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规划
“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规划目录引言“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的第二个五年,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篇章的关键五年,是市经济发展加快实现跃升,实施省会副中心城市能级提升战略,打造现代化国际化港湾城市的关键时期。市拥有“多区叠加、一区毗邻”等政策优势,拥有港口、园区、侨台等独特资源,拥有坚实的经济支撑、较高的治理效能、强劲的发展韧性、稳定的社会环境等,为“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也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科学编制市“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绘制今后五年市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蓝图,对于“十五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对台合作与先进产业承接,完善园区载体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工业强市建设,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工业和信息化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本规划编制主要依据《“十五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十五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省“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市“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推进新一轮“海上”建设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6—2023年)》《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有关文件,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6年—2030年。一、发展基础“十四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抢抓“五区叠加、一区毗邻”的战略机遇,制定并加快实施“大”发展战略,产业结构日趋完善,创新创造再创佳绩,绿色节能能力提升,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建设成效1.工业经济量质齐升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产值迈上新台阶,规上工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1486.9亿元跃升至2025年的2112.1亿元,年均增长7.3%。2025年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450家,其中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257家,10亿元以上46家,百亿元以上企业3家。福耀、冠捷、京东方等全球行业龙头持续壮大,福耀获评中国质量奖,3家企业获得省政府质量奖或提名奖,5家企业获得市政府质量奖。此外,还涌现了坤彩、友谊、光阳等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单位:亿元图12015—2025年规上工业产值2.产业结构日趋完善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集群日益壮大,玻璃、塑胶、纺织等传统产业稳步转型,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25年,八大行业实现产值1564.2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比重74.1%,2500211211951.91B62.451603.214869150010005001918.82000规上工业企业259家,占全市规上企业比重57.6%。京东方8.5代液晶面板项目正式投产,填补了全省高世代液晶面板的空白;三峡集团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动建,部分项目已实现建成投产。3.园区规模持续壮大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江阴港城经济区、新区功能区、蓝色经济产业园四大园区综合承载能力日益提升,各项经济指标取得实质性进展。四大园区共集聚规上企业310家,占全市规上企业总数(450家)的68.9%,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703.3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80.6%。其中,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规上企业数量达186家,规上工业产值首破千亿大关,占规上产值总量的50%。4.创新发展初见成效市着力构建县域创新发展体系,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用对接合作,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市建有院士工作站8个、博士后工作站4个;拥有10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市总量的26.9%;拥有3个国家级和2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获评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0家入选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92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认证。5.绿色节能成绩斐然重点领域节能管理加强,推动全市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能源供给结构持续优化。福耀等12家企业列入国家级绿色工厂,其中,福耀、冠捷电子、中景石化3家企业列入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经纬新纤、宏港纺织2家企业21款产品列入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8家企业列入省级绿色工厂,福耀、经纬新纤、中能电气3家企业列入省级绿色供应链,2家企业11款产品列入省级绿色设计产品名单。核电3、4、5号机组在“十四五”期间接连投入运营,极大优化了能源供给结构,为绿色环保贡献了重要力量。(二)存在问题1.要素保障日益趋紧市只有蓝色经济产业园具备较多的成片土地,工业园区企业分布较为零散,部分企业占地面积大,出现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等覆盖面不足等情况,填海造地审批暂停,面临“无地可用”的困境。城市对人才吸引力不足,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日益严重。政府治理能力亟待加强,招商思维、模式依然传统,机制体制亟待完善。2.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科技创新动能不足,从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任重道远。研发投入和创新平台仍然偏少。复合型、领军型的高端人才不足,成为桎梏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一大关键,许多产业关键技术难以取得突破。3.产业链水平有待提升产业链条仍不清晰,基础零部件、材料和工艺配套能力薄弱,电子信息行业存在“缺芯”问题,化工新材料产业链配套不完善,塑胶、食品加工等产业产品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在用工荒、降本增效等因素的作用下,福耀、京东方等龙头企业积极进行了数字化转型,但广大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性理解还不够透彻。(三)发展形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十五五”期间,市应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开创新发展新局面。1.政策优势更加凸显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将极大地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释放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潜力。“十五五”期间,市“多区叠加、一区毗邻”优势将更加凸显,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多政策叠加红利;港口、近台以及侨胞众多等独特的资源,将吸引国内外创新要素汇聚,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2.发展基础再上台阶2025年市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年度财政总收入超150亿元,稳居市县(市)区第一。县域经济、县域综合实力在全国百强县市中,从2016年的第42位、第26位,跃升到2025年的第15位、第18位。江阴国际深水大港、自贸区区块、中印尼“两国双园”等开放平台日益坚实,融台交流合作走向深度融合。3.数字经济助推转型当前,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融合技术正在演变成为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原动力。随着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产业数字化的渗透能力和渗透速度将大幅提升,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产业链协同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将加速成熟,数字技术也将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二、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住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补短板和锻长板相结合,推进自主可控和开放合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一)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总结“十四五”发展基础上,准确把握国内外环境带来的新变化新特点,坚定不移贯彻落实“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积极融入“海上”建设,积极探索融台融合发展新路,全面融入新时代新和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大局,对接推进“六个城、五品牌、九行动”等重点工作,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市、质量强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港湾城市,开创新时代新发展新局面,奋力谱写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篇章。(二)基本原则1.统筹布局,协调发展加强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落实产业链“链长制”,综合协调各部门、各区域、各行业间的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强化“全市一盘棋”的发展理念,树立发展新的里程碑,当好省会发展的排头兵。2.龙头带动,集聚发展聚焦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塑胶、食品加工、能源、玻璃、纺织等主导行业,大力引进和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着力打造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3个千亿产业集群和一批百亿产业集群,推动全市产业发展上新台阶。3.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集聚创新资源,推动实现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加快推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全面提升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水平。4.开放合作,循环发展“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七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形成县域集成改革示范区。紧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交流与合作的领域。推动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通道和枢纽,致力于成为带动中国东南沿海区域和以印尼为主的东盟国家合作发展的新引擎。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开展全球布局,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工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工业总量稳步提升,工业结构继续优化,科技创新显著增强,数智融合应用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各领域加速渗透,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明显加快,“产业强链”培育机制优化完善、创新引领显著增强、发展质态全面提升,工业总产值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价值链迈上中高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千亿级支柱产业、百亿级主导产业数量提升,打造凸显特色的临海制造产业基地,形成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市前列。1.工业总量稳步提升持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提档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前沿新兴产业,产业规模稳步上升,工业总量再上新台阶。到2030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5000亿元,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750家以上,产值超100亿元企业达到10家,建成产值超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3个,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产品)达到25个。2.工业结构继续优化工业集群化、规模化日益凸显,“3+N”产业体系全面构建。争创一批具有标杆示范意义的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一批卓越产业链竞争实力和创新能力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到2030年,力争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三大产业产值分别突破千亿元,江阴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600万标准箱,同步打造装备制造、新能源等若干数百亿级主导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动制造强市建设。单位GDP能耗降幅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十五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3.科技创新显著增强融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片区建设,提升产业链与创新链联动效能,加大基础研究前端布局和支持力度,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攻克一批制约产业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战略深入实施,创新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创新平台更加坚实,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明显高于市平均水平,成为全国创新型示范县市、都市圈重要创新中心。到2030年,力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家,省级“专精
本文标题:“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925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