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十五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
“十五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应急管理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县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保障我县经济社会安全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关于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十五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省“十五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市“十五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编制本规划。一、现状及形势分析(一)“十四五”期间主要工作成效1.基本县情县位于省东北部,是革命老区的东大门,东邻德江县、思南县,南抵石阡县、余庆县,西接湄潭县,北连务川县、正安县,距省会贵阳220公里,距名城96公里,距新舟机场70公里,326国道和杭瑞高速横贯县境。县域面积1885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县森林覆盖率达60.58%,生态文明成果显著,先后获得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等20余块国家级金字招牌,绿色农业发展指数位列全国县域第一,“模式”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十大典型案例,创造了多个唯一或第一。2025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5.06亿元,增长5.3%,增速分别高于省市0.8个百分点、0.7个百分点,全市排名第5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3575元,增长5.4%;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87元,增长8.8%。“十五五”期间,县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康养天堂·锌硒”发展定位,按照“做强产业、做大县城、做靓乡村”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守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实施“双有机”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旅游产业化、新型城镇化,全力推进茶叶、肉牛、蚕桑、水暖卫浴、康旅五大主导产业链条化发展,努力实现“八个走前列”“两个上台阶”,奋力打造“一城五基地”,争做全国绿色发展典范、全省践行新发展理念标杆、全市乡村振兴样板,为加快建成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美好新未来而努力奋斗。2.主要工作成效“十四五”期间,县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坚持“生命至上、安全发展”和“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原则,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稳步推进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改革、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等重要工作,构建了“事前严防、事中严管、事后严处”的全过程应急管理体系,有效遏制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应急准备、综合防范、快速反应、协调联动、基层应急、恢复重建等应急能力不断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取得了新的突破,公共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1)安全生产①强化责任落实。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谁主管、谁负责”,以及“三管三必须”要求,设立以县长为主任、常务副县长为常务副主任、各分管副县长为副主任的安委会组成机构,安委会下设以分管副县长为主任、相关科局主要负责人为副主任的21个专委会。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工作领导负责制,明确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监管、安全监管部门综合监管、地方政府属地监管的责任,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逐级下达安全目标管理任务,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强化安全目标责任制考核,不断调整、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细化各部门工作考核标准,优化安全生产事故考核指标,强化责任制落实情况过程管理,并逐级落实、完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加大督查、检查、考核、奖惩等各项措施的力度,严格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②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先后印发了《全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县2026年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集中攻坚工作方案》,建立并动态更新企业台账、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三个清单”,及时调度本辖区和行业领域突出问题,攻坚重难点问题隐患,整改销号,确保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③强化行业领域监管。督促各镇(街道)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的部门,突出危化烟花、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地质灾害等重点行业领域整治。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日常监管和隐患排查治理,强化监管执法和跟踪问效。进一步完善“双控”系统,将非煤矿山、危化烟花爆竹、工贸等行业企业和学校、养老院、医院等社会单位共93家纳入双控系统管理。紧盯事故易发多发、高风险行业领域和薄弱环节,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安全警示教育、企业复产复工验收、督查检查等防范措施,防范遏制事故发生。推进“互联网+执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效率。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联合执法机制,强化联合执法,有效改善了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状况,坚决遏制了重特大、较大事故的发生,有效防范一般事故。④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完善安全宣教培训体系建设,建立党政领导干部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常态化机制。强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及国家、省、市领导关于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的指示批示精神学习,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深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安全培训,聚焦重点内容、重点领域、重点群体,弘扬安全发展理念、普及安全知识、强化应急能力、培育安全文化、营造人人“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有力形成了全民参与应急和安全生产宣传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了全民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应急管理①积极高效推进应急管理机构改革。根据机构改革职责职能调整,完善县级安委会、减灾委、防汛抗旱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森林防火指挥部等议事协调机构。建立了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和23个专项指挥部,形成了“1+23”应急指挥机制。建立“1+5”应急救援联席会议制度,搭建集“指挥、防灾、减灾、救灾、监管”于一体的工作体系,做到“统”得到位、“防”得有力、“救”得及时。同时结合职责,重新梳理权力清单和职责清单,完善各类执法事项,持续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工作。②深入开展应急科技信息化。推进大数据与应急管理融合,建成了华为应急指挥视频系统、政务外网会议视频系统和小鱼视频系统,接入气象等部门的监管系统平台,强化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建设横向协同、纵向联动、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应急管理平台。③积极推进应急能力建设。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充分整合利用驻凤武警部队、消防救援大队、民兵应急连等现有应急力量,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专(兼)职救援队伍的建设。组建了县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镇(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建立健全应急物资、装备、设备集中统一管理制度,建成县综合应急物资仓库1个,整合辖区应急物资,统筹入库管理,落实全县大型应急装备储备调度有偿使用合同协议。强化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完成镇(街道)级“一办一队一库”、村(社区)级“一站一队一室一员”建设,夯实基层基础。(3)综合防灾减灾救灾①推动“防减救”一体化建设。发挥减灾委统筹牵头作用,落实应急响应联动机制,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建立风险研判预警发布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减少伤害和损失。统筹开展巨灾保险、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冬春救助、自然灾害救助、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工作,建立全县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为综合防灾治理打下基础。组织编制并实施防震减灾规划和相关标准,做好地震监测预报预警、震害防御相关工作。开展重点时段“前、中、后”指导督导,重点区域督查,重大隐患督办,督促灾害预防责任和措施落实。②推进基层安全责任体系“六级六覆盖”网格化建设。健全辖区网格单元,实现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通过业务培训着力提升网格员熟悉操作应急管理网格化系统、发现问题隐患的能力。全面完成“省应急管理云应急网格化系统”资源录入。(二)面临的形势1.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尚待进一步优化全方面、全覆盖的应急管理体系尚不健全,镇(街道)政府、办事处等基层应急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需完善,基层应急能力有待提升。应急部门的综合协调能力还不足,应急指挥系统功能尚不健全,各级各部门之间、条块之间、军地之间、各区域间协作的机制运转不畅,各类应急队伍协同作战联合训练演练不够。2.重大风险防控体系尚未形成重大风险研判工作存在专业技术力量不足,风险基础资料掌握不全,分析研判成果的系统性、专业性、科学性、指导性还不强,风险预警研判、决策评估、源头化解和防控机制尚未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不完善,镇(街道)村(社区)、医院、学校等基层、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建设能力不足。3.应急救援能力尚需加强应急救援决策指挥的科学性、高效性还缺少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区域联动、快速反应的应急救援机制还未完全实现。应急队伍数量少,分布不均衡,中小企业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滞后。应急装备整体水平较低,缺乏专业性应急装备、特殊救援装备。应急救援专家队伍不足,缺乏经费保障。4.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尚未完善受财力影响,储备库建设、应急物资装备能力不足,存在应急装备和器材数量有限,县级大部分镇(街道)应急物资储备数量和种类不足,特别是大型设备装备不能满足应急抢险救援需求,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化程度不高,救援物资信息系统数据库不完善,储备、管理、调拨等机制均需进一步完善。5.传统风险和新兴风险交织并存我县处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传统风险和新兴风险交织并存。建筑施工、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事故仍有发生,高危行业产能扩大但工艺、技术、装备较落后,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旅游业高速发展带来的消防、交通、拥挤踩踏等风险增加,事故风险由传统高危行业领域向其他行业领域蔓延。6.城乡安全面临新压力随着城市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快速推进,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点多面广且具有隐蔽性,应急管理工作面临一系列新情况和新挑战。老城区人口密度大,用地紧张,应急避难场所少。新城区高层建筑数量增长快,但高层建筑火灾风险高,救援难度大。农村村寨和九小场所消防基础设施不足。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人口和资源日益向城镇集中,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现象日益突出,乡村应急新基建、新技术推广应用缓慢,乡村应急基础建设差距不断拉大。7.自然灾害防控形势严峻灾种多,覆盖面广,危害性大。洪涝、风雹、内涝、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多,突发性强,点多面广,农村房屋建筑抗震设防等级低。受技术条件、基础设施、地形条件复杂的共同影响,气象预测很难精准预测。自然灾害的防、抗、救工作虽已开展到镇(街道)、村组层面,但基层人员的相关知识严重缺乏,专业技能水平低下,设备设施严重缺乏和落后,缺乏经费及物资保障等问题仍是困扰基层自然灾害预防救援的关键问题。(三)发展机遇1.十九届五中全会决议提出安全发展新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求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2.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应急管理高质量发展的难得机遇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
本文标题:“十五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925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