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市区“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为进一步优化全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快建设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依据《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省“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市“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市“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发展现状“十四五”期间,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推进健康行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不断加强。一、医疗资源供给总量持续提升截至2025年底,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46个,其中医院25个(综合医院5个、中医医院5个、妇幼保健院2个、专科医院1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14个(镇卫生院7个、社区卫生中心(站)10个、村卫生室197个、门诊部、诊所或医务室等20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7个。二、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更加健全2015年至2025年,每千人口(指常住人口,下同)床位从9.34张增长至13.9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从5.49人增长至6.63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从6.85人增长至7.45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从0.91人增长至1.54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人员数从2.8人增长至4.1人。三、卫生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全面优化医疗服务供给,助力区域医药健康中心建设,新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3个(综合性)、市级临床重点专科25个。持续改进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实现达标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质服务基层行”达到基本标准2家、推荐标准1家,医疗分级管理进一步推进,区域内就诊率稳步提升。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实现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全覆盖。以疾控机构等级创建为抓手,强化疾控体系建设,区疾控中心建成二级乙等疾控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逐步完善,卫生应急队伍不断壮大,基本建成架构完整、功能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五、区域一体化工作取得新成效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主动加强毗邻地区联系,签署区域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围绕“4+4”合作框架模式,推进跨区域医疗体系建设,在公共卫生、医疗卫生、智慧医疗和医教研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六、中医药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区是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区。“十四五”期间,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全区中医医疗机构101家,其中中医医院6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1家,中医民营医疗机构4家),中医诊所95家。全区中医医院卫生技术人员2770人,床位3510张,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达2.87人。全区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中医馆全覆盖,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0%的公立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设有中医科和中药房。七、卫生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十四五”以来,我区坚持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为主线,以加强区域、医院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有序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参与以智慧医疗大数据平台为核心的“一网、一云、一平台、多应用”智慧医疗框架体系建设,推进建成智慧医疗大数据平台、卫生健康专网、卫生健康专属云、远程医疗平台、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平台等一系列区域性基础设施及服务在全区应用。医院信息化方面,大力开展互联网医院和智慧医院建设,建成互联网医院1家、智慧医院一星医院2家。八、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十四五”期间,健康建设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加速振兴发展,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全区人均预期寿命提升0.78岁,婴儿死亡率由2015年的4.01‰下降到2025年的0.8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15年的6.92%下降到2025年的2.13‰;2025年孕产妇死亡率保持为0。第二节问题和挑战目前我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也面临新的挑战。新发传染病与传统传染病交织存在,艾滋病、登革热、手足口病等防控工作仍需强化,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患病率持续上升,精神卫生问题突出,在建强公共卫生体系,提高防范能力的同时,更需注重疾病预防和健康综合管理,加快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提高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和服务能力。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群众多层次、多方位健康需求持续提升,人口老龄化和生育政策优化调整,需加快补齐“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服务短板,康复护理需求出现增长,母婴服务、托育服务保障压力增大,多元化健康需求对卫生健康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医疗服务供给方面,卫生资源配置尚不均衡、公共卫生服务和基层医疗服务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医疗卫生相关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有待健全;人才引进难和留住人才难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卫生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依然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高要求。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坚持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紧扣市委市政府“一体两翼”和区委区政府“四化同步推进、全域城乡融合、产城园港共兴”等重大决策战略部署,以川渝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为契机,以全面推进健康建设为引领,以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为目标,以提升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注重统筹安全和发展,加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协调,坚持预防为主和医防融合,强化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健康构筑坚实健康基础。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统筹资源,优化配置。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统筹预防、治疗、康复与健康促进,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整体规划。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扩容和均衡布局,根据人口分布、地理条件、疾病谱等因素,制订不同区域、类型、层级医疗资源配置标准。坚持关口前移,医防协同。强化预防为主,加大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和投入力度,建立医防协同机制,把重大疾病防控在早期阶段。以基层为重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密切上下联动,着力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坚持提质扩能,优质均衡。以提高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核心,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大对特殊类型地区、重点人群保障力度,缩小城乡、区域、人群间资源配置、服务水平差距,促进健康公平。坚持区域协同,共建共享。以卫生健康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川渝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增强川渝医疗管理协同性、联动性,共同提升川渝医疗管理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两地卫生健康领域深度合作和区域卫生一体化协同发展,担当新时期卫生使命,为川渝两地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坚持改革创新,强化支撑。坚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三联医改”和系统创新,推进区域专科联盟、医联体建设,构建分级诊疗新秩序,提升就诊满意度,完善医疗服务价格、支付、人事薪酬等配套政策,发挥人才、科技和信息化引领支撑作用,建设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牢牢把握公立医疗机构的主体主导地位,强化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需求。第三节发展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有效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公共卫生救治保障能力,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得到整体提升,进一步强化和发挥好中医药特色优势,医教科研创新成果取得新突破,全民预防保健意识大幅提升,区域卫生一体化协作迈上新征程,全民身心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助力创建高水平区域医药健康中心建设。实现我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资源配置和服务均衡性逐步提高,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中西医发展更加协调,有序就医和诊疗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区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区域卫生健康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群众就医满意度持续提升。表1主要发展指标类别序号主要指标2025年实际值2030年目标值指标性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1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万人)0.098≥0.077预期性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基础设施——全覆盖预期性应急医疗救治体系3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100约束性4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门诊(诊室、哨点)的比例(%)——100约束性床位和人力配置5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张)13.9≥8.5预期性其中:市办及以上公立医院1.92.8预期性县办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3≥4.0预期性6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张)0.651预期性7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6.63≥3.2预期性8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7.45≥3.85预期性9每千人口药师(士)数(人)0.150.54预期性10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1.543.93预期性11医护比1:1.121:1.33预期性12床人(卫生人员)比1:1.011:1.30预期性中医药服务体系13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873预期性14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比例(%)100100约束性15设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比例(%)100100约束性重点人群服务补短板16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1.124.5预期性17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33.360预期性类别序号主要指标2025年实际值2030年目标值指标性质健康水平18人均预期寿命(岁)78.6779.91预期性19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提高预期性注:医院床位含同级妇幼保健院和专科疾病防治院(所)床位。第三章整体布局和资源配置第一节优化布局一、布局要求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分区域统筹规划,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均衡,提高医疗服务和保障能力。区级及以下基本医疗卫生资源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各级各类公立医院的设置根据地域实际,综合考虑城镇化、人口分布、地理交通环境、疾病谱等因素合理布局。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镇(街道)行政区划或一定服务人口进行设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按照辖区常住人口数、服务范围、工作量等因素优化设置。二、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由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医药服务体系、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等五大体系构成,主要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为主体,以老年医养结合、婴幼儿托育等健康照护设施等新型服务机构为补充,按照层级梯度配置,形成覆盖城乡、功能互补、协同有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全面推进健康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物质基础和设施保障。(一)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公立医院分为政府办医院(包括市级、区级政府举办的医院)和其他公立医院(包括部队医院、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的医院)。(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专科疾病防治、健康教育机构、妇幼保健、精神卫生、急救中心(站)、采供血、综合监督等机构,分市级、区级政府举办两类。(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和诊所等,分为公立和社会举办两类。(四)其他医疗机构。包括独立设置机构和接续性服务机构。鼓励发展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接续性服务机构,规范和发展婴幼儿照护等托育服务机构。鼓励设置独立的医学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
本文标题:“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925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