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县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典型材料5篇
县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典型材料5篇县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典型材料(一)“能力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开展以来,县委政法委认真贯彻落实全县总体工作部署,把“能力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作为“三抓三促”行动、主动创稳行动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以强作风、重落实、提效能为导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委关于创新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把县、乡、村三级“三大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矛盾纠纷综合调处服务中心、法律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作为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的主抓手,按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社会风险防控、网格化服务管理的职责定位,建阵地、驻人员、创机制、优服务、育典型,不断强化基层社会治理质效,为维护全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化平安**建设、纵深推进主动创稳行动提供了坚强保障。紧盯主业提效能,夯实平安建设“压舱石”。坚持把综治中心作为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重要平台,以探索创建“枫桥式综治中心”为目标,以“中心吹哨、部门报到”运行机制为核心,持续推动综治中心实体化、实战化运行。认真落实省市相关要求,按照“1室3区6+N窗口”要求,在县综治中心建成了综合办公室、分析研判室、法律服务室、纠纷调解室、心理咨询室5个功能室和群众接待大厅,设立信访局、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司法局、人社局6个常驻窗口和N个随叫随驻窗口,进驻相关单位工作人员9名,对综治维稳、人民调解、法律服务、群众诉求等实行“兜底式受理、一条龙服务”,实现了资源整合、人员统筹、合署办公、一体运行。依托平安甘肃信息平台和“陇情E通”APP等信息化平台,通过网格员排查、窗口接访、来信来电、上级转办交办等渠道及时收集掌握社情民意,统一录入综治信息平台进行分析研判、分流交办,建成了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综治信息共享“数据库”,实现了综治信息互通共享,为矛盾纠纷联调联处提供了依据。重建网格优服务,创新社会治理新格局。以平安**建设为统揽,着力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积极探索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按照省市安排部署,结合县情实际,制定印发了《**县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意见》,整合党建、政法、综治、民政、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应急管理等各类网格的基础上,重新规范划分网格312个,择优配齐了网格员,因地制宜制定了网格员工作职责、工作流程、服务事项清单,充分调动乡、村两级综治中心、网格员等基层力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521起,开展网格员培训45场次,进一步提升了网格员履职能力;严格落实“日报送、周汇总、月分析、年考核”工作制度,通过“以考抓落实,以考促成效”的方式确保了网格化工作抓在经常、干在日常、落实在平常,初步构建起了网格服务全面覆盖、资源力量有效整合、制度机制健全完善、服务管理显著提升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聚焦重点解难题,化解矛盾纠纷求实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把工作切入点、着力点放在化解矛盾纠纷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上,坚持预防为先,注重源头治理。进一步拓宽信息收集渠道,不断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信息采集网络,深入开展婚恋家庭、邻里矛盾、上学就业、劳资债务等矛盾纠纷的摸排,切实加强对特殊群体和敏感时期的信息采集分析研判,围绕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及时发现和研判各类深层次、内幕性和预警性信息。对重点矛盾纠纷,认真分析研判,提前介入,及时妥善化解,严防矛盾纠纷蔓延升级,实现了资源在一线汇集,信息在一线应用、矛盾在一线化解,服务在一线强化,切实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街道)、矛盾不上交”,不断推进被动维稳向主动创稳转变。至目前,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21起,排查化解安全隐患1087处,综治信息平台共采集事件14780件,办结14638件,办结率99.04%,平安**建设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县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典型材料(二)近年来,*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以实体+实战+实效为导向,创新推进县乡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探索形成一站式受理、全链条化解、数字化赋能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平安根基。今年以来,全县两级综治中心累计受理群众诉求*件,成功化解**件,化解率达**%,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位列全市第一方阵。一、系统集成构建立体化治理枢纽。XX县立足县情实际,坚持县委县政府统筹、乡村社区支撑、相关部门落实三级联动,投资**万元建成占地**平方米的县级综治中心,创新1+5+N运行模式(1个中枢指挥平台、5大功能区块、N个服务单元),整合政法、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常驻窗口,设置信访接待、多元调解、诉前服务、心理疏导等功能区,实现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化解所有事。在全县12个乡镇(社区)全覆盖建设标准化综治中心,培育**乡老支书调解室”、**乡安心驿站等特色品牌,形成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协同机制。2024年12月,县综治中心接到**镇村民张某反映的宅基地纠纷后,立即启动吹哨报到机制,组织自然资源局、乡镇千部赶赴现场。通过无人机航拍取证、历史档案比对、现场调解协商,仅用2小时便促成双方达成协议,成为小事当天结的典型案例。二、多元共治打造全周期解纷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预防+调解+服务全链条治理体系。组建由专职调解员、兼职网格员和五老人员构成的调解网络,在全县**个行政村设立议事厅,极大调动了民间调解力量。创新三调联动机制,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无缝衔接,建立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绿色通道,实现多数民事纠纷在诉前化解。*县依托古城文化底蕴,打造古城调解文化驿站,将传统民俗文化融入现代调解实践。组建由非遗传承人、法律专家、乡贤代表组成的调解专家库,运用民间说理喻法等特色方法,成功化解涉文旅纠纷,相关经验被省市媒体专题报道。三、数字赋能开启智慧治理新篇。投资**万元建设智慧综治平台,构建1+3+N数字化体系(1个县级指挥中心、3级管理平台、N个应用场景)。在全县重点区域部署智能监控设备,运用大数据分析研判矛盾纠纷高发领域,开展靶向治理。建立网格通管理系统,专兼职网格员通过移动终端实时采集信息,日均处理事件**件,处置效率得到很大提升。2024年1月,**镇网格员通过移动终端上报某工地欠薪线索。县综治中心立即启动智慧督办程序,劳动监察大队、住建部门同步介入,通过工资专用账户监管系统锁定资金流向,很短时间内促成**名农民工全额领薪,避免群体性事件发生。四、长效常治夯实基层善治根基。建立周调度、月研判、季考评工作机制,将综治中心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压实属地管理责任。推行一案一评制度,通过服务对象扫码评价等方式,动态监测服务质量。今年以来,群众对综治中心服务满意度达**%。加强综治队伍专业化建设,不定时举办专题培训,培育法律明白人,实现每村至少配备1名持证调解员。在古城沿线乡镇推行古城联防机制,组织护边员、治安户长成立义务巡逻队,建立信息传递站,形成村村联防、户户联保的群防群治网络。该机制运行以来,乡村地区矛盾纠纷同比下降**。近年来,XX县综治中心建设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推动资源力量下沉;始终坚持科技赋能,提升精准服务水平;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激发基层自治活力,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下一步,XX县将持续深化最多跑一地改革,着力打造法治平安和美县,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XX方案。县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典型材料(三)在社会治理的宏大棋局中,基层矛盾化解是关乎民生福祉与社会稳定的关键落子。**县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建设,致力于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就能实现“一站式”解忧,确保每一项诉求都能有人办、依法办,为平安**、和谐**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一、整合资源,打造“一站式”解纷平台**县综治中心的建设,以整合各类资源为核心,统筹诉讼服务、检察服务、公共法律服务、信访接待等功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目前,**县综治中心已成为群众寻求帮助、解决问题的主要阵地,真正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高店乡三合村上刘湾组的潘某某和刘某某因土地交换产生的纠纷,就是综治中心高效运作的典型案例。刘某某因父亲去世安葬,用1.03亩田与潘世秀的0.6亩田进行交换。然而,刘某某的田未在潘某某的确权本上,导致潘某某无法领取田地补贴,且对土地使用权心存疑虑,双方沟通中矛盾逐渐激化。综治中心接到反映后,迅速行动,联合农业农村局、司法所等相关部门成立专项调解小组。调解小组深入调查,详细查阅土地确权资料,了解双方需求和争议焦点。从土地政策法规、补贴领取规定等方面入手,为双方耐心讲解,分析利弊。经过多轮艰苦的协商调解,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协议:确认原土地交换事项,签订协议;刘某某配合将粮食补贴转到潘世秀户中;双方共同配合到农业部门更改交换土地的确权信息。这一纠纷的成功化解,不仅保障了群众的合法权益,也体现了综治中心整合资源、协同作战的强大优势。为了更好地发挥“一站式”解纷功能,**县综治中心打造了宽敞明亮的群众接待大厅,设置了综合接待、矛盾纠纷登记、法律服务、信访接待等多个服务窗口。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信访等部门派员常驻,民政、人社、住建等多部门轮驻,形成了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群众来到综治中心,只需在一个地方就能完成诉求登记、咨询、调解等一系列流程,避免了在多个部门之间来回奔波,大大提高了解纷效率。二、多方联动调解,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面对复杂多样的矛盾纠纷,**县综治中心积极引入专业力量,构建多方联动调解机制,为群众提供精准、高效的调解服务。通过整合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组织、律师事务所、行业专家等资源,形成了强大的调解合力。针对专业性、政策性较强的矛盾纠纷,依托乡镇、社区,开展预约调解、下沉调解等特色服务,让调解服务更贴近群众。周党镇雷畈村张甲和张乙的邻里纠纷,因矛盾激化涉及破坏祖坟,处理难度极大。张甲和张乙本是同村邻居且有亲戚关系,但因道路、排水等生活琐事多次发生纠纷。数月前,张乙一气之下破坏了张甲祖父坟墓的水泥圈,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此后,张甲妻子不幸去世,张甲认为是张乙的行为坏了风水,双方矛盾愈发激烈。张甲将张乙诉至**法院,要求赔偿修缮费用、精神损害抚慰金并公开赔礼道歉。综治中心得知后,迅速联合法院、司法所、村委会以及心理咨询师组成调解团队。调解团队首先安抚张甲的情绪,缓解其激动状态。司法所工作人员详细讲解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张乙行为的违法性;心理咨询师则从心理层面帮助张甲疏导情绪,解开其心结;村委会干部从邻里情谊、村规民约的角度进行劝解。经过多轮调解,双方逐渐放下成见,换位思考。最终,张乙向张甲赔偿2000元,并主动联系维修工人修缮坟圈,承担全部费用,这起复杂的邻里纠纷得以圆满解决。朱堂乡在处理采茶女工殷某某与雇主杨某某的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时,综治中心同样发挥了多方联动的优势。殷某某在受杨某某雇佣采茶时被蜱虫咬伤,杨某某未及时送医,导致殷某某延误最佳治疗时间,住院7天且留有后遗症。殷某某要求杨某某赔偿9000余元并进行伤残鉴定。综治中心联合劳动仲裁部门、法律援助律师、医疗专家共同调解。法律援助律师为殷某某提供专业法律支持,分析其应得的赔偿权益;医疗专家对殷某某的伤情进行评估,确定合理的赔偿范围;劳动仲裁部门则从劳动雇佣关系的角度,明确双方责任。经过多轮耐心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杨某某当庭赔付殷某某3500元,殷某某及其家属表示满意,实现了案结事了。三、科技赋能,提升服务便捷性与高效性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县综治中心积极引入科技手段,打造智慧化治理平台,为矛盾纠纷化解和社会治安防控注入新动力。通过建设综治中心大数据平台,构建“党建引领、多网融合、诉源治理、资源整合”为核心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线上闭环模式,实现了矛盾纠纷的全量掌握、闭环流转。运用“上行流程”,办理群众诉求。在乡镇(街道)以下,按照“微事不出格、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原则,运用网格员APP,推动群众诉求在网格、村(社区)、乡镇(街道)三个层面闭环处置,最大限度将矛
本文标题:县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典型材料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762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