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关于我市优化生育公共服务供给情况的调查报告
1/11关于我市优化生育公共服务供给情况的调查报告关于我市优化生育公共服务供给情况的调查报告随着三孩政策的落地,优化生育配套公共服务供给迫在眉睫。今年3-5月,市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由〔…〕副主席牵头,就提升我市生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进行深入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座谈讨论、实地走访、个别约谈等方式,详细了解我市生育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真探讨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优化生育公共服务供给情况(一)生育登记服务更趋便捷。全面推行生育登记服务无纸化、零跑路,推行结婚生育户口一件事联办,出生一件事(包括出生证、户口、社保、医保参报)一站式联办、一体化服务。20xx年4月1日起,全面启动了出生一件事掌上办,打造集成简约的政务服务,实现人员不跑,数据代跑。(二)妇幼服务供给不断增加。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现已成立市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和婴幼儿照护服务实训基地,建成5家普惠性托育机构,新增托位150个。此外,我市还建有50家规范化母婴室,并在百度地图、母子健康手册APP上增加了公共场所母婴设施查询功能。(三)家政服务逐步提质。完善家政人员诚信档案,构建家政服务网络。20xx年以来,相继建立了〔…〕家政超市、柳市、虹桥等3个示范点,逐步形成以示范点为核心辐射全市家服行业的格局,实现家政服务零距离。探索建立了社区便民家政服务点,我市现建有8个家政服务点,收集雇主需求信息和家政人员求职信息。(四)公办幼儿园覆盖面持续扩展。自20xx年以来,我市积极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如,20xx年我市共有幼儿园229所,20xx年为246所,20xx年为255所,其中20xx年公办园24所,20xx年增加10所,20xx年增加了6所,公办在园幼儿覆盖率从20xx年的%提高至20xx年的%。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0xx年全面二孩政策的效果虽短期内有所显现,但我市生育形势仍不容乐观,如下表所示,我市近年出生人口数在逐年下降,20xx年比20xx年下降了%,20xx年比20xx年下降了%,其中二孩出生率也在明显下降,20xx年比20xx年下降了%,20xx年比20xx年下降了%。有关部门预测,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出生人口将会持续下降,一方面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愿意牺牲闲暇时间和生活质量生育孩子;另一方面有不少现实困难和问题,如高龄产妇风险、养育成本走高、托幼服务短缺、女性职业发展压力等,也是困扰家庭生育二孩、三孩的重要因素。20xx-20xx年〔…〕人口出生报表年3/11度当年全市育龄妇女人数(人)当年出生人口数(人)当年出生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当年出生人口比前一年增加或减少的比例(%)当年二孩出生率比前一年增加或减少的比例(%)合计一孩二孩++-+------(一)生育优质服务水平不足,妇幼医疗待改善1.产妇、儿科诊疗外流严重。据〔…〕市产科质控中心统计,近2年我市10家助产医疗机构产科床位使用率不到60%,与上级卫生职能部门规定的90%相比,存在了大量人力物力的闲置。而我市每年又有大量的产妇外流生育,如,20xx年我市分娩总人数11806人,在外分娩3336人,占比达%;20xx年分娩11038人,在外分娩3407人,占比达%。不少产妇选择去温州等地生产的主要原因是对我市产科的信任度不足,认为存在医护专业水平不足、服务态度不佳等问题,尤其是年龄大、高危孕产妇群体。同时,我市儿科名医挂号难,预约时间长等问题,也造成儿科病患外流。2.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不清晰。我市妇幼保健院是全市妇幼保健中心,是集保健、预防、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妇女儿童专科医疗保健机构。妇幼保健院的主要职能是履行公共卫生职责,并开展与妇女儿童健康密切相关的基本医疗服务。现实中,妇幼保健院的发展定位不鲜明,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群众普遍反映对妇幼保健院的保健预防等功能不清楚,只知道可以去那里生孩子、看妇科、看儿科。此外,妇幼保健院全额人员定编不明确,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医疗设备购置等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公共卫生工作开展困难。3.新兴行业监管缺位。随着80后、90后进入生育高峰,母婴护理服务需求也日益旺盛,花高价去月子会所坐月子已经成为很多母亲的选择。〔…〕目前有3家月子中心,但作为新兴行业,月子中心处于一个行业监管的中空位置,没有监管部门,也没有行业准则。如,我市月子中心注册的机构类型一般挂靠在家政服务行业或者其他服务行业,是不属于医疗护理机构的,但实际上月子中心运营的是产妇产后恢复和新生儿护理,属于医疗护理项目,一些月子中心就偷偷给产妇打针、做产后恢复等项目。同时,月子中心对外宣传配备了专业人员,但实际上这些人员大部分是从美容院等机构出来的美疗师,育婴师、护士基本是招医专刚毕业的学生,有的直接用月嫂替代,对于产妇和婴儿护理没有专业系统的培训,易发生操作不当的隐患。(二)托育服务供给不足,无人照料待解决1.托育布局不合理。一方面,4+2+1是目前我市多数家庭结构的真实写照--四个老人,两个大人,一个孩子。随着三孩政策放开,4+2+1正在演变为4+2+3,原本照顾一个娃尚忙活不过来的老人们,已无力再分心力多顾两个小的,0-3岁婴幼儿的托育需求凸显。调研组抽样调查了100个不同层次二孩家庭,%的家长有入托需求。另一方面,我市3岁以下普惠性托育机构现只有5家,分别为城南街道2家(民办)、乐成街道1家(民办),石帆街道1家(公办),柳市镇1家(民5/11办),且均距离大多数社区、居民区较远,造成了托育上的不便利。目前我市在人口密集程度高、婴幼儿数量多的乡镇(街道),0-3岁托育机构还比较少,特别是双职工数量多的城区范围,以及柳市镇、虹桥镇等中心镇还无法满足实际高质量的托育需求。此外,托育机构建设由卫健部门主管,而3岁以上的幼儿园及教师等人员编制属于教育部门主管,两者存在职责交叉边界不清的尴尬状态,特别是关于公办幼儿园延伸的托育建设,两个部门职责不清,推进缓慢。2.家政服务监管未到位。我市居民对家政服务的需求量正逐年增大,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市家政服务人员需求约万人,而目前我市范围内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数量仅1万人左右,处于供需不均衡状态。家政服务人员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且流动性大,服务难保障。如,某市民自出了月子以后,5个月就换了4个保姆。不少市民发出感慨:找一个好保姆比找一份好工作还难!调研中发现,我市家政市场介绍方式主要为熟人介绍和中介介绍,占比分别为46%和41%,而中介机构普遍小、散、乱,靠一次性收取介绍费营利,服务期限一般只有一个月,家政人员和雇主都处于无人管、没有保障的状态。如,对于家政人员在职期间的责任和义务在合同中都没有体现,只能雇主和家政人员商量着办,导致出现纠纷时无法按合同履行。3.保育员队伍素质待提升。浙江省托育机构管理办法中规定:保育人员应当具有婴幼儿照护经验或相关专业背景,受过保育相关培训和心理知识培训。据了解,我市目前托育机构里的老师(保育员)都是一些幼师专业毕业,虽有唱歌、跳舞、绘画等专业能力,但是对0-3岁婴幼儿的照护缺乏经验和相关培训,而一些机构对于保育阿姨没有资质要求,入行门槛低,缺乏系统的婴幼儿照护专业知识,无法对婴幼儿的生理、心理及保健等方面进行科学的生活料理。(三)学前教育普惠性不足,入园难待破解1.普惠性幼儿园占比偏低,入优质园贵。一方面,公办园覆盖率仅为%。据测算,20xx年、20xx年在新改扩建公办园的基础上预计公办覆盖率将达%、32%,与省、市标准和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20xx年创建指标公办在园覆盖率50%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另一方面,村办公助园建设政策不到位,政府奖补经费偏低。目前,我市民办幼儿园园舍为村社集体资产或国有资产的有60所,办学规模达1万个学位,在园幼儿占比达20%,大部分为高收费民办园,没有发挥国有企事业单位、村集体利用闲置土地或房产建设普惠园的主体作用。2.公办幼儿园招生透明度不足,入公办园难。近年,报名过我市公办园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上公办幼儿园太难了!公办园的招生方式堪比新楼盘开盘抢房,不是人人都能抢到,报上名就跟中奖一样高兴。在学位有限的情况下,报名人数往往大幅超过学位数,各公办园一般都采取摇号抽签,或者排队报名的方式。但是,据部分家长反映,公办幼儿园存在部分招生名额不公开的现象。如市区个别热门幼儿园公开招生人数不到实际招生人数的一半,部分家长和群众对此颇有意见。7/113.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不到位,就近入园难。根据《〔…〕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实施办法》规定:全市范围内所有拟建设的住宅小区住宅用地规模达到50亩(含)以上的,应无偿配建6班制幼儿园一所。但是,目前我市只建楼盘不建园现象普遍存在。如,近年我市新建楼盘不下30个,但小区配套园建设仅有3所,分别为市机关幼儿园滨海园区、市中心幼儿园胜利园区、柳市镇中心幼儿园象山园区,未落实上述规定的50亩以上新建住宅小区要同步建设小区配套园的规定,使这些楼盘住户的适龄幼儿没有配套园可以上,面临就近入园难问题。(四)生育友好环境不足,人文关怀难体现1.社会公共育儿设施不完善,母婴出行不便。目前,我市家庭出行较多的公共场所,如公园、城市综合体、文体中心都普遍缺少第三卫生间(家庭卫生间)、母婴室,给哺乳期的妈妈和婴幼儿家庭带了不小的尴尬,很多妈妈不得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处理棘手的育哺私事。此外,我市大部分的公园,都无法做到婴儿车的畅通无阻,如,有为了阻挡电瓶车进入设置的障碍设施,有上下道路间只有台阶,有停车场出口的门槛障碍等,这些都给日常溜娃的父母带来了不便。同时,我市的公共停车场中缺少专用的母婴停车位,欠缺人性化的设置,而在温州吾悦广场等地的地下停车场,已设置了专门的孕妇及育有6岁以下儿童者的专用停车位,方便此类家庭的婴儿车等设施的搬移。2.孕产妇心理健康重视不够,围产期抑郁亟待关注。生育期为女性抑郁症的发病高峰期,围产期抑郁是孕期及产后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对孕妇自身及家庭会带来严重危害。据不完全统计,到我市医院就诊的产后抑郁人数约为每年140人左右,产后抑郁症存在着不被重视、不容易被发现、患者不主动就诊的问题。且目前我市还未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常规孕检和产后访视流程,没有做到早发现、早调节、早干预。3.妇女生育待遇保障不足,生育意愿受影响。一方面,生育假期难落实。我省的生育假期规定,在女方法定产假98天期满后可享受30天的奖励假。而我市大部分企业只给予女职工产假,奖励假规定没有执行到位。此外,多数在企业工作生育二孩的女性,不仅错失一些培训、学习和升迁等职业发展机会,而且面临自身岗位可能被取消或顶替的风险。有的生育二孩女性,往往不能休完产假就匆匆回单位上班,以求保住原工作岗位,切身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生育保险尚未全覆盖。一般中型企业只有50%至70%左右的人员参加生育保险,而小企业一般只有管理人员参加生育保险,一线职工因企业节约用工成本和人员流动性大等原因,普遍不参保。三、几点建议(一)加快提升妇幼医疗服务水平,呵护妇幼母康子健一是提高医疗硬件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和完善就医流程,改善我市产科、儿科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增强民众的信任度和愉悦度。如,开展产检一站式服务,加强产检的跟踪服务,9/11开展陪伴分娩服务等。二是明确规划市人民医院儿科和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的定位,实行差异化发展,如,人民医院儿科主要倾向于儿童综合治疗抢救方面,妇幼保健院儿科则更倾向于儿童日常保健、健康管理等方面,并加强两家医院的联动融合,使其更好地为我市儿童健康服务。三是明确月子中心行业监管主体,避免无法可依和多头管理。同时,加强人员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升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探索市妇幼保健院引进民间资本,开办月子服务中心,依托充足专业的资源,形成妇产医生+儿科医生+育儿师+营养师的人员组合。(二)加快完善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缓解家长后顾之忧一是积极落实《〔…〕市加快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实施方案》,在人口集聚度高的城区、中心镇街等区域根据实际需求规划建设公办托育机构。重点建设一批示范性托育机构,
本文标题:关于我市优化生育公共服务供给情况的调查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569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