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十五五”水利建设专项规划
“十五五”水利建设专项规划前言“十四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推动治水方式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水利行业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水利改革创新工作持续探索深化,圆满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市地处省北部、闽江之源,是的生态屏障,水资源丰富、水环境优良、生态本底好,素有“粮仓、南方林海、中国竹乡”的美誉,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等。闽北特定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加之历史欠账较多等原因,水利发展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对水安全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新时代富美新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方位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时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科学编制并实施《市“十五五”水利建设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新时代富美新建设和全方位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省水利改革发展“十五五”规划》的总体部署与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高质量建成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目标,统筹谋划今后五年水利改革发展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健全水利行业治理体系,提升水治理能力与现代化管理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需求。《规划》是指导我市今后五年开展水利改革发展工作的重要依据。规划基准年为2025年,规划期为2026—2030年。目录第一章“十四五”主要成就“十四五”期间,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不断推动治水方式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防洪保安水平显著提升,供水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生态环境稳步向好,行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开拓出“水美经济”发展模式。“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184亿元,是“十二五”完成投资105亿元的1.8倍,圆满完成了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五年水利改革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防洪保安水平显著提升闽江骨干江河防洪治理持续推进。境内闽江上游骨干江河防洪治理建成堤防长度67.4公里。闽江上游富屯溪邵武段、闽江防洪工程光泽段等防洪工程已建设完成,闽江防洪工程武夷新区段、建瓯段、松溪段、邵武段、浦城段、顺昌段等动工建设,闽江干流防洪提升工程、闽江防洪工程邵武段等前期工作有序开展。延平主城区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武夷新区防洪标准基本达到30年一遇,其他县主城区防洪标准基本达到20年一遇以上,重点河段、乡镇防洪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小河流治理成果显著。完成中小河流治理项目23个,综合治理河长约109公里,治理河段防洪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城区内涝防治积极推进。浦城县城区防洪排涝(高水高排)工程动工建设;政和县城区高水高排工程前期工作积极推进。病险水库隐患及时消除。完成86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大坝安全性得到提升,管理设施与条件进一步改善。防汛防台减灾效果明显。全市预警预报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共有1146个村12375户42964人列入危险区域转移对象建档立卡人员,并实现在线动态管理;10个县(市、区)、121个乡镇防汛挂图指挥全覆盖,县、乡两级的防汛挂图指挥体系基本建立;“十四五”期间成功抵御65场灾害性暴雨、11个影响台风,据不完全统计,紧急转移危险区域群众25.25万人(次),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安全。二、供水保障能力持续增强重大供水工程建设步伐加快。闽北苏区建阳水资源配置(麻阳溪引水)工程建成通水,全面改善武夷新区和建阳城区的饮用水质量,新增日供水能力27万吨;武夷山黄柏溪引水工程(武夷创业园引水工程),以及松溪茶洲水库至文秀湖、花岩溪水系连通工程基本建成,为武夷山市、松溪县增加供水保障。浦城王家洲水库大坝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延平龙江寺、邵武大乾、光泽肖家坑、光泽视坑、松溪虎洋等5座小型水库相继建成,新增库容3662万立方米。顺昌张源水库中型水库,邵武厂山、政和杨梅林、武夷新区云谷等3座小型水库动工建设。政和范屯洋水库前期工作顺利开展,已具备“十五五”优先实施条件。农村饮水保障水平得到提升。全市三批229处贫困村饮水安全工程巩固提升项目共新建、改扩建供水工程722处,其中规模化(千吨级以上)供水工程40处、小型供水工程676处、管网更新改造267处。提前2年解决1404人国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完成全市23743户6015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用水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等4项指标入户排查复核和整改落实,确保饮水安全不漏一村、不落一户。建阳区列入全省第一批城乡供水一体化试点县并全面实施建设,其他9个县(市、区)县已陆续跟进。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完成南浦灌区以及建阳龙吉灌区等12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9.34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63。三、生态修复保护稳步推进完成了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2025年省级以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比省里下达目标值88%高出12%。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持续开展。完成安全生态水系项目43处,综合治理河长约408公里,“河畅、水清、岸绿、景美、魂足”的河流生态走廊遍布全市城乡。水生态系统修复有序实施。建阳区崇阳溪与麻阳溪汇合段河库连通工程、顺昌县富屯溪与北门水库水系连通及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建设,武夷山黄柏溪引水工程(武夷创业园引水工程)、松溪茶洲水库至文秀湖、花岩溪水系连通工程即将建成;农村水系治理项目治理河长30公里;水系生态系统得到恢复,水量更充足、水流更自然、水质更良好。水土流失治理不断强化。按照“低成本、大面积、可持续”的原则,通过以小流域为单元、水土流失斑为对象,山水林田湖草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采取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治理与保护、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结合水美、美丽乡村、茶山整治、宜居环境建设、乡村旅游和农业产业发展布设水土保持措施,山上山下一起治理,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综合防治格局。“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0万亩,完成投资13.3亿元,“十四五”末全市水土流失率降至6.74%。在武夷学院开展茶园水土流失防治试验示范项目,初步推出了“茶+麦冬梯壁套种保持水土”治理模式,为茶园水土流失防控提供了新路径。农村水电绿色转型升级。小水电绿色发展稳步推进,全市累计退出电站78座,确认休眠电站51座,无拦河设施(或与其他电站共用拦河设施)水电站45座,其余766座电站全部完成生态下泄流量设施改造和在线监控装置安装,完成率100%。因地理位置偏僻无信号,经市政府批准暂免接入环保监控平台水电站22座,剩余744座已全部接入环保监控平台,完成率100%。纳入“十四五”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和河流生态改造的55个项目全部完成改造,并通过验收。美丽移民乡村建设卓有成效。按照“一清、二梳、三修、四配、五绿、六管”的步骤,有序推进库区移民村环境综合整治,共实施环境综合整治项目215个,42个移民村取得了环境洁化、村庄美化、配套完善、生态改善、生产发展的明显成效。依托库区生态和资金扶持优势,将具有自然景观美、文化底蕴深、乡村民俗特的移民村打造成休闲度假旅游乡村。实施险情治理、硬化、亮化等项目,进一步完善移民乡村基础设施。四、行业管理能力不断提升行业监管能力不断进步。组织开展水利“强监管”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开展业务培训,对我市水利系统干部职工开展“强监管”业务培训,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市县乡三级水利系统干部职工约500多人参加培训,努力提升我市水利监管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强化监督检查,落实整改反馈,配合太湖局、省水利厅开展水库安全运行、在建水利项目稽察、水利水毁工程修复等监督检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相关科室和相关县(市、区)水利部门、责任单位抓好整改和反馈工作,做到闭环管理。水库安全运行管理监督检查明显加强。重视水库专项督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工作,下发《关于要求全面完成水库安全运行专项督查问题整改的通知》(南水运管〔2025〕36号)。督促各地务必抓紧落实整改反馈工作,能当场整改的均当场完成整改,一时无法当场整改的,及时研究商讨整改方案,迅速落实整改。水资源管理不断强化。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完成省对我市各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的现场抽查和复核工作,并对县(市、区)进行考核。加强取用水户日常监督管理。配合水利部太湖局和省水利厅完成跨省建溪流域和交溪流域、闽江流域的水量分配工作。出台《市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工作方案》(南水资源〔2025〕1号);松溪县、浦城县、建阳区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相继完成;积极开展水利行业节水机关建设,延平区、建阳区、光泽县、浦城县、松溪县、政和县等6家水利节水型机关建设顺利通过验收。全市2025年度用水总量24.5亿立方米,小于省里下达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28.7亿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110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超过46.8%,比省里下达目标40%多降6.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92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52.8%,比省里下达目标42%多降10.8%;农田灌溉利用系数为0.563,比省里下达目标值0.562高0.001,水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水生态管控不断升级。全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防洪岸线及河岸生态保护蓝线划定工作基本完成。河长制工作全面推进,2017年完成了市、县“河长制”办公室组建;2018年完善组织体系,市、县、乡三级全面实现党政“双河(湖)长”制。建立“河长抓、抓河长”的河长制工作组织保障机制,将河长制工作列为年终绩效考评、“四比六促”考评和市委“大督查”序列,把问题落实和整改情况列入“全市重点工作责任与问题清单督查平台”。创建村级河道专管员工作站。在光泽县试点推行河道专管员工作站,按“点、线、面”工作原则,在中心村成立河道专管员工作站,由相邻几个行政村河道专管员组成,打破以往村级河道专管员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团队合力,强化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河长制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顺昌县在全省率先推行的生态巡查监管机制,将河道专管员、护林员、城管执法员、公路巡查员、环保网格员等“六员”职责整合叠加,重新组建一支巡查队伍,资金集约使用,队伍精简高效,统一劳务聘用,提高工资标准,办理各类保险;统一培训上岗,熟悉巡查业务和智慧软件使用,统一工作流程,实施标准化巡查、记录、反馈,实现队伍职业化、巡查专业化。2018年成立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门力量,出台《市水利系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实施方案》,确定乱采、乱建、乱侵、乱占、乱排五个方面工作重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全市摸排上报线索47条,出动人员7772人次,累计取缔非法采砂点254处,切割采砂船及采砂设备130件,行政处罚204件,罚没款601.27万元,移送涉刑案件5起,在全市水利系统形成对黑恶势力人人喊打的氛围。继续巩固河道采砂监管,与市公安局、交通运输局、自然资源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河道采砂监管联动协作的通知》(南水〔2019〕33号),建立定期会商、信息共享、案件移交、联合执法等机制,运用无人机巡查暗访,强化采砂的联合整
本文标题:“十五五”水利建设专项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925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