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四篇)党员干部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精选模板)
党员干部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指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指引下,新疆各族儿女同心协力、团结奋进,持续深化民主法治建设,新疆改革发展稳定取得壮阔成就,天山南北一派兴荣气象。值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广大党员干部当主动探索其繁荣背后的奋进密码,努力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凝心聚力、稳基固本、更创辉煌。一、彰显“根”与“魂”的凝聚伟力,筑牢民族团结同心圆。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视察时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根植于新疆各民族群众的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最深沉的根基。要注重新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讲好文物史料背后血脉相融、情感相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民族史观。要充分彰显新疆地区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入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和传承利用,教育和引导各族群众争做优秀文化的推介者。要广泛凝聚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精神力量,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铸牢中国心、中华魂,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如石榴籽一般紧紧相拥。二、夯实“基”与“本”的治理根基,提升基层服务精准度。白皮书以翔实笔触展现了天山脚下“社会治理效能明显提升”的生动图景,关键在于加强基层党建引领,下沉治理重心、畅通民生服务,构筑良性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这深刻启示我们,基层是社会稳定最坚实的承重层,基层党组织是凝聚人心的最强磁场。提升治理效能必须建强基层党组织,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广大党员干部需持续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新疆的实践,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要大力推动“访惠聚”驻村工作等机制走深走实,让干部扎根一线,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为基层赋能,实现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与管理。唯有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每个支部都成为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反对分裂的坚实阵地,才能在最广阔的社会基层厚植党的执政根基,凝聚起共建美好家园的磅礴力量,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奠定无可撼动的基石。三、激发“内”与“外”的发展动能,拓展丝路开放新格局。白皮书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新疆的区位、资源、政策优势,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新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将国家赋予的“五大战略定位”从宏观蓝图转化为具体发展路径,把得天独厚的禀赋条件切实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极。这要求我们青年干部必须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自觉将白皮书明确的战略导向细化为推动产业升级、扩大对外开放的实际举措,在加快建设“一带一路”核心区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在培育壮大“十大产业集群”中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深化资源配置改革中澎湃市场主体动能。唯有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变革,以优势转化拓展发展空间,才能不断夯实新疆长远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当天山脚下的春风拂过七十年的岁月年轮,当塔里木河的碧波映照出城乡巨变的崭新容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迎来了成立70周年的光辉时刻。站在这个回望过往、展望未来的节点,我循着新疆发展的足迹,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涌动的生机与活力,更对“民族团结是发展之基、民生是幸福之本”有了真切的体悟。70载风雨兼程,新疆的经济发展实现了从“滞后追赶”到“跨越腾飞”的华丽转身。记得儿时课本里描述的新疆,是“驼铃响遍戈壁”的偏远之地,而如今,高铁飞驰穿越天山山脉,中欧班列从阿拉山口口岸驶向亚欧大陆,光伏电站在沙漠边缘绽放“蓝色光芒”,特色林果产业让“新疆味道”走向全国。这背后,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赋能,是对口援疆省市的深情相助,更是新疆各族干部群众扎根土地、艰苦奋斗的结果。从荒凉戈壁到万亩良田,从闭塞山村到旅游名镇,每一处变化都在诉说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深刻内涵。70载同心同行,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天山南北深深扎根、茁壮成长。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家园,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等56个民族在这里共生共荣,绘就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图景。在乡村,“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让各族群众结对认亲、互帮互助,汉族干部教村民种植技术,少数民族乡亲邀请汉族朋友共度传统节日;在城市,社区里的“民族团结文化墙”记录着邻里间的温情故事,学校里的“混班教学”让各族孩子从小一起学习、共同成长。我曾在喀什古城见证过这样一幕:维吾尔族老人热情地给游客指路,汉族摊主主动帮少数民族商贩照看摊位,语言不同却心意相通,笑容里满是真诚与友善。这种跨越民族的情谊,正是新疆发展最坚实的根基、最宝贵的财富。70载民生为要,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从“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到安居工程让百万群众搬出低矮土坯房、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从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动态清零,到双语教育让更多孩子拥有广阔未来;从乡村卫生院配备齐全医疗设备,到医保覆盖所有城乡居民……每一项民生工程都像一缕暖阳,照亮了各族群众的生活。在和田墨玉县,我看到曾经靠天吃饭的农民,如今通过发展手工地毯产业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每月有了稳定收入;在伊犁河谷,牧民们通过“旅游+畜牧业”的模式,既守护了草原生态,又鼓起了钱袋子。这些细微处的变化,让“幸福新疆”不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每个家庭餐桌上的饭菜香、每个孩子求学路上的欢笑声。回望七十年,新疆的发展成就令人振奋;展望未来,新疆的明天更值得期待。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我深刻认识到,新疆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各民族的同心同德,更离不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要继续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以实际行动支持新疆建设一一或许是主动了解新疆的历史文化,或许是为新疆的特色产品点赞推广,或许是用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天山巍巍,见证七十年沧桑巨变;河水滔滔,奏响新时代奋进乐章。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新疆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让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永远充满生机与希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作为土生土长的兵团人,总觉得新疆的风里都飘着美食的香气。在外求学的7年,我总在异乡的烟火气里寻找家乡的影子,毕业后回到新疆,在库尔勒普惠乡工作的三年,更让我在一口口带着乡土气息的美食中,重新读懂了兵团岁月的坚守,读懂了这片土地藏在滋味里的炽热与深情。小时候,家里的厨房总被兵团生活特有的烟火气填满。清晨天还没亮,母亲就会揉起面团,准备做“揪片子”。面团被揪成大小均匀的面片,“扑通”一声丢进沸腾的汤里。自家菜园种的胡萝卜、土豆在锅里咕嘟咕嘟煮着,香气能飘满整个院子。那时候,邻居阿姨们常互相串门,张阿姨到家里来教母亲做抓饭,王奶奶到家里来教母亲腌咸菜,孩子们在一起玩,到了谁家就在谁家吃饭,食物成了兵团邻里间最温暖的纽带。母亲总说:“咱们兵团人来自五湖四海,是美食把大家的心连在了一起。”那时候的我似懂非懂,只知道这口热乎饭,比任何零食都香甜。18岁那年,我背着行囊去湖南求学,第一次离开新疆,也第一次尝到了“想家”的滋味。大学食堂里的饭菜五花八门,可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冬天的夜晚,宿舍楼下的小吃摊飘着馄饨、炒饭的香气,我却会突然想起家里的“椒麻鸡”。母亲寄来的真空包装椒麻鸡,拆开时依旧带着藤椒的麻、辣椒的香,鸡肉紧实有嚼劲,拌上黄瓜条和千页豆腐,一口下去,眼泪差点掉下来一—那是家乡的味道,是兵团大院里热闹的烟火气,是父母在厨房忙碌的身影。7年求学时光匆匆而过,毕业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新疆巴州,并顺利考上选调生,来到库尔勒工作。初到这里,就被路边的香梨园吸引,金秋时节,沉甸甸的香梨挂满枝头,空气中都弥漫着清甜。工作时,常跟着同事们走村入户,几乎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有香梨树、葡萄树、桃树、核桃树和枣树,有些农户家里还有牛和羊。春天,跟着老乡们去果园授粉,中午就在地头吃自带的“馕包肉”,馕的麦香混合着羊肉的油脂香,简单却无比满足;夏天,地里的西瓜熟了,村干部们会把刚摘的西瓜搬到村委会,和村民们一起分享,红瓤黑籽的西瓜咬一口冰凉解渴,大家围着西瓜聊家常,说说笑笑;秋天是最忙碌也最甜蜜的季节,香梨丰收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采摘、装箱,乡里也会组织干部帮着老乡们采摘香梨,分享丰收的喜悦。我真切地感受到,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前几天,我跟着雅其克村的韦书记一起去看同沙汗大妈家的情况。同沙汗大妈是村里的脱贫户,女儿是一级残疾,享受低保,家里有26亩地,前几年通过村集体土地流转的方式,已经全部流转出去,家里目前还养了30几只羊,这是由2016年最初的8只扶贫羊繁育到现在的。同沙汗大妈拿着院子里刚摘的无花果,笑着说:“来尝尝,这是我们家的无花果,甜得很。以前条件差,现在有了党和政府的政策帮扶,家里日子也越过越好了。”我忽然明白,甜甜的无花果里,不仅藏着老乡们对生活的热爱,更藏着这片土地的发展与变迁。在普惠乡工作的第三年,我早已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每周五,我会去乡上的巴扎逛逛,买一个刚出炉的“烤包子”,或是一碗热腾腾的“羊杂碎”,和摊主们聊上几句家常。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各族群众,看着满乡的胡杨林郁郁葱葱,闻着空气中熟悉的美食香气,我心里满是踏实与温暖。观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70周年庆祝大会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新疆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疆各民族大团结不断巩固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昂首阔步走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如今,我以一名基层工作者的身份,扎根在这片土地上,读懂了父辈的坚守,读懂了老乡们的热情,也读懂了这片土地藏在烟火气里的炽热与深情。往后的日子,我会继续守着这份美味,守着这份热爱,把普惠乡的故事、新疆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时光荏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以来,天山南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巍峨天山如巨椽,蘸取昆仑雪水,在亚欧大陆腹地挥毫写就一部高质量发展的鸿篇巨制。从张骞凿空西域时惊起的鸿雁,到中欧班列驰骋新丝路的汽笛长鸣,这片占中国六分之一疆域的热土,以山河为经、人文为纬、发展为线,正以全新的姿态向世界递出名片,让世界看到一个既传承千年文明又充满现代活力的中国新疆。一、山河同脉——书写天地共鸣的自然诗篇李白笔下“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雄浑意境,在博格达峰的雪冠上找到永恒注解;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浩瀚与赛里木湖的澄澈刚柔相济,恰似岑参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绝转换;伊犁河谷的薰衣草紫浪接天,让人恍见《楚辞》中“纫秋兰以为佩”的香草美人;喀纳斯湖的碧波倒映星空,又似将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的词境化作现实;当塔河两岸的胡杨林披上金甲,在碧水蓝天间构成白居易笔下“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奇幻镜像。唯有身处其中,你方能感知这片土地的魅力。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深刻把握旅游发展的战略机遇,系统谋划推进“旅游兴疆”战略,通过持续丰富旅游业态矩阵,全面优化旅游服务环境,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使“新疆是个好地方”这张金字名片愈发闪耀夺目,用实力诠释“远方不再遥远,诗意触手可及”的旅游新体验。二、文明共生——深植历史长河的文化基因站在克孜尔千佛洞斑驳的壁画前,飞天乐伎的五弦琵琶仍在弹奏盛唐遗音,鸠摩罗什译经时的油灯似乎从未熄灭;班超驻守它乾城时点燃的烽火,犹如丝绸之路上亘古矗立的文明灯塔;阿尔泰山的岩画记载着匈奴与汉家儿郎的茶马互市,交河故城的断壁诉说着车师与中原使节的把酒言欢;当季风掠过巴音布鲁克草原,成吉思汗西征时“马蹄踏处尽汉疆”的豪情,已化作“万方乐奏有于阗”的祥和;当十二木卡姆的旋律在多浪河畔响起,艾德莱斯绸的流光与和田玉的温润交相辉映……·这片土地留下了太多的历史剪影,
本文标题:(四篇)党员干部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精选模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974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