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 爱国主义电影《钱学森》观后感1500字
爱国主义电影《钱学森》观后感1500字《钱学森》观后感一:近日,为了更好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了学习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更是为了缅怀这位享誉海内外为中国军事、航天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西坝河第三小学党支部组织本校全体党员、积极分子观看了电影《钱学森》。钱学森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熟悉他,是因为只要一提到他的名字,所有人都会很自然的脱口而出“两弹一星元勋”但是对于钱学森同志的生平事迹,我们所了解的也仅仅只有这些,通过观看电影《钱学森》,我们仿佛穿越了历史,回到了那个红色的年代,看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1名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归国后,他潜心研制导弹,在生产技术落后,缺乏专业人员,苏联撤回专家,三年自然灾害等的重重困难阻挠下,他已然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影片中曾有这样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当钱学森的导师想极力挽留他留在美国时,他对他的导师说道“抱歉,我在来美国之前曾经下定决心,学成后归国,报效自己的祖国。”这样坚定的信心,让他无论是在美国方面的强行软禁还是不择手段的极力挽留下都没有动摇。他没有留恋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没有依赖美国先进的科学研究条件,毅然决然的选择回到祖国,当美方科学家“好心”提醒他中国没有航天科学时,他依然淡然一笑道“我愿意以一切形式报效我的祖国,哪怕是种苹果。”想想看,如今,多少人以能在国外工作发展为荣,多少人将定居海外视为自己的远大理想,然而在那样一个年代,钱学森在年轻时就凭着自己出众的才华几乎拥有了别人所梦寐以求的一切,但是他却渴望能够回到祖国,回到那时还物资贫乏,科技落后的祖国,愿为祖国的发展付出自己的全部,这样的精神,无论是在那个时代,都闪耀着一种永不退色的光彩,它鼓舞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克服重重困难,向着同一个目标奋斗。影片结束时,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传奇的一生所带给我们的感动与震撼仍然在心中涌动着,回荡着,我想在每一个观看完电影,走出影院的人的心中,钱学森已经并不只是“两弹一星元勋”他是一名才华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和爱国情怀的中国人,更是一名愿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的优秀共产党人。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又在网上查阅了有关钱学森同志的生平事迹的相关资料,在查阅中更深入的了解了他的事迹,对他的敬仰也随之加深,在这些资料中我发现,钱学森同志在晚年任然关注这中国的教育事业,在温家宝总理探望时,病榻上的钱学森也不忘提出中国教育的弊端,“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他说,“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我忧虑的就是这一点。”我想,其实不止是科学技术方面人才,其它方面的人才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现在的教学制度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但大多数学校把全面发展视为学科成绩的全面提升,本应该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却变成了更多的课业压力,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丢掉了自己的兴趣,又对学习学科知识失去了兴趣,这样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虽然能够提高成绩,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得到有意义学习,学习到的知识只是为了考试,考试过后就会遗忘,这样的学习并不能称得上全面发展。钱老说:“现在的学生对知识没有兴趣,老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教材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教师。”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要根据各年级个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安排相应的教学计划,要深入的了解当代学生的心里,将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对课程按兴趣,有学习新知识的渴望,作为教师,应当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多进行启发诱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并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教育始终,使学生在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有能力学习更多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知识。身为一名党员,在观看过《钱学森》后,我被钱学森同志深厚的爱国情怀所感动,身为一名教师,我更是感到我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我将向所有优秀的共产党人学习,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我将向所有优秀的人民教师学习,进我所能,教好每一名学生。当我翻阅关于钱学森同志的相关资料时被一条相关新闻所震惊,“2010年7月,力学所怀柔试验基地遭持续暴力拆毁。声明中称,该试验基地是钱学森先生回国后亲自选址和创建的,是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与试验基地,初步统计直接损失高达1700余万元。但是目前无任何一方站出来承认是强拆方。”看到这条新闻时,心中说不出的悲愤与惋惜油然而生,正是这样一个多少人倾注毕生心血的地方,见证了两弹一星研发的地方,竟然在钱学森同志离开我们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在无知者的手中化为废墟,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民族的悲剧。时光流逝,时代的舞台上不断上演着新的故事,一些伟大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离我们越来越遥远,有些甚至被遗忘,但他们为国家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却留给了我们一代有一代,我们不应忘记他们,因为他们的精神鼓舞着我们不断前进,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将他们的思想传承下去,通过我们的努力创造新的历史篇章!《钱学森》观后感二: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科学家,今晚我们钱学森实验班全体同学观看了关于钱学森生平介绍的记录片《钱学森》,在此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了钱学森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出生在动荡不安的年代,眼看着自己的国土战火纷飞,任人践踏,钱学森看到了中国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外来侵略国家,于是他毅然决定出国留学学习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报效我们的祖国.身处异乡的钱学森深刻体会到没有受到尊重的滋味,活在屈辱中是痛苦的.他化悲愤为力量,努力学习.当钱学森在美国工作步入正轨的时候,新中国的成立使他盼望回国的心激动不已,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把毕生所学贡献给祖国.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是钱学森说的话.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出身在和平年代,我们都过着有尊严的生活,看到的是一个蒸蒸日上逐步发展壮大的新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相比钱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也依然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精神.我们是幸运的,但我们是经历失败的,我们在高考中摔了一个大跟头,目前也落后于别人一大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站不起来.我们依然还有攀登高峰的梦想.大学并不是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天堂,来到这里,我们仍需努力,任何时刻我们都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我始终相信人生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一旦懈怠,中将瓦解.这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钱学森是中国科学领域的奇葩,我们也不敢随便夸下海口要做他那样的科学家甚至超过他,但是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之才.我们想做到的很简单:让今天的自己胜过昨天的自己.我们班全体同学开始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我相信我们可以一直保持这种学习的积极性,充实我们未来的这几年的大学生活.我时刻铭记这样一句话:大学很好玩,学习靠自觉,我们是有责任的到这里学习来的.这是我在高考失利后放弃读书后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对自己说的,我必须对得起我的父母和一直支持我读书的亲人朋友,今天我站在钱学森班,我也要对得起这所学校和钱学森这三个字,我也会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钱学森把建设祖国作为他的责任,而我也有自己的责任,对他人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未来只能由自己来创造,机会只能由自己来把握,我努力我无悔!电影《钱学森》观后感在看这场电影之前,对于钱学森的了解似乎只停留在“两弹一星”的丰功伟绩上,而在看这场电影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意识到是一个演员在演一步电影,而是在看一个叫钱学森的人如何渡过他光辉而又艰难的一生的,他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剧本,他也正是他自己人生戏的导演,在这场电影结束后,我才终于明白了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价值。钱学森——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所有的荣誉集于一身,“却又被他“无情”的抛之脑后,加州理工大学的终身教授不当,美国优越的生活不过,却偏偏“固执”到回到中国过清贫的生活,当时的中国与美国比起来,就像现在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与居住豪华别墅的商人富豪,只为了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完成自己的抱负,向中国实践自己的爱国之心。当看到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他那孩子般纯真的笑打动了我,原来发自内心的笑容是那么的美,也许在钱学森身上用“美”并不贴切,但是我真得不知用什么词语来展现它。幕的开始与后面的接应的那一画面,也同样是卫星的发射成功,也同样是震撼人心的时刻,在所有人为之狂欢的时刻,却惟独他一人现出深邃的眼眸,那眼神似乎穿过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是因为成功对于他来说已经不足为奇了吗?是因为这种场面使他麻木了吗?……这在电影中似乎没有讲到,我想他是在为我们中国担忧,为后人担忧吧。生活在美国的几十年,他始终有一个目标,就是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将之用诸于中国,使中国变得像美国一样强大,他刻苦钻研,一步步的紧追知识的步伐,却时时刻刻的关注着中国的发展状况,当学有所成的时候,回国之心慢慢的侵袭着他,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回国。就这样被莫名的罪名加以软禁,失去自由,”最后在周恩来总理多次的努力下,才使其终于返国。对于这种来之不易的机会,钱学森更加珍惜,回国后,教授航天知识,在这一部分,电影中有所体现,震动了我,因为那一刻让他回想起了在美国授课的情形,与此刻是截然不同的,从而引发了他对中国教育的思考。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结合做为一名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我有以下的几个方面的感悟。当今的中国是一个正在苏醒的雄狮,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尽管GDP的增长速度很快,仅次于美国,但是我们的人均值还是很低的,对于经济的发展我们并不一定要去追求有多么的快,虽然经济是我们生存的一个基础一个前提,但是我们应该追求有质量的提高,如果第一个人都怀着像钱学森同志一样的爱国之心去面对每一件事情,我们和谐社会的步伐将会迈得更快,更稳,更好。现在杂志,包括新闻媒体都在关注一个话题,中国有那么多的人品,为什么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连比我们落后的国家也都有这样的殊荣,为什么中国人总是与他擦肩而过呢?很多人也都是将矛头直指中国的教育体制,因此我们如今的教育体制有了素质教育,这的确是我们的教育问题,有的媒体报道说:有些美国人称清华北大是美国的后备学校,大家也都知道清华北大是国际名校,也是中国最具有权威的学府,而多数学有所成的学生,公费出国留学,但却只有少数回国,何况我们现在不管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我们都在沿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与钱学森当时生活的时代相比,已经是上等了,可是有多少人能体现出他们的爱国之心呢,如果每个出国留学的学生都能像钱学森那样去想,那样去做的话,如今的中国是不是比现在更好呢?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是一个漫长过程,一个探索的过程,我们所有中国人所需要做的就是奉献自己的爱国之心,多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做到像钱学森一样,但是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去为我们的国家做些事情,让我们的国家真正的强大起来,让自已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钱学森》观后感三:我和同事们一起观看了电影。影片时长近百分钟,在情节的展现上一气呵成,节奏把握非常紧凑,毫无沉闷拖沓之感。影片开始是1980年,由钱学森主持的中国远程火箭试验获得成功的画面,气势恢宏,先声夺人。在“回国”片段中导演精心营造气氛,使影片充满悬念。钱学森观后感。先是铺垫钱学森一家在美国美满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接着是突然而来的意外变故逮捕、监视居住、撤销罪名,最后是钱学森决意回国,美方百般
本文标题:爱国主义电影《钱学森》观后感1500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660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