方面的宣传学习资料的方法,对广大农牧民进行厕改健康教育、移风易俗。让他们了解改厕有利于减少血吸虫病、肠道传染病等疾病的传播,改善村容村貌,建设清洁美丽乡村、使村民的身体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意义。正确掌握卫生厕所的使用和管理方法,在基层工作人员的示范带动下,改厕农户亲自使用完善卫生设施的实践,受益农户的卫生意识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虽说,转变农牧民的观念难度是非常大的,但却是厕改主要任务,无论是从社会治理角度还是从公共卫生角度,一切以人民最切实的利益为中心,改厕工作是否顺利首先要得到农牧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4.3把厕改纳入地方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多方配合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工作必须严格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明确各个部门在具体工作中的责任和分工。农村厕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首先取决于各地政府是否重视该项工作,政策是否落实到位。各级政府要大力倡导,把农村厕改项目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民心工程”[5],将改厕工作纳入年度到工作重点,列入到地方、部门甚至个人的综合考核指标。各级政府要召开动员会,建立改厕领导小组,制定改厕方案,逐级签订改厕责任书。其次,爱卫办、村委、水利、环保局、财政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协同做好厕改工作并给予资金、人力、物力上的支持。共同推进农牧区厕改工作的有序进行。4.4科学规划,加大技术投入力度首先各级政府应与爱卫办共同组建专门的改厕领导小组,对当地的厕改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并对整个项目的进程与工程质量承担相应责任,因此,要严格把关项目招标、资金下拨、资金来源及使用明细等各环节。其次要加强改厕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一是可以邀请我国有名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来讲授厕改知识,指导改厕工作;二是可以邀请我国在改厕工作中做得较好的省市,为我们分享其成功经验,或者派工作人员去学习技术经验。三是为县乡镇村培养专门的技术人员,成立专门的技术小组。四是入户培训。技术人员定期进行闻讯入户,为村民讲解卫生厕所的如何使用与管理,并手把手的进行指导。五是对新建的卫生厕所做到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模式、统一施工、统一验收[5]。更重要的是在建造厕所时,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及风俗习惯,积极探索优良的改厕形式,创新研发新技术,走出适合高寒地区、缺水地区农村改厕的新路子。同时,厕所的建造也要满足不同人的需求,特别是针对老人、儿童、孕妇、残障等弱势群体厕所设计要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参考文献:[1]张成云,蔡梅,刘影,等.四川省农村改厕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2).[2]管好小农厕改善大民生——“十二五”以来全省农村改厕改水工作回眸[N].新华日报,2015-11-19(00
本文标题:康定市农村改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449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