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关于对农村社区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的调研报告(精编)
关于对农村社区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的调研报告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旨在发展社区和提高其成员素质、生活质量的教育综合体[1]。《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号)明确提出,要整合多方资源建设农村社区教育载体,重视农村居民的教育培训,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现代生活教育培训[2]。《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25号)也提出,要支持县城职业中学等学校试办社区学院,促进农民终身学习,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3]。在国家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有效提升农民素质已被提到重要日程。全面了解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基础、居民学习需求以及学习资源供给等现状,对探索推进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一、调研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一)数据来源本研究数据来源于课题组对南宁市12个县(市、区)教育局以及乡镇政府、社区(村委)干部,乡(镇)学校教师以及农村居民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主要采用“问卷星”线上调研。收回工作者问卷2179份,收回有效居民问卷5747份。课题组还到马山县、宾阳县进行调研,实地查看部分社区教育学校、基地的场馆,对部分居民、工作者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南宁市农村社区教育的硬件条件以及社区教育知晓率、参与率、需求情况等,从而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获得更加详细、全面的数据。(二)样本分析课题组对工作者问卷、居民问卷的样本来源情况、性别和年龄结构、学历和职业状况等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详见表1、表2。从工作者问卷样本覆盖县(市、区)的类别、性别、年龄结构、学历、职业类别,以及居民问卷样本覆盖的性别、年龄结构、职业范围、收入阶层、教育水平的分布情况分析,两种问卷的样本分布都较为均衡。因此,本次调研所获得的数据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可靠性。二、南宁市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成效(一)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系初步建立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是一种特殊的行政管理体制,包括社区管理组织的权限划分、部门设置、机构级别、隶属关系、人员配备、政策法规等根本性的组织制度与形式,是提升社区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从社区教育各管理主体的类型和隶属关系上看,中国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可以分为行政主导型与学校辐射型[4]。目前,南宁市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是行政主导型管理体制,即以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为主,发挥政府的宏观协调管理作用,统筹社会资源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县(市、区)及乡镇两级管理体系。县(市、区)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主要由分管教育的副县(市、区)长担任,委员会办公室挂靠在县(市、区)教育局相关业务股室;乡(镇)成立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教育的副乡(镇)长为领导小组组长。部分县(市、区)初步构建县(市、区),乡(镇),村(社区)三级教学体系,依托辖区中等职业学校成立县(市、区)社区教育学院,依托乡镇中心学校成立社区教育学校,在村(社区)成立社区教育基地。如横州市依托横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成立社区教育学院,依托15个乡(镇)中心学校成立社区教育学校,在12个村(社区)成立了社区教育基地。以社区教育学院为龙头,以社区教育学校、社区教育基地为重要载体,给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二)农村社区教育资源满足基本需求一是场馆设施配备满足基本教学需求。为深入了解南宁市农村社区教育场馆建设、设施配备情况,调研组实地调研了宾阳县陈平镇名山村、邹圩镇下窑村、大桥镇大程村、古辣镇马界村,马山县镇北社区、合诚社区、造华村等村(社区)。以上村(社区),除了马山县镇北社区只有三层楼的活动室、没有配备电脑和投影仪之外,大部分村(社区)都配有社区教育培训教室,也有室外活动场地,配备有电脑、投影仪,场地和设备能满足社区教育活动的基本需要。而在工作者调查问卷中,问及所在学校、村(社区)的社区教育教学场馆、设施配备情况时,只有23.77%的工作者认为是“充足且设施、设备齐全”,有19.14%认为是“正好合适”,39.83%认为是“较少,需要再增设些”。二是社区教育活动资源供给较为丰富。为了解农村社区教育活动供给情况,调研组在工作者问卷中设计了问题“您所在县(市、区),乡(镇),村(社区)面向居民开展社区教育培训活动情况如何?”参与调研的工作者中,35.66%选择了“比较丰富”,20.19%选择“十分丰富多彩”,18.22%选择“不是很丰富”,选择“基本没有什么活动”和“不清楚”的占比分别是7.8%、18.13%。实地调研发现,有部分社区教育学校能充分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比如,宾阳县陈平镇社区教育学校充分利用南宁市中小学校外活动的场馆资源,聘请回乡定居、有一技之长的退休教师、干部作为社区教育兼职教师,定期开展社区教育培训活动。陈平镇名山村社区教育基地常年与名山旅游服务中心联合开展岭梅文化传承活动,与宾阳县社区教育学院联合开展职业技能类社区教育培训活动。马山县白山镇镇北社区自2023年以来,以三月三、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妇女节、母亲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特殊节日为主线开展传统文化传承、家风家教、爱国主义教育等社区教育培训活动。部分县(市、区)的社区教育活动有意识地结合地域特色文化或紧扣政府重点工作,如横州市、宾阳县分别把炮龙文化、茉莉花文化传承作为特色社区教育内容;横州市结合市政府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在2024年开展百场职业技能培训进村(社区)活动。(三)农村社区教育管理者队伍初步建立社区教育工作者主要包括管理者、培训教师、志愿者三大类,由于南宁市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起步较晚,目前相对健全的是管理者队伍。本次调研也以管理者队伍为主。一是社区教育管理者以兼职为主。从全国范围看,各地社区教育管理者大多来源于教育行政部门、开放大学、各类社区教育机构、乡镇(街道办)、村(社区),专兼结合。从调研结果看,南宁市农村社区教育没有专职,只有相对稳定的管理者。县(市、区)教育局以及社区教育学院、学校通常有相对稳定的人员兼顾社区教育工作,社区教育基地也有兼职社区教育管理者,但是人员更换相对频繁。二是社区教育管理者对社区教育的认同感较强。关于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参与调研的管理者,有87.15%认为“有必要”,只有2.62%认为“没必要”,其余选择“不清楚”;关于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意义,参与调研的管理者,有84.26%认为能“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精神面貌”,有69.89%认为可“提高村民参与农村建设、治理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农村管理、建设成效”,有66.77%认为能“传承农村传统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有65.17%认为可以“提高村民种养、就业、创业能力,增加居民的收入”。可见,社区教育管理者对农村社区教育事业的认可度很高,认为社区教育对农村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居民对社区教育有较高的参与意愿一是居民对社区教育知晓率一般。对社区教育的知晓率与参与率,参与调研的居民中,有53.31%表示“听说过社区教育”,46.69%“没有听说过社区教育”;有26.52%的居民表示参加过社区教育活动,73.48%没有参加过社区教育。可见,相较于城市而言,南宁市农民对社区教育的知晓率一般,参与率较低。二是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同感较强。问及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必要性与意义时,参与调研的居民中,有89.68%认为“有必要”,只有10.32%认为“没有必要”;35.67%认为社区教育可以“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精神面貌”,23.43%认为能“提高村民的种养、就业、创业能力,增加居民的收入”,17.73%认为可“提高村民参与农村建设、治理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农村管理、建设成效”,只有2.16%的居民认为“不会带来什么变化”。三是居民追求社区教育的“实用性”。调研组在居民问卷设计了多选问题:“在工作生活之余,您最希望学到哪些方面的课程?”排名前5的课程是“种植、养殖、栽培等现代农业技术类课程”“家政、维修、烹饪、电商等技术技能培训类课程”“地域历史、传统文化等文化类课程”“婚姻家庭经营、科学育儿等家庭教育类课程”“营养保健、食疗健身等健康保健类课程”,所占比例分别是54.99%、47.92%、29.56%、29.35%、24.93%。可见,居民更倾向于学到更多的实用技能,帮助就业创业、创收或婚姻家庭的经营。实地调研结果与问卷调查结果大体相符,50岁以下的居民更倾向于学习种养、家政、手工制作等实用技能;年纪偏大、生活相对富足的居民希望能学跳舞、唱歌等娱乐类课程,还有居民愿意自己出一部分经费参加此类学习活动;也有居民表示希望能学习家庭教育的方法、技巧。(五)农村社区教育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南宁市从2019年开始把社区教育延伸至农村,经过几年的努力,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品牌意识逐渐增强,社区教育品牌项目逐步显现。目前已有武鸣壮乡歌圩获评为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非遗传承—宾阳思陇竹编技艺传承”“精彩篮球,助力刘圩乡风建设”“茉莉银晖”等3个项目获评为广西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武鸣壮乡歌圩社区教育活动项目是由武鸣区山歌协会主办,组织非遗传承人、歌手开展送教进校园、进乡村活动,同时开展民族团结、普法、科普知识、全民阅读、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宣传等活动。“非遗传承—宾阳思陇竹编技艺传承”项目由宾阳县思陇镇人民政府与宾阳恒生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打造,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为己任,建设有竹编非遗传承基地,形成了手工编织、艺术提升、品牌销售全产业链,有效提升宾阳县竹编的市场竞争力、影响力,助力乡村振兴,项目主要活动包括:一是开展竹编技艺培训,壮大非遗传承队伍;二是开设竹编研学课堂,传承非遗品牌;三是采用“公司+农户”模式,推动乡村振兴。项目创办至今,竹编产业覆盖了宾阳县思陇镇14个村(社区),带动4600多位村民就业增收。青秀区刘圩镇“精彩篮球,助力刘圩新乡风”项目主要依托乡镇篮球协会开展青少年篮球培训活动,2022—2024年开展了100期超2000课时的培训,效果良好。三、南宁市农村社区教育存在的短板由于起步晚,场馆、设施配备不足,以及管理者、师资、志愿者队伍的不健全,再加上农民工作的特殊性、财政投入不足等原因,农村社区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一)农村社区教育体系构建不够完善目前,南宁市县(市、区)农村社区教育只有县(市、区),乡(镇)两级管理体系,村(社区)一级没有管理机构。只有横州市、宾阳县实现了社区教育学校覆盖至所有乡镇,大部分的县(市、区)还有较多乡(镇)没有成立社区教育学校,村(社区)没有建立社区教育基地。现有农村社区教育体系需要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二)农村社区教育优质资源供给不够充足社区教育学校、基地在场馆、设施、人员等方面的配备不足,还有部分社区教育学院、学校、基地目前还只是成立机构,没有开展实质性社区教育活动;能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社区教育学院、学校、基地没能常态化、系列化地开展社区教育活动。(三)农村社区教育管理者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参与调研的社区教育管理者中只有44.15%接受过社区教育相关培训,有34.92%表示“不是很了解社区教育”,有39.05%表示不了解社区教育相关政策、指导思想,也不清楚上级是否有社区教育管理机构,有39.74%表示不了解所在县(市、区)及乡(镇)是否制定、出台有社区教育相关政策制度文件。可见,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质不够强。(四)农村社区教育服务社会能力有待提高目前,南宁市农村社区教育活动更多只是满足于丰富百姓文化生活,实用性职业技能类社区教育活动还比较少,在帮助农民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种养技能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较小,类似“非遗传承—宾阳思陇竹编技艺传承”这种可以帮助农民增收的社区教育活动项目较少。总体来讲,南宁市农村社区教育在促进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服务力还有待提高。四、提升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农村社区教育的知晓率、参与率从问卷统计数据看,有46.69%的居民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社区教育”,有73.48%的居民表示“没有参加过社区教育活动”。可见,相对于城市社区,南宁市农民对社区
三七文档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关于对农村社区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的调研报告(精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0111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