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2025年3月调研报告40篇
1/492025年3月调研报告40篇目录1.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中华:双减政策实施的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12.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舒波:一地生五金山村气象新清镇市犀牛村探索乡村振兴新路调查报告之产业篇113.中矿(北京)煤炭产业景气指数研究课题组:20xx-20xx年中国煤炭产业经济形势研究报告164.李慧英、高尚:20xx年春节后四川制造业企业复工返岗情况调研报告245.太原市小店区文化馆王燕萍:城市近郊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286.湖北省丹江口市纪委监委调研组:点题整治群众身边蝇贪347.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课题组:关于本市农村村民建房问题的调研报告358.吕梁市人社局局长刘智平:关于吕梁市农民务工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439.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处广德福:关于意大利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4810.浙江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桑均尧:国资运营平台助力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索基于浙江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的实践探索5311.新疆金沟河流域管理局白西辉:河长制在金沟河流域的实践探索5812.广州华商学院广东乡村振兴金融研究中心刘少波: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广东若干地市的调查分析6413.深圳新思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南昌分公司樊小妹:民营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7314.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窦智: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7915.杨香军:破解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对策思考8416.普洱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曾蓉:普洱市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探索与实践调研报告8817.徐州矿务集团第二医院陆洁:青年党员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9718.宁波市工商联课题组:让民企在甬江科创区建设中策马奔腾10119.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课题组:商业银行全力支持实体3/49经济疫后复苏20xx年商业银行运行展望报告10620.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与大健康发展研究院上海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田娜、邹秀清:上海市土地财政发展特点、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11921.云南省社科规划项目课题组:深入开展云南基层精准普法的路径探索12422.中共安阳市委党校常素宁:深入推进安阳乡村产业振兴的问题及对策12923.经济日报调研组:石家庄赶考13524.中国县域经济报调研组:树起县域金融发展新标杆江苏沭阳农商银行以普惠思维赋能高质量发展14725.云南师范大学赵蕾:苏北农村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5126.农发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行课题组:推进巡察工作高质量发展15527.云南省社科规划项目课题组: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新方向16028.秦尊文:我国公园城市内涵辨析与实践探索16529.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徐艳: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8030.李开宇: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18531.北京物资学院张亚男: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18932.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杨媛:县级市工业用地出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湖北省枝江市为例19433.中共崇信县委党校李宏峰: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探索以崇信县为例19934.中国共产党榕江县委员会党校罗康勇:乡村振兴视域下党员教育培训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贵州省Y县为例20535.天津市大数据管理中心高级经济师赵滨元: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借鉴启示以天津市为例21136.国家信息中心方景鑫:因时因势适度超前开展数字政府建设,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山西省运城市返乡调研报告22037.农发行工会团委工作部课题组:5/49增强基层工会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22438.湖北省南漳县财政局税务局联合课题组:政策助力县域经济发展湖北省南漳县减税降费政策实践调研23239.计琳: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23940.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舒波:筑堡垒聚民心强根基清镇市犀牛村探索乡村振兴新路调查报告之党建篇251双减政策实施的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中华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与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背道而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0xx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为核心内容[1],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正确途径。双减政策是坚守立德树人教育初衷、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必要举措,继续全面推进双减政策势在必行。当前学术界对双减政策众说纷纭,学者潘莉、丁曦在《双减政策的价值取向、实践挑战与应对策略》一文中讨论了双减政策减什么怎么减等问题。同时,为更好推进双减工作,文中对相关教育部门、社会、学校、教师、家长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2]。为了双减政策更好落地,学者周洪宇和齐彦磊聚焦学校课后服务和校外培训来分析双减政策,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3]。在全国各地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面临各种困难及怎样让双减政策更好地落实等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从探讨双减政策存在价值取向的误解、实施环境的空缺、运行监督机制的缺乏、实施与反馈的缺位等现实问题入手,来探究影响双减政策实施的因素,提出双减政策需要明确价值取向、改善实施环境、加大监督力度、加强反馈与评估、调动双减政策参与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协调好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等对策,以期继续推进双减政策更好地落到实处。一、双减政策的实施现状20xx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正式出台。关于当前教育状况,我国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曾分析,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还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一方面是学生作业负担仍然较重,作业管理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是校外培训仍然过热,超前超标培训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双减政策立足于教育实践,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具有全局性、操作性、针对性和指向性的特点[4]。双减政策出台的初衷就是为解决时下的教育问题,其出发点是为民生好,为国家好,7/49但其现状却不容乐观。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双减政策是基于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而实施的,双减政策本着以人为本的初心,最直接的目的在于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使命。我国在不同时期都有出台过相应的减负政策,但与以往的减负相比,这次的双减政策更具全局性。国家为有效推进实施双减政策,采取了前所未有的举措,无论是学校内部还是校外培训机构都有涉及。20xx年8月,我国教育部发布《双减和五项管理督导情况》文件,其中把双减督导列为20xx年教育督导工作一号工程、建立双减专项督导半月通报制度、将双减工作纳入省级政府履职督导评价、设立双减问题专门举报平台、发布预警提示家长校外培训缴费风险、组织开展实地督查。同时,对中小学生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管理也作出了规定。从双减工作实际实施情况来看,地方教育管理部门阳奉阴违的行为屡见不鲜,要做好双减工作需要不断总结经验,立足实践,切实做好每一步,从根本上杜绝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其次,学校与教师。自双减政策出台后,学校仍然有许多问题,即唯升学率、学生考试有增无减、教师根据成绩区别对待学生等。双减政策目标明确,具有高度的操作性,在作业总量时长、课后服务、规范校外培训、校内教学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教育部要求全国各地各校实行5+2课后延时服务,对学校教师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这样一来,就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群体中消极怠工的行为便悄悄滋生。据报道,一位教师因发布关于课后延时服务的不当言论引发家长怒火,该教师也因此被开除。由此可见,双减政策在学校和教师方面相关配套措施和工作还有待完善。最后,社会与家庭。在家庭方面,首先双减政策有利于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家长为教育子女不仅要付出精力和时间,还需要大量的经费。双减政策出台后,对存在虚假宣传的教育机构采取打压措施,避免了家长盲目选择培训班。其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拥有更多活动的时间。学生辗转于学校作业和课外培训之间,活动时间少之又少,双减政策实施后增加了学生的课后活动时间。另外,缓和亲子关系。繁重的课业负担使亲子关系异化,孩子认为父母一味地要求自己写作业,导致亲子关系矛盾激化。社会方面,我国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我国的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公平仍有待实现,社会办学的培训机构便由此产生。培训机构的初衷是帮助学生补上在学校内教育跟不上的内容,但现在培训机构为追逐利益并逐渐资本化,这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教育体系。二、双减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一)双减政策价值取向的误解自实施双减政策以来,国家相关部门明令禁止校外培训机构在假期开设课程培训班(除了艺术类和体育类课程之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据报道,20xx年8月,浙江省温州市9/4911名在职教师被严肃处理。这些在职教师在双减政策实施后仍然在假期给学生补课。此类新闻频频爆出,其原因与误解双减政策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一定要参加辅导班才能取得优异成绩,把孩子的成绩与辅导班直接联系起来。同时,部分教师不遵守职业道德,在双减政策实施后仍然顶风作案给学生补课。双减政策减的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家长对双减政策的价值缺乏科学的认识,一味地把学生成绩的高低与报辅导班的数量直接挂钩,认为学生参加的辅导班越多就能学到越多。家长往往忽视了过多的辅导带给学生的不一定是学科知识的积累和答题技巧的掌握,也可能是对学习的厌倦和力不从心。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切勿急功近利,与暂时提高的学习成绩相比,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更为重要。此外,部分教师职业道德失守。双减政策出台后,国家严厉打击违规补课行为,部分在职教师对双减政策置之不理,仍然在假期进行违规补课,无视政策法规的权威性。在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误解价值取向的问题,主要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反映出来。首先,家庭方面,家长只通过孩子一两次成绩来判断其在学校总体的学习情况。对于双减政策部分家长持反对意见,在他们看来孩子只有通过作业和补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这也解释了双减政策开始实施时出现骂成一片的现象。其次,学校方面,学校过于注重升学率,教授超前过量的课程和布置过量的作业[5]。双减政策虽然已明确要求学校实施减负,但是仍然有学校对国家政策置若罔闻,奉行唯升学率。最后,社会方面,如社会企业用人不断提高学历门槛;评价好孩子用学习成绩作为评判标准等。(二)双减政策实施环境的空缺落实双减工作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目前,大街小巷各类培训机构的广告随处可见,而且宣传形式夸张多样。校外培训机构数量不计其数、质量良莠不齐、资本运作、在职教师开补习班进行违规补课等问题突出。由此可见,社会大环境不利于双减工作的持续推进。这些现象主要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和培训机构追逐利益所致。首先,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十分迫切,认为孩子不上课外辅导班就跟不上,并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而让孩子过早地学习下一个阶段知识,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由于家长心存顾虑,对推进双减政策造成了许多困难。在内卷社会大背景下,家长更注重孩子的教育,想方设法买学区房、辞职陪读只为孩子能一举高中,金榜题名。其次,校外培训机构为追逐利益最大化和扩大招生进行虚假宣传。让家长产生别的孩子都报班,如果我孩子不报就可能跟不上诸如此类的想法[6]。对此,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想法和校外培训追逐利益使双减政策缺乏良好的实施环境,势必会对继续推进双减政策产生不良影响。最后,社会舆论也影响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成效。双减政策正式实施后,社会新闻和媒体推出有11/49关于双减的新闻遍地开花,双减政策成为热门话题。双减政策实施后,引发了诸多社会舆论,同时也给教育培训行业从业者和部分家长带来了焦虑情绪。双减政策落地后,随之出现内卷教育焦虑等热词,社会舆论聚焦于双减政策,并借此贩卖焦虑,鼓动家长为孩子报校外辅导班。校外培训机构在资本运作下受利益的驱使,忽视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以牺牲教育的公益性为代价谋
本文标题:2025年3月调研报告40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750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