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校友会校长讲话稿2022-20233分钟范文5篇大全
校友会校长讲话稿3分钟范1尊敬的各位校友,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上海财经大学95周年校庆日,也是上海财经大学第六次校友代表年会召开的日子。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各位参会的校友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且通过大家转达我们对海内外十余万名校友的亲切问候今天的会议在95周年校庆日召开,在校园里召开,具有十分特别的意义,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刚才各位校友、校内部门同志的发言从不同侧面回顾了我校95年的办学历程,总结了学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并且从另一方面,我们大家已经着眼财大百年来展望我们的发展,为学校下一步发展献计献策。因此,可以说,今天的会议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今天的会议内容特别丰富。一上午听下来,我相信我们有共同的感受:第一,这是一个总结表彰会。刚才张彦波同志认真回顾了一年多来的校友工作,包括各地校友会的工作情况,隆重表彰了一批先进的地方校友会和15位心系母校、贡献母校的校友代表。第二,这是一个经验分享会。刚才台湾校友会、香港校友会、北京校友会和广东校友会的代表先后发言,交流了如何服务校友、服务母校,如何共同发展方面的经验,引发了我们的共鸣和对校友工作的思考,由衷地想学习、交流和效仿。第三,这是一个信息沟通会。刚才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招生办的同志给大家谈了一些信息,这些很好地体现了我们校友会的宗旨----服务校友发展。因此,这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会议。与大家一起参加此次会议,我感到非常高兴、颇有收获。借这个机会,我想谈一些自己的想法,主要有三点:一是我们的母校;二是对校友的认识;三是对校友会的期待。先谈第一点,我们的母校。坦率地讲,我来谈这个问题为时尚早,因为大家知道我来上财工作到今天一共是四个月零十天。但经过近期的学习,今天我可以向大家汇报的是,对母校的认识至少有三点:第一,历史光荣。说到我们的母校,心里油然而生的是敬佩、敬仰之情。大家知道,我们的学校所走过的95年,尽管历经坎坷,起起伏伏,但它至少创造了三次辉煌,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第一次辉煌是1917年到新中国建立。我们的学校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商科大学而创立、发展。1917年,南京国立师范学校的商科也就是我们学校的前身是由杨杏佛先生领衔的,他在美国哈佛大学拿到硕士学位后,为报效祖国而回到国家,在南京国立师范学校担任商科主任。伴随中国工商业的发展,积极回应时代的呼唤,1921年----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一年,商科东迁上海,创设上海商科大学。郭秉文先生,哥伦比亚大学第一位获得教育学博士的中国人,回到祖国,担任我们学校的第一任校长。马寅初先生,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回到祖国,担任我们学校的第一任教务主任。尽管学校迁沪之初由东南大学和暨南大学两所大学合办,此后也曾几易校名、几易校址,1932年改称国立上海商学院,但因它得天时地利人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适应商科人才发展急需,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第二次辉煌是从建国之初到50年代末。主要体现在1952年国家高等院系调整,我们学校是一所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大学。整个华东地区的财经类学科,包括上海的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等的经济管理学科,还有南至厦大、浙财,北到山东财经学院的一些学科,几乎全部并到我校,使我校成为当时华东地区唯一的高等财经院校,一大批各有专长、学贯中西的教师集中到我们学校,学校上个世纪50年代有12位二级教授,可以说是人才荟萃,学术兴旺。第三次辉煌就是1978年复校之后。我很高兴地得知,今天参加会议的就有78级的校友代表,在您入校之年我们学校揭开了历史的新的一页。复校30多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了数万名高质量财经人才,调整了本科生、研究生、外国留学生的结构以及学术性应用型研究生的结构,使之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定位相匹配,通过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学科建设方面,新增经济学创新平台985重点建设项目和数量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点、硕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数量明显增加;在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方面,我们在国内财经类院校中名列前茅;我们的校园面积已从中山北一路369校区的80亩拓展到今天的近800亩。回顾我校95年的光荣历史,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有这样的母校感到骄傲和自豪第二,目标崇高。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很有抱负的学校,创校伊始,我们的创办人就有着宏伟志向。最近我学习了郭秉文先生的一些著述,翻阅了一些史料,看到当时的《申报》上几乎每隔几天就有我们学校的办学信息,真是很受鼓舞。我特别钦佩那一代教育家,那一代为数不多的财经教育家,他们一开始办这个学校,开启我国高等教育商科的先河,就是走国际化的道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满足上海地区需求,树立经济匡时的育人理念……这些都通过当时一件件工作体现出来。当时的实践很好地回答了两个重大问题,一是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就是中国人独立办一所社会急需的高等商科大学。怎么办这所大学?至少有如下几点。一是注重德育教育,二是走国际化的道路,三是密切结合本土实际,四是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当时的课程计划、师资配备和教学管理,不少部分是学习了西方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马寅初先生在1921年初秋的两次开学典礼上分别讲话,第一天是面向全日制学生,第二天则是面向夜校学生。他把授课教师一一介绍给学生,绝大部分教师是从欧美留学回来的,但其中一部分是在上海金融机构或其他工商部门的工作者,国际化加本土化,结合得非常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办好模拟银行,培养人才及时满足工商业发展需要,正是体现了以厚德博学的育人理念和要求实现经济匡时的办学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学校也是非常有雄心壮志的。现阶段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是创建国际知名的、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所以第二个认识是我们的学校是一个目标高远的学校。第三,业绩辉煌。由于时间关系,我只给大家列举几个数据。首先,从人才培养来说。我们的MBA学院、商学院已有21年历史,有9500多位校友,在办学过程中,我们的质量一直名列国内高校前们有理由为有这样一所母校而感到光荣和自豪。接下来谈谈对于校友的认识。什么是校友?校友就是曾经在一所学校学习和工作过的人。校友对于学校非常重要,怎么说都不过分。我的认识有这么几点:第一,校友是一所学校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教育工作者经常被问到你们学校在哪里,你们学校有多少师生,你们学校学科如何。我觉得这些都不足以概括一所学校,因为它们只是一个维度。如果我们不采用局限的物理概念来看学校,不采用只在一定时点的概念来看一所学校呢?学校首先是由人组成的,从人的角度来说,人就是师生和校友。拿上财来说,学校是由两万多名各类在校生、1000多位在校老师和12万多校友共同组成的,这才是这个学校。否则就是割断历史、隔离空间的认识。其次要看历史延续的主要学科。上海财经大学是由一代代上财人共同建设的、以财经为主干和特色学科的大学,在新时期我们发展了人文、法学、理科、工科等学科,它们相互支撑、和谐发展、共同提升。这就是我们的学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友就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校友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好证明。人才培养质量优秀,良好,或是基本可以,或者不好,是由什么来证明呢?现在我们国家的评估不可谓不多,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还有整体办学评估,我们经常要回答这个问题。我的认识是,人才培养质量不是靠写材料写出来的,不是靠数据填到表格里能够证明的,它是靠一届一届的校友,经过学校培养之后,分布到世界各地,遍布到四面八方,以他们的工作业绩、社会贡献、长期发展来证明的。因此,我认为校友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好证明,任何一所大学,概莫例外。每当我们说上财人才培养质量怎么样的时候,我们就会举例,讲我们的校友在商界有哪些杰出代表,搏击商海、贡献良多,在政界也有很多优秀校友,忠诚国家,敬业服务,说到学界,我们也培养了一大批教授、博导,精心育人,著书立说,还培养输送了不少财经教育专家,如上海会计学院、上海外贸学院、上海金融学院、山东财经大学等等,这些学校的校长都与上财的培养密切相关。因此,校友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好证明。第三,校友是一所学校流动的名片。每所学校都希望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社会影响,但这种影响绝对不仅仅是靠在学校工作的人造就的,它也是靠我们成千上万校友的实际表现和口口相传,传递着有关上海财大的信息,诠释着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真正来到我们校园亲眼目睹、亲身经历学校人和事的人十分有限,但知道上财的人很多很多,如何形成这种影响?媒体固然具有很好的放大功能,但我觉得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宣传渠道,这就是我们的校友。一是校友的综合素质和工作业绩,不断地说明着这所学校的育人水平,二是校友所讲述的校园经历和切身感受,生动地说明着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因此说,每位校友都是学校的一张张流动的名片。第四,校友是学校文化的传承者。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往往凝练在校训中。像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我们上财的师生都熟知“厚德博学,经济匡时”,这是我们的校训。“厚德博学”是指我们怎么准备自己,“经济匡时”是说未来我们应该做什么。这个校训精神,我们在校生人人熟知,尽管认识程度不一,走出校门,大家都在不同岗位上传承上财校训的精神,踏踏实实地做着自己的一份工作,来证明我们在厚德博学方面,我们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也在严谨务实的工作中,实践着经济匡时的抱负。每个学校风格不同,每个学校也都有自己的校训,但校训不是只刻在石头上、印在书册中、放在校史馆里的,而是每一位校友都经历了校训精神的熏陶,校训精神渗透在每一位校友的血脉里,又通过十余万校友身体力行去实践,通过广大校友而广为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友是学校文化的传承者。最后,校友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资源。一所学校,一所有抱负的学校,都希望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我很认同一句话,讲的是学校和校友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这就是“母校兴,则校友荣;校友兴,则母校荣”。从这样一个相互支持、荣辱与共的关系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校友的期待是母校发展的强大动力。有校友在网上评论,说上财是培养中产阶级的地方。我觉得这个批评尽管有点偏颇,但也有些道理,它至少提醒我们应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我们的学生有远大的抱负、开阔的视野和多元的志向,让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上手快”,而且“走得远”,这不是很好吗?从这个角度说,校友的期待正是我们发展的强大动力。当然,校友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校友提供的咨询指导意见、引荐的高层次人才、捐助的硬件支持等等,对于母校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对此,我们深受感动,同时,它也激励着我们在校工作的同志要加倍努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把我们学校建设的更好。以上就是我对校友的认识。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我们一定要把校友会建设的更好,把学校建设的更好。最后谈谈对校友会的希望。我校校友会的宗旨是服务校友发展,服务母校发展。本着这样的宗旨,为了更好地做好我校校友会工作,在这里提几点建议和希望:一是加强组织建设。中国共产党发展成功的秘诀就是加强组织建设。对于学校校友会而言,也是这个道理。加强组织建设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我提议:第一,在百年校庆之前,我们学校的校友总会应该在民政部门注册,成为合法组织。最高目标是在中国民政部注册,希望得到北京校友的支持、协助。如果确有困难,退而求其次,至少在上海市民政局注册。校友总会一旦成立,作为它的分支机构的大陆各个省市分会也是合法组织。第二,加强地方校友会组织建设。我校现有近30个地方校友会,大家联络比较紧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我们希望已有校友会的地区,校友们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我们也希望没有校友会组织的地区,下一步广泛联络校友,校友会办公室给予指导支持,成立校友组织,使我们校友会网络健全起来,到百年校庆之时,我们再开校友年会,比现在组织更发达,联系更紧密,工作更有成效。二是做好桥梁纽带。校友会作为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目的是服务校友发展,服务母校发展。主要工作是联络、沟通、服务等等,这些非常重要。联络包括很多方面,第一是加强校友和母校的联系;第二是加强各地方校友会之间的联系;第三
本文标题:校友会校长讲话稿2022-20233分钟范文5篇大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161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