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十五五”现代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五五”现代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为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健康城市、塑造城市品牌和推动产业融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全市体育事业高水平健康发展,根据《省“十五五”体育发展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建设新时代现代化体育强市这一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体育发展水平,努力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的体育需求,力争体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为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提供坚实支撑。二、基本原则(一)以人为本,惠及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丰富体育产品的有效供给、多元供给,切实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二)创新驱动,激发活力。以完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体育发展环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全面发展和专业培养、项目普及和提高等关系,完善体育发展路径,提升体育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三)补齐短板,推动发展。遵循现代体育发展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合理统筹规划、加强部门协同、主动创新突破,着力解决当前制约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推动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四)完善体系,确保安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深入研究体育安全工作特点,落实安全责任,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工作体系,着力消除安全风险隐患,扎实做好体育领域安全防范工作,提升安全发展能力和水平。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以建设新时代现代化体育强市为目标,以打造“泰山”体育品牌为统领,大力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不断完善竞技训练体系,夯实青少年体育发展基础,积极扩大体育消费群体和产业规模,全面提高我市体育事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到2030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竞技训练体系、体育产业体系基本建成,群众体育构建基础、竞技体育打造品牌、体育产业反补支撑的各领域协调并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体育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二)具体目标全民健身达到新水平。丰富群众体育活动形式,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扩大“体泰心安”品牌影响力,促进群众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打造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到2030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指导服务体系和组织体系更加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智慧化和无障碍化深入推进,群众健身更加便利、热情进一步提高。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1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2%,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达到2.9人以上。竞技体育攀上新高度。实施“全运带省运”战略,优化项目布局,建立现代化训练体系和竞赛体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教练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办赛质量,力争再创佳绩。到2030年,竞技体育项目布局进一步优化,与奥运会、全运会优势项目衔接更加紧密,以“三大球”为重点的集体球类项目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冰雪项目从无到有并实现较大发展。县级体校建设、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质量进一步提升,每年向国家和省专业队输送优秀运动员25名以上,培养裁判员、教练员涵盖项目更加广泛。高质量举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活动,争取承办更多国家级赛事。对奥运会、全运会贡献率显著提升,获得全运会、省运会金牌数力争超越上一届,培养世界冠军、全国冠军数不少于上一届。青少年体育实现新突破。大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推动体育项目进校园,力争每名青少年掌握1—2项运动技能。积极构建青少年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开展中小学生体质检测;着力提高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教学质量,合作共建运动队,探索多元化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青少年竞赛体系,扩大青少年赛事范围,不断创新赛制形式、扩大竞赛规模、提高办赛水平。体育产业融合取得新发展。加快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体育制造业和服务业同步发展,增强体育本体产业竞争力,实现产品和服务供给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打造“泰山”系列品牌赛事经济,推动“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探索“体育+康养、医养”模式,形成消费引领、创新驱动、主体活跃、结构更优的体育产业新格局。体育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7%以上。培育2—3家有较强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引进1—2家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创建一批国家级与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和体育服务综合体。四、主要任务(一)健全“体泰心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1.强化体育基础建设。以争创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契机,夯实全民健身设施服务基础。加强体育场馆建设,重点建设或改造4处符合省运会举办标准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一批群众基础好、具有市场开发潜力的赛事场馆、训练馆、体育综合体等专业场馆设施。对现有场馆进行智能化、重大疫情防控、避险避灾等功能改造升级,推进全民健身设施智慧化、无障碍化发展,实现“一馆多用”。加大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力度,持续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着力打造“15分钟健身圈”,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全民健身设施提档升级,率先构建“10分钟健身圈”。继续推动县级“三个一”(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体育公园或健身广场)和乡镇“两个一”(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或灯光篮球场、一个多功能运动场)工程建设及提档升级,到2022年年底实现全覆盖。“十五五”期间,各县(市、区)要分别新建或改扩建100处健身步道、城乡社区健身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健身场地、足球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公共体育设施,至少新建或改扩建1处体育公园、1处智能化室外健身路径;各功能区可结合实际和当地规划自行建设相关设施。规范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和安全监管,对老旧体育场地设施进行维护、维修、更换等,确保各类健身设施安全使用。探索创新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及运营主体选择方式,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加强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监管,落实公共体育设施全面向公众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政策,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严格执行国家新建居住区和社区配套群众健身设施标准,落实社区健身设施配套要求,体育部门参与新建住宅小区体育设施验收。(责任部门: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政府、各功能区管委;以下均需各县市区政府、功能区管委落实,不再一一列出)2.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围绕提升“体泰心安”全民健身品牌影响力、打响“登山圣地”城市名片这一中心,积极组织全民健身运动会和各类人群综合性赛事。遵循“大型示范、小型多样、点面结合、全面覆盖”的思路,利用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泰山国际登山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搭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策划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创建“一县一特色”全民健身品牌项目。深入挖掘大运河体育旅游资源,举办“走大运”全民健身健步走系列活动。发挥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作用,有计划地组织各类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有组织体育锻炼人口比例;策划一批适合夜间举办的赛事活动,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依托体育赛事活动繁荣夜经济。办好涵盖青少年、残疾人、老人及妇女等各类人群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开展健身培训班。举办市冬季全民健身运动会、市老年人运动会,不断扩大乡镇全民健身运动会覆盖面,探索举办“社区运动会”“农民运动会”“企业家运动会”和“残疾人运动会”,逐步实现全社会参与、多层次联动;积极参与都市圈健身联赛、沿黄健身邀请赛等区域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为群众提供更加广阔的交流展示平台。丰富全民健身项目种类,大力推广登山、徒步、健身跑、骑行、越野、游泳、球类、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支持发展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信鸽等民族传统特色项目。依托泰山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汽摩运动、山地自行车、山地露营、冰雪运动、低空运动、极限运动等休闲时尚运动项目,激发大众户外运动热情。(责任部门:市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残联)3.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作用。完善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改革机制,大力推进临时党支部和基层党支部建设,健全党建体系,鼓励社会力量、民营企业家参与体育社会组织建设管理。持续开展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星级评定工作,引导各协会(俱乐部)承办体育赛事、活动和培训,不断提高活力。加强对体育社会组织的监督指导,完善考核管理办法,推动规范化建设,增强社会服务水平。指导体育社会组织做好“专业人员聘用”“创办服务实体”“推动政府购买服务”等工作,提升市场适应和存续能力。进一步健全以体育部门、体育总会为龙头,以各级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为主体,以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服务志愿者为骨干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加强市、县级体育总会建设,探索在城镇(街道)建立体育协会和俱乐部,扩大体育社会组织覆盖面。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以基层健身站点为依托,着力完善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网络。积极开展“最美全民健身社区”“最美社会体育指导员”“最美体育志愿者”推选等活动,打造“泰山三美”体育服务品牌。(责任部门:市体育局、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团市委、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4.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健全完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网络,组织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技能入户工程”,推广“体育生活化”理念,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书籍、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方式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引导群众将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内容。开展科学健身大讲堂活动和健身服务“五进”(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活动,大力推介健身项目,提升群众健康意识和科学健身水平。推动太极拳、柔力球、健身球操、健身秧歌、广播体操等健身项目培训工作深入乡(镇、街道)和村(社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平台建设,推动健身俱乐部提升智慧化服务水平。实施长周期、累积性健身行为与健身消费券挂钩的激励政策,建立市民运动健身积分制度,支持开展智能健身、云赛事、虚拟运动、居家健身等新兴运动,通过线上打卡和线下健身指导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闭环服务。(责任部门:市体育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科协、市财政局)5.探索体卫融合发展。推行城市社区医疗机构试点,开展体育健康服务,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医疗部门与体育机构协同发展机制,提升体育运动指导和医疗康复水平。加强医疗健康从业者运动知识培训,在医疗卫生服务中提供运动处方。鼓励发展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慢病管理、运动康复等体卫融合服务新业态,将全民健身指导纳入健康管理和慢性病防治工作。完善国民体质检测中心、社会体育组织和社区医疗机构公共服务功能,提供运动处方和膳食建议,开展健康运动指导活动,实现体育健身与健康指导有机结合。(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二)建立现代化竞技体育发展体系6.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实施“以全运带省运”战略,优化项目设置布局,实现与奥运、全运项目的精准衔接,进一步提高我市对全国、全省竞技体育的贡献率。大力发展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加强教练员培养引进和运动员科学选材,提高训练水平和成材率。优先发展橄榄球、柔道、赛艇、皮划艇等全运夺金项目、精准衔接项目的优势组别、优势小项,并给予重点支持。全力开发体操、蹦床、跳水、拳击、举重、跆拳道、网球、手球、射箭等潜在优势项目。全面推进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球类项目发展,提升训练水平和整体实力。利用现有资源,紧密对接全运、省运设项,加强与冰雪项目先进地区交流合作,推动冰雪项目竞技水平快速提高。(责任部门: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7.实施竞技体育人才倍增工程。健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选拔、激励、保障机制和国家队管理体制。加大市县体校建设力度,建立科学选材体系,提升科学训练水平,持续提高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单项体育后
本文标题:“十五五”现代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925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