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 极端天气灾害对农村饮水安全的影响调研报告
1/13极端天气灾害对农村饮水安全的影响调研报告极端天气灾害对农村饮水安全的影响调研报告〔...〕地处长江中游的洞庭湖区,山地、丘陵、平原、河湖相交,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热同期,雨水充沛,水资源丰富。随着地球气温持续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多:暴雨强度提升,冰雹灾情频率增长;降水事件增多,降水日数减少;时空分布不均,阶段性、区域性旱涝特征显现,干旱风险增大,冰灾破坏力强。我市2006年开始建设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标准不高、保障水平较低。遇到极端天气,便会出现饮用水水源不足、水源面临污染风险、供水设施设备受破坏等严重影响群众生活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农村饮水安全得到保障,才能实现和美乡村的建设目标。今年三月份以来,〔...〕市人大农业委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领导下,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一委一品牌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牵头开展涉农专项调研、服务全市发展大局的职能优势,围绕极端天气灾害对农村饮水安全的影响主题,制定调研方案,会同政府水利等相关部门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区、〔...〕县、〔...〕县等地开展现场调研、座谈交流,全方位掌握了解全市极端天气灾害与农村供水现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问题和对策分析,形成了详实的调研成果。情况汇报如下:一、我市极端天气灾害特征〔...〕位于洞庭湖西部,河流众多,水系发达,湖南四水中的沅、澧两水穿境而过,长江四口有三口(松滋、虎渡、藕池)经我市注入洞庭湖,总体来看,呈现河湖多、降雨大、流量大等特点,导致在极端高温、降水及冰冻雪灾事件频发的背景下,自然生态系统易受到破坏,对农村饮水安全带来负面影响。具体来看,我市极端天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暴雨洪水汛期多发,极端性强,破坏性大。〔...〕市雨量丰沛,年均降雨量达1300多毫米,是全国均值的倍。市辖区内水网密集、水系复杂,山丘区极易受到极端暴雨天气的侵袭。新中国成立后,较大洪涝灾害发生过26次,约2~3年发生一次,九十年代以来就有91、93、95、96、98、99、2003、20xx、20xx、20xx、20xx、2024年发生大洪水。例如在2024年6月21日至26日,我市普降暴雨,平均降雨量108毫米,〔...〕县〔...〕镇〔...〕水库24小时最大降雨达毫米,突破当地1961年以来极值。五强溪至〔...〕区间产流1万立方米每秒,洪水重现期约为200年一遇。2025年5月22日凌晨,〔...〕县〔...〕镇遭遇历史罕见极端强降雨,〔...〕站点12小时累计雨量达447毫米,突破当地气象记录极值,〔...〕镇累计降雨量达毫米,为1961年以来第二高值,多处河道水位暴涨,部分道路积水严重,〔...〕火车站28趟列车被迫停3/13运,〔...〕镇三红等3个村近10公里道路、农村供水管道被损毁,极端暴雨天气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极大破坏了当地正常生产生活秩序。2.高温干旱时有发生,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近年来,〔...〕极端天气呈多发趋势,高温干旱的频率越来越高,降雨分布不均,阶段性旱情频发,20xx年、20xx年、20xx年发生了严重旱情。特别是20xx年7月雨季结束后,我市出现了严重夏秋冬连旱,8月份全市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全市平均高温日数天,最高连续高温日数27天,其中有24天高温覆盖面积超过万平方公里,高温过程综合强度指数在1961年以来112次区域性高温过程中排第1高位,综合强度等级为特强。20xx年6月至10月全市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过程,累计四次出现阶段性高峰,其中6月中旬全市中旱以上影响面积达14806平方公里,重旱13266平方公里,特旱9699平方公里,〔...〕、〔...〕县部分山区村依靠政府车运送水解决饮水问题时间连续长达60天以上。3.冬季低温冰冻灾害常见,地面雪层厚,水体冻结久。冰冻天气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极端性强、降水相态复杂的特点,对农村供水设施影响是灾害性的,容易造成管网爆裂,水龙头、水表等户外设施易因低温冻结无法取水,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生活用水。例如20xx年至2024年冬季我市连续出现四轮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特别是20xx年1月21日夜间至22日白天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其范围广、强度大、转雪迅速,〔...〕县南部〔...〕一带积雪达15~20厘米;2月1日晚至7日大范围冻雨天气导致路面结冰,冻雨范围和强度为2009年以来最强,电线覆冰(冰冻)厚度超过2008年;各县(区)连续积雪日数9天至11天,全市大部分积雪深度超过10厘米,并出现电线积冰,最大电线积冰厚度达8毫米,同时使得部分供水管道发生破裂,进而导致多处供水中断,对安全饮水工作和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影响较大。二、我市农村供水基本现状自2006年我市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以来,我市按照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及小型水厂标准化建设要求,大力推进供水工程建设,基本解决了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1.供水体系完备。十三五以来,我市按照三化建设要求,建成集中供水工程739处、分散工程2万处,基本解决了全市491万农村人口(县城以下)的饮水安全问题。739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中,日供水规模1万吨以上17处,覆盖人口165万;1千-1万吨107处,覆盖人口199万;200-1千吨118处,覆盖人口61万;200吨以下497处,覆盖人口37万。山丘区因地制宜建成分散供水工程2万处,覆盖人口29万。目前,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规模化工程覆盖人口比例%,均排名全省第二,基本形成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小型水厂标准化的格局。2.水源种类丰富。在739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中,水源类型呈现地表水为主、地下水补充的格局。一是地表水水源5/13639处,占比%,是我市农村供水的核心水源,具体可分为四类。其中,山泉水水源369处,主要分布于西部、南部山区,水库水源191处,多为中小型水库,兼具蓄水调节功能;山塘水源40处,多作为小型集中工程或分散工程的补充水源;河流水源39处。二是地下水水源100处,占比%,主要分布于东部平原及部分地下水富集区域。3.经营主体多元。全市739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运维主体涵盖7种类型。一是政府及国企主导类,包括乡镇政府及水管站46家、水利工程运管单位37家、县级自来水公司(平台公司)46家、大型央企国企5家,合计134家,占比%。这类主体资金实力较强、技术标准规范,多负责1千吨以上规模工程运维,供水保障率达95%以上,但存在部分偏远区域服务响应不及时的问题。二是集体与私人运营类;村集体经营368家占比%,主要负责200吨以下小型集中工程,依托村集体组织实现低成本运维,但技术人员缺乏、设备更新滞后;私人承包经营99家占比%,多集中在200-1千吨规模工程,运营效率较高但存在重盈利、轻维护倾向;自营水厂138家占比%,以山区群众自管为主,管理灵活但抗风险能力极弱。4.应急反应较快。各县市区水利部门组织编制了县级应急供水预案,明确了干旱预警分级、应急响应流程和部门职责。各千吨万人水厂编制了单独的水厂抗旱应急预案,并以工程或乡镇为单位,准备了各类抗旱应急物资,包括送水车辆、水泵、发电机等。各区县建立了供水应急抢修制度,如《〔...〕县农村供水管网维抢修管理制度》,实行辖区内供水管网周巡查+重点区域日排查制度,建立巡查台账,发现问题立即上报并及时维修;同步通过微信公众号、村组联络群、服务热线等多渠道发动群众参与管道漏损问题反馈,形成专业巡查+群众监督联动机制;设立24小时应急抢修专班,接报后立即响应,30分钟内到达现场。通过建立较为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和管理制度,为极端天气情况下的供水安全保障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三、极端天气灾害对我市农村饮水安全的影响综合我市极端天气特征和农村安全饮水现状,我们认为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供水安全,即保障农村居民能够在全天候、不间断的情况下,获取基本的日常生活用水;二是水质安全,保障农村居民能获得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优质饮用水。具体来看,极端天气对农村饮水安全的体系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量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全市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使用地表水作为水源,主要包括水库、山泉水、山塘等。近三年来〔...〕天气干旱,总体降水偏少(20xx年降雨1166毫米,较多年平均毫米偏低%;20xx年偏低%;2024年偏低%),今年降雨毫米(较多年同期均值毫米偏低%)。长时间高温干旱,加上时空分布不均,水源缺乏有效补充,地表水蒸发量大,许多水源出现水位骤降甚至干涸,造成取水困难。如20xx年,〔...〕区〔...〕水库因上半年降雨量少以及7月特大旱情,9月初的蓄水量低于死库容,致使8000余人饮水困难。〔...〕7/13县山门水库为〔...〕县北部、中部7个乡镇饮用水水源,常年库容7768万m3,死库容1670万m3,今年9月初库容仅2390万m3,且综合供水、蒸发、渗漏、灌溉等日需消耗原水8万m3。若按年均补水500万m3计算,在不使用、不蒸发情况下,要10年后才能达到正常库容。2.水质污染问题隐患较大。暴雨洪水时,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会携带地表农药残留(农田区域)、化肥(种植基地)、生活垃圾(村庄周边)、动物粪便(养殖场附近)等污染物进入水源地,导致水体浊度骤升,细菌总数、大肠杆菌超标;部分矿区周边水源地还会出现重金属(如铅、镉)超标。此外,持续高温和长期蓄水量不足还会让水库、堰塘等供水源头易出现藻华爆发,水质受到影响。20xx年5月谢家铺镇下陈湾村关门洲水库因晴热少雨、蓄水量少而蓝藻爆发,导致源水水质变差,超出水厂水处理能力,影响饮水安全。3.设施损毁导致供水系统瘫痪。洪水可能直接冲毁取水管道、蓄水池、水处理设施等重要水利设施。2024年6月〔...〕县暴雨导致16个乡镇131处供水设施损毁,特别是〔...〕镇〔...〕水厂主管全毁,万人供水中断。持续干旱则造成取水口裸露、设备长期干涸运行,加速设施老化损。低温冰冻破坏供水最后一公里设施,特别是当气温低于-2℃并持续3天以上,裸露的入户管、水表极易冻裂,蓄水池、水泵等设备内部结冰膨胀停运。2024年〔...〕乡县冰灾造成2000多处入户管破裂、万块智能水表损坏。4.应急机制短板凸显系统风险。一是农村水厂基本没有备用水源,一旦出现水源短缺或者水体污染,直接影响水厂正常取水。〔...〕县码头铺三眼泉水厂辐射5万余群众日常饮水,近年来,主水源三眼泉长期干枯,备用水源杨花桥水库水量锐减,致季节性缺水问题非常严重,当地百姓不得不自筹90万元在三眼泉上游公里处引溪水至水厂。二是抢修响应效率低下,设施损毁后修复周期长,如2024年初安乡县罕见冰灾导致的供水管网破损,历时3个月的抢修后才完全恢复正常供水。三是应急管理薄弱,预警覆盖不足,部分区域缺乏极端天气实时监测设备;四是物资储备短缺,缺乏备用管材、净水设备等关键应急资源。四、应对措施建议极端天气灾害已成为影响〔...〕市农村饮水安全的重大隐患。暴雨洪水的突发破坏、高温干旱的持续侵蚀、冰雪冻结的低温冲击,直接威胁着群众基本生活用水,也对供水系统的韧性、水质安全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近年来典型案例与数据,系统梳理了极端天气对农村饮水安全的冲击影响,剖析了当前供水体系在设施抗灾、应急响应、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短板,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强化水源保障,构建多元互补、应急备用体系。一是优化水源结构。要优先使用河道、大型水库等大型地表水源,逐步替换山泉水、小水库等小型水源,在湖区淘汰一般地下水源,不断提高供水水质稳定性。同时,在地表水依赖度高的丘9/13陵山区,进一步采取打井等方式增加水源,并优先布局在历史干旱严重区域;对病险水库要全面开展除险加固行动,不断提高蓄水能力,保障水库水源工程供水稳定性。进一步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建设,积极谋划一批新建大型水源、引调水等工程,争取纳入环洞庭湖水资源配置工程,将现有小水源替换为稳定、优质的大型水源。二是优化调整水源保护区。针对未划定水源保护区的地
三七文档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极端天气灾害对农村饮水安全的影响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0112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