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6篇党员干部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范文
党员干部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9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抵达乌鲁木齐,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新疆工作的高度重视与对各族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站在天山脚下回望,新疆七十年的岁月恰似塔里木河流水,一路奔涌着穿过戈壁、漫过草原,在祖国西北大地浇灌出一片生机盎然的图景。昔日,丝绸之路驼铃渐远,偏远村落灯火微弱;如今,中欧班列汽笛嘹亮,万亩棉田白浪翻涌,十二木卡姆的琴声随直播点赞传向四方。在这翻天覆地的变迁中,党旗始终引领方向,一代代党员干部扎根新疆,将初心融入雪山草原,以实干书写振兴篇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的发展答卷愈发厚重动人。一、生态的画笔,在党员干部的手中愈发细腻,让荒漠与绿洲绘就和谐共生的画卷。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且末县,曾是“沙进人退”的艰难之地。党的十八大后,治沙工作有了更科学的规划与更坚定的执行力。护林员帕提古丽·亚森带着乡亲们,在科技人员指导下改良梭梭苗种植技术,曾经靠手挖肩扛的“笨功夫”,如今配上了滴灌设备与无人机巡林。二十余载坚守,23公里的生态长廊不仅挡住了黄沙,林下种植的肉苁蓉更成了“沙漠黄金”,让“治沙”与“增收”拧成一股绳。在伊犁河谷,“骑马干部”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带着旅游规划图走遍12个乡镇,寒冬里顶着风雪测量路基,把崎岖山路改成了通往琼库什台村的“网红公路”。如今的琼库什台,木屋外的雪山倒映在溪流中,游客捧着热奶茶打卡拍照,老乡们的民宿订单排到了旺季,曾经的“偏远牧区”,成了人人向往的“诗意栖居地”。二、文化的火种,在党员干部的守护下愈发炽热,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克孜尔千佛洞的飞天壁画,曾因岁月侵蚀而渐失光彩。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保护迎来“科技赋能”的新阶段。党员干部王磊带领团队住进简易房,不仅用传统工艺修补残片,更引入3D扫描技术建立数字档案,如今游客通过手机就能“走进”洞窟,指尖划过屏幕便能看清壁画上的每一缕飘带。王磊常说:“保护文物不是把它锁起来,而是让更多人看见这份跨越千年的美。”在和田,十二木卡姆的传承曾面临“断代”困境,传承人麦麦提明·艾拜一度只能教3个徒弟。干部们帮他建起传习所,还教会他开直播、拍短视频,如今他的直播间里,汉族小伙子跟着学弹都塔尔,维吾尔族老人跟着唱古老曲调,徒弟从3人变成30人,十二木卡姆的琴声借着网络飘向了全国。三、发展的引擎,在党员干部的推动下愈发强劲,让丝路古道扬起新时代的风帆。霍尔果斯口岸,曾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驿站,如今已成了连接亚欧的“黄金口岸”。党的十八大以来,干部张鹏带着团队啃下“通关提速”的硬骨头,跑遍口岸周边的企业,协调海关、铁路等多个部门,把原本两天的通关时间压缩到4小时。如今的霍尔果斯,集装箱堆成了小山,新疆的番茄酱、纺织品乘着中欧班列,一路向西驶向欧洲市场,口岸吞吐量连续五年刷新纪录。天山胜利隧道的贯通,更是书写了“天堑变通途”的奇迹,22.1公里的隧道穿越冻土区,党员干部组成“攻坚专班”日夜奋战,如今乌鲁木齐到阿克苏半天就能到达,曾经的“隔山相望”变成了“朝发夕至”,这条隧道不仅缩短了地理距离,更打通了新疆发展的“快车道”。四、民生的温度,在党员干部的呵护下愈发温暖,让家家户户的庭院里绽放共富之花。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里,阿卜杜热合曼曾因不会说普通话,自家的馕饼只能在周边小范围售卖。社区干部得知后,不仅手把手教他说普通话,还帮他开了网店、打通物流渠道,如今他的馕饼不仅卖遍全国,还销往中亚国家。阿克苏的果农买买提·库尔班,曾眼睁睁看着苹果烂在树上,干部们帮他联系冷链专列,让苹果“夕发朝至”运到北京,价格翻了一倍多,如今他的果园里不仅种着苹果,还搞起了采摘游,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医疗帮扶更让老乡们暖心,上海的医生通过5G技术远程指导手术,“医疗下乡”队伍定期来到村里坐诊,曾经“看病难”的偏远乡村,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见到大城市的专家。七十年风雨兼程,从驼铃孤响到汽笛长鸣,从黄沙漫天到林海茫茫,新疆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发生着巨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领导下,这片土地上的路更宽了、景更美了、老百姓的腰包更鼓了。2600多万天山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党员干部的身影留在雪山草原、田间地头,也留在了老百姓的心间。那束照亮山河与民心的光,是党的关怀,是干部的实干,更是各族群众携手前行的希望。未来,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必将在党的旗帜下,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芳华。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坐在新疆大学的智慧教室里,指尖划过平板电脑上的“新疆数字史库”,屏幕里闪过爷爷口中“骑着毛驴去县城”的黑白照片,又切换到我上周刚拍的“中欧班列穿戈壁”的彩色视频——这强烈的时空对比,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新疆大学生,对家乡70年的变迁有了更真切的感知。从课堂上的知识汲取,到实践中的脚步丈量,再到与各族同学的并肩成长,我渐渐明白:我们这代大学生,既是新疆70年辉煌的见证者,更该是未来发展的建设者。一、课堂里的“新疆认知”:从“听说”到“读懂”以前对新疆的历史,多是听爷爷讲“小时候上学要走十里土路”“村里只有一台黑白电视”;直到走进大学课堂,才真正“读懂”这片土地的蜕变。在《新疆发展概论》课上,老师用数据对比:70年前新疆高等院校仅1所,如今已有56所,我们学校的人工智能、新能源专业还入选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在《乡村振兴案例分析》课上,小组作业研究“尉犁县智慧棉田”,看着无人机植保、大数据测产的视频,我才知道家乡的棉花产业早已告别“靠天吃饭”,成了科技赋能的标杆。最让我触动的是“双语课堂里的共鸣,我的同桌古丽扎提是哈萨克族姑娘,我们一起组队做“新疆非遗数字化保护”课题:她教我唱《黑走马》民歌,我帮她用PS设计哈萨克族刺绣的文创图案。当我们把十二木卡姆的唱段做成“扫码听故事”的书签,老师说:“你们做的不仅是课题,更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小桥梁。”这让我突然懂了:新疆70年的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像我和古丽扎提这样,在课堂上一起讨论、在课题里一起创造的日常。二、实践中的“新疆担当”:从“看见”到“参与”去年暑假,我跟着“三下乡”实践队去了和田墨玉县。出发前,我对农村的印象还停留在“土坯房、土路”,可到了村里才发现:家家户户住的是亮堂的安居房,主干道铺着柏油,村口还有“农村电商服务站”——这和爷爷描述的“十年九旱、吃水靠挑”的老家,简直是两个世界。我们的任务是帮村里的孩子开“暑期电脑课,第一次教10岁的阿卜杜热合曼用鼠标时,他怯生生地问:“姐姐,这东西能帮我们卖核桃吗?”后来才知道,他爸妈种了五亩核桃,往年总愁卖不上价。我们灵机一动,带着阿卜杜热合曼和其他孩子,用手机拍了“核桃园vlog”,还教他们在短视频平台发出去。没想到视频火了,有内地商家主动联系收购,阿卜杜热合曼的爸爸特意给我们送了一袋晒干的核桃,说‘娃们用新法子帮了大忙”。那天晚上,村支书给我们讲村里的变化:“以前年轻人都想往外跑,现在电商火了、合作社办起来了,好多大学生都回来创业了。”我突然意识到:新疆的70年,不只是“变好,更是‘让年轻人有了留下来的底气”。而我们这些大学生,不用等毕业,就能用课堂上学的知识,为家乡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这就是属于我们的“新疆担当”。三、青春里的“新疆未来”:从“期待”到“奔赴”在学校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上,我和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的同学一起包粽子、过古尔邦节。记得去年古尔邦节,我去室友热依拉家做客,她妈妈端出亲手做的手抓饭,爸爸给我们讲他年轻时“骑着摩托车跑运输”的经历:“那时候从墨玉到乌鲁木齐要两天,现在高铁四个小时就到了!”热依拉笑着补充:“我爸现在还学着用导航呢,说以后要开着车带我们去内地旅游。”这些细碎的画面,让我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我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之前总纠结毕业后去内地还是留新疆;现在我想通了——内地有更成熟的市场,但新疆有更需要被看见的好产品:爷爷种的红枣、热依拉家的核桃、古丽扎提家乡的奶制品。我想毕业后回老家喀什,开一家“新疆特产直播工作室”,不仅卖产品,更要通过镜头,让更多人看到新疆的蓝天、棉田,看到我们年轻人奋斗的样子。爷爷常说:“我们这代人,把新疆从‘苦地方'变成了'好地方';你们这代人,要把‘好地方'变成'更好的地方’。”作为新疆70年变迁的“同龄人”(我今年20岁,正好是新疆迈向新时代的关键20年),我知道我们的青春,注定要和这片土地的未来绑在一起。课堂上的每一次学习,实践中的每一次尝试,和各族同学的每一次并肩,都是在为“更好的新疆”积蓄力量。天山的风还在吹,就像70年来从未停下的发展脚步;我们的青春也在向前,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带着所学的本领,要在这片土地上写下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故事。我相信,等我们再回望70年时,新疆的天会更蓝,棉田会更绿,而我们,会为自己曾是这场“美好变迁”的参与者,而倍感骄傲。党员干部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指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指引下,新疆各族儿女同心协力、团结奋进,持续深化民主法治建设,新疆改革发展稳定取得壮阔成就,天山南北一派兴荣气象。值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广大党员干部当主动探索其繁荣背后的奋进密码,努力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凝心聚力、稳基固本、更创辉煌。一、彰显“根”与“魂”的凝聚伟力,筑牢民族团结同心圆。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视察时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根植于新疆各民族群众的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最深沉的根基。要注重新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讲好文物史料背后血脉相融、情感相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民族史观。要充分彰显新疆地区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入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和传承利用,教育和引导各族群众争做优秀文化的推介者。要广泛凝聚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精神力量,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铸牢中国心、中华魂,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如石榴籽一般紧紧相拥。二、夯实“基”与“本”的治理根基,提升基层服务精准度。白皮书以翔实笔触展现了天山脚下“社会治理效能明显提升”的生动图景,关键在于加强基层党建引领,下沉治理重心、畅通民生服务,构筑良性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这深刻启示我们,基层是社会稳定最坚实的承重层,基层党组织是凝聚人心的最强磁场。提升治理效能必须建强基层党组织,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广大党员干部需持续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新疆的实践,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要大力推动“访惠聚”驻村工作等机制走深走实,让干部扎根一线,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为基层赋能,实现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与管理。唯有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每个支部都成为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反对分裂的坚实阵地,才能在最广阔的社会基层厚植党的执政根基,凝聚起共建美好家园的磅礴力量,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奠定无可撼动的基石。三、激发“内”与“外”的发展动能,拓展丝路开放新格局。白皮书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新疆的区位、资源、政策优势,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新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将国家赋予的“五大战略定位”从宏观蓝图转化为具体发展路径,把得天独厚的禀赋条件切实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极。这要求我们青年干部必须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自觉将白皮书明确的战略导向细化为推动产业升级、扩大对外开放的实际举措,在加快建设“一带一路”核心区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在培育壮大“十大产业集群”中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深化资源配置改革中澎湃市场主体动能。唯有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变革,以优势转化拓展发展空间,才能不断夯实新疆长远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我们新疆好地方”,喜看新疆新气象。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七十年团结奋斗,七十年沧桑巨变。这片辽阔而壮美的疆域,在中
本文标题:6篇党员干部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974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