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2025年政治类理论文章整理
1/582025年政治类理论文章整理目录1.新年第一课,习近平向党内高级领导干部讲了5个问题22.中国的民主落实于人民意愿有效实现73.互联网+政务服务助力一流软环境建设124.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185.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266.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507.在百年历史演进中系统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地位598.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669.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70新年第一课,习近平向党内高级领导干部讲了5个问题20xx-01-131月1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这次专题研讨班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深入研读和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小组注意到,习近平在开班式上深刻阐述了5个问题,分别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重视战略策略问题、永葆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这些阐述构成习近平新年第一课的主体脉络。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在这次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进一步作出阐释: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层层递进的逻辑,揭示出一个道理: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这涉及两层含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两者目的都是为了指导实践。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曾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等作过科学预测和设想,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就是一成不变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正如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怎样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本土化?习近平提到两个结合,即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体现的正是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3/58当前,中国面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可以说,时代变化已经远远超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历史的辩证法。二在此次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那么,怎样准确找到新时代中国之的呢?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一个政党和国家来说,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换句话说,抓住了社会主要矛盾,准确判断中心任务,工作方能分清主次、有所侧重,从而更加有的放矢。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在发展变化。例如,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是当时的中心任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指出,什么时候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判断准确,党和人民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党和人民事业就会遭受挫折。他强调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了然于胸,同时又要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当然,解决矛盾问题,要讲究战略策略。一般来说,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策略是在战略指导下为战略服务的,二者辩证统一,但战略是根本。习近平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必须无条件执行,确保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三中国共产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上世纪4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答案: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自我革命的关键,是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全面从严治党,打出一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如今,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不过,也有人觉得,全面从严治党是不是已经严到位、严5/58到底了?是不是可以松一松、缓一缓了?对此,习近平态度坚决地指出,全党同志要永葆自我革命精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决不能滋生已经严到位的厌倦情绪。此次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再次面向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强调,不论谁在党纪国法上出问题,党纪国法决不饶恕。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敢于自我革命?因为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坦坦荡荡,大公无私,才有自我革命的动力和勇气,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的民主落实于人民意愿有效实现王群20xx-01-12中国的民主,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反映和落实于人民意愿的有效实现。如果人民意愿只能表达、不能实现,不是真正意义的民主。中国的民主既有完整的制度程序,也有完整的参与实践,是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民主,是人民诉求畅通表达、人民意愿有效实现的民主。在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实现人民意愿。人民意愿的有效实现不是口惠而实不至,而必须建立在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在中国,实现人民意愿具有完整的制度程序。我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在民主与专政有机统一中充分实现人民意愿;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充分实现人民意愿;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广泛协商、平等协商、有序协商和真诚协商中充分实现人民意愿;实行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在大团结大联合中充分实现人民意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充分实现人民意愿;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中充分实现人民意愿。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民主制度安排构建了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为人民意愿有效实现提供了根本制度前提,确保人民的期盼、希望和诉求,有地方说、说了有人听、听了有反馈,反馈了有落实,落实了有获得感。在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中实现人民意愿。人民意愿的有效实现不是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而是存在于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中。在中国,实现人民的意愿具有完整的参与实践。民主选举深入人心。选举广泛,有国家机构选举、村(居)委会选举、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选举等,涵盖国家发展大事、社会治理难事、百姓日常琐事;选举平等,一人一票,票票等值;选举真实,选举能够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此外,我国选举的形式和手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创新和发展。民主协商广泛实践。有事好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勤商7/58量,人民通过提案、会议、座谈、论证、听证、评估、咨询、网络问卷、民意调查等途径和方式,围绕国家大政方针、经济社会各领域重要问题,尤其是涉及基层群众利益的事情广泛协商、充分协商、有效协商,不断探索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和社会组织协商等协商渠道,做到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民主决策日益成熟。人大开门立法,无论是法律立项、法律草案起草还是法律草案公布,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自上而下通过召开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让立法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基层群众还自下而上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等方式有效参与立法。政府开门问策,无论是决策启动还是决策研究制定、决策草案公示和决策后评估等环节,政府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到决策中。此外,基层群众民主决策有发展,从线下院坝会到线上议事群,从小院议事厅到板凳民主,基层群众民主决策内容和形式不断与时俱进。民主管理广泛持续。当前,我国城乡社区民主管理中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日益成为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方式,更是基层民主管理的生动实践;在广大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大力推行厂务公开制度、职工董事、监事制度,不断深化民主管理;在社会组织中,不断强化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的行业自律。民主监督精准有效。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基本建构起配置科学、权责协同、运行高效的监督网,不断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落在实处。广泛、持续、整体协同的民主实践形成了一个个丰富、鲜活、生动的民主素材,为人民意愿有效实现提供了良好示范和动力支撑,不断推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环节、各方面都听到人民声音,实现人民意愿。要做到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不仅能表达自己的意愿,也能有效实现意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如果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只有竞选时聆听天花乱坠的口号、竞选后就毫无发言权,只有拉票时受宠、选举后就被冷落,这样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中国的民主起始于人民意愿充分表达,落实于人民意愿有效实现。从国家大政方针到社会治理,再到百姓衣食住行,中国的民主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把人民意愿有效实现作为检验民主成色成效的试金石,畅通人民利益表达和反馈机制,增强人民利益实现和保障机制,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互联网+政务服务助力一流软环境建设9/58李春根罗家为20xx-01-1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更好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建立一体化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成为政务服务信息化的重点和方向。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蓬勃发展、亮点纷呈,推动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大幅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有力提升了发展软环境。在新发展阶段,要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提档升级,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流的软环境。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软环境的两个内在逻辑软环境是人们在特定社会生产和交往中所创造和反映出的体制上和精神上境况的总和,具有主体性、可感性、系统性、不可测定性和影响的持久性。软环境的形成与政务服务水平、营商环境、社会文化等息息相关,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网络时代一种智能化的政府治理和服务供给机制,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政府治理的系统变革,从赋权和增能两方面深度塑造了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一方面,互联网+政务服务能够赋予民众、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各项权利,不断增加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活力,从而赢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优势。就民众而言,常常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参与渠道不通畅,其政治参与权利和监督权利难以全部落到实处,互联网+政务服务能够促进政务信息的公开和传播,丰富民众政治参与和民主监督渠道,不仅有效提高政府治理的透明度,更让宪法和法律赋予民众的各项权利得到更加充分的表达。对社会组织而言,互联网+政务服务能够重塑社会组织审批和登记的手续和流程,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各项业务线上办理和一网通办,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转变政务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塑造良
本文标题:2025年政治类理论文章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563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