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玉米生产技术进步模式研究
玉米生产技术进步模式研究负责人:吴敬学研究员课题组成员:杨巍毛世平史君卿张扬主要内容主要内容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我国玉米生产的基本情况我国玉米生产的基本情况玉米生产技术进步模式判定玉米生产技术进步模式判定技术推广与玉米生产技术进步技术推广与玉米生产技术进步结论与建议结论与建议一、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一、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11、农业技术进步的概念、农业技术进步的概念––农业技术进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农业技术进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农业技术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经营管广义农业技术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经营管理技术和社会科学。理技术和社会科学。狭义农业技术进步仅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进步。狭义农狭义农业技术进步仅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进步。狭义农业技术进步又可以划分为技术进化和技术革命两方面业技术进步又可以划分为技术进化和技术革命两方面的内容。的内容。一、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一、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农业技术进步的表现有:农业技术进步的表现有:––((11)农业科研水平的提高。)农业科研水平的提高。––((22)农业应用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应用技术水平的提高。––((33)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程度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程度的提高。––((44)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55)农业服务部门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的)农业服务部门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提高。一、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一、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22、农业技术进步的类型、农业技术进步的类型––Hicks(1963),Harrod(1948)Hicks(1963),Harrod(1948)和和Solow(1960)Solow(1960)根据技术进步对生产中根据技术进步对生产中要素使用及其产出影响程度的不同,分别对技术进步的类型进行了要素使用及其产出影响程度的不同,分别对技术进步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划分。––将技术进步划分为资本节约型、劳动节约型、土地节约型和中性技将技术进步划分为资本节约型、劳动节约型、土地节约型和中性技术进步四种类型。术进步四种类型。资本节约型农业技术进步指经过技术进步后,在资金、劳动、土地等要资本节约型农业技术进步指经过技术进步后,在资金、劳动、土地等要素的配合比例中,资本的份额相对减少。素的配合比例中,资本的份额相对减少。劳动节约型农业技术进步与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相反。劳动节约型农业技术进步与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相反。土地节约型农业技术进步指在技术进步后,土地与资金、劳动力配合生土地节约型农业技术进步指在技术进步后,土地与资金、劳动力配合生产同样多农产品的过程中,土地投入的份额相对减少,劳动和资金的投产同样多农产品的过程中,土地投入的份额相对减少,劳动和资金的投入相对不变。入相对不变。中性农业技术进步指资本边际生产率、劳动边际生产率和土地边际生产中性农业技术进步指资本边际生产率、劳动边际生产率和土地边际生产率都按比例增加,资金、劳动和土地等生产要素都按比例节约。率都按比例增加,资金、劳动和土地等生产要素都按比例节约。一、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一、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33、技术进步的基本理论、技术进步的基本理论––((11)技术变迁决定论)技术变迁决定论––((22)制度变迁决定论)制度变迁决定论––((33)技术动力论)技术动力论––((44)诱致性创新论)诱致性创新论––((55)农业技术扩散理论)农业技术扩散理论•4、农业技术进步水平及其测算(1)C-D生产函数(2)CES生产函数(3)超越对数生产函数(4)增长速度方程(5)丹尼森增长因素分析法(6)数据包络分析1LAKY1LAKY1LAKY1LAKY•5、农业技术进步模式的判定希克斯划分的技术进步类型:劳动节约型、资本节约型和希克斯中性,哈罗德对技术进步类型的划分:对于任意给定的K/Y值,如果资本的收入对劳动的收入之比增加,则称为劳动节约型,如果资本的收入对劳动的收入之比减少,则称为资本节约型,如果资本的收入对劳动的收入之比不变,则称为哈罗德中性,日本学者任开津典生:生物化学型技术和机械型技术•6、农民的技术需求分析国内学者朱方长将农户采用技术的影响因素归纳为社会经济变量、个性变量、沟通行为变量。Hiebert、Feder、Just和Ziberman从构建理论框架进行研究,也有很多学者引入统计、计量、运筹等分析方法,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或对具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探讨农户的技术需求行为。•7、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韩青、谭向勇等从农业技术需求者的行为入手,通过对农户技术需求行为的影响因素的分析,针对农户技术需求的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措施。胡跃高、曾福生等从农业技术推广理论入手,对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出相应政策建议。高启杰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具体模式进行了研究,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1、玉米生产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选用C-D生产函数:•2、玉米生产技术进步模式的判定方法E-S模型:QBC、QM分别为某一期的BC型和M型技术进步指数。•3、农业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logistic模型:itjjiiDdxbatylnln1SAVFKBLGtattatttattattBCSVASVAQ,2,11,21,11ttttttttttMKLBKLBQ,,1,1,1kkkikiixpp1)1ln(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4、数据资料来源和处理各年度《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中国农村年鉴》、《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新中国五十年农业资料汇编》等公开发表资料农业部科技入户和实地调查资料。利用STATA统计软件对玉米种植户28年来的总体生产函数及BC、M生产函数进行回归,各种类型农业技术与技术获得方式的相关性分析也利用SPSS统计软件完成。三、我国玉米生产的基本情况•(一)玉米的主要品种及其区域分布其种植区域分布,按照不同的生态类型可以划分为6大生态类型区,分别是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西北灌溉玉米区和青藏高原玉米区。在六个玉米种植生态区中,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三个区为玉米生产主区,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的3/4以上,玉米主要分布在覆盖这三个区从东北斜向西南狭长的玉米带上,其它三个区玉米种植面积很少。三、我国玉米生产的基本情况•(二)我国玉米主产区生产技术采用现状1、玉米育种20世纪50年代育成的品种间杂交种就有400多个,在生产上利用的也有60多个,推广面积达170万公顷以上。70年代是我国玉米育种和杂交种选育的重要时期。国内育成的自交系白330、黄早4、E28、丹340九五”期间,由于从外来种质中育成了一批新型的自交系,如P138、P178、齐319、沈137等2、耕作技术耕作制度改革、规范化栽培、种植密度、地膜覆盖四、玉米技术进步模式判定•(一)玉米生产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产量(万吨)-30-20-100102030增长率(%)产量增长率图2我国玉米产出走势图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总产量(万吨)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播种面积(千公顷)产量播种面积图3玉米历年总产量与播种面积情况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总产量(万吨)0.001.002.003.004.005.006.00单产(吨/公顷)总产量单产图4玉米历年总产量及单产情况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生产函数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1:表1玉米生产函数回归结果lnYCoef.Std.Err.tP|t|[95%Conf.Interval]lnL0.06100170.0365331.670.096-0.01076340.1327668lnS0.60657130.051831811.700.0000.50475330.7083893lnC0.37594850.036582110.280.0000.30408690.4478102d-0.22130110.0486249-4.550.000-0.3168194-0.1257828t0.01220490.00176056.930.0000.00874660.0156631_cons4.1851020.21175919.760.0003.7691244.60108R-sq:=0.9660F(5,537)=830.66ProbF=0.0000Ftestthatallu_i=0:F(23,537)=17.35ProbF=0.0000Hausman检验值:chi2(5)=11.29Probchi2=0.0459就有:dtCSLY2213.00122.0ln3759.0ln6066.0ln0610.01851.4ln表2各投入要素对玉米产量增长的贡献情况劳动力土地资本自然因素技术增长率-52.47326.0724120.72261.047777贡献率-2.7629113.6506239.17478-0.2001450.13766(二)玉米生产技术进步模式判定050100150200250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技术进步指数BC指数M指数玉米生产BC和M型技术进步定基指数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玉米生产技术进步模式的年度判别020406080100120140160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技术进步指数M指数BC指数玉米生产BC和M型技术进步环比指数(二)玉米生产技术进步模式判定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玉米生产技术进步模式的年度判别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玉米生产技术进步类型的阶段判别M生产函数BC生产函数lnLlnK_consM指数lnVlnS_consBC指数1978~19850.0690.02811.3270.4760.4854.699(1.05)(0.95)(17.1)(7.24)(4.24)(6.71)1986~19890.4540.2306.144188.100.3910.7104.193129.70(3.04)(3.16)(4.82)(3.86)(2.84)(3.50)1990~19980.4520.2426.229119.160.1750.8945.182115.33(6.65)(5.06)(9.67)(2.86)(7.34)(9.91)1999~20050.2720.2747.781106.700.3940.3826.37474.93(2.43)(4.25)(6.92)(3.57)(2.02)(7.80)•3、小结1.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在我国玉米生产增长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50.14%,年均技术进步速度1.22%。2.BC型技术进步和M型技术进步同步增长。3.各年度间的主导技术进步模式不同。4.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玉米生产主要以机械型技术进步为主导模式。5.M型技术昀初偏向于资本替代型,后期有所波动。6.针对未来我国玉米生产发展可能出现的高产化、优质化、栽培技术现
本文标题:玉米生产技术进步模式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284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