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心得体会范文(最新10篇)
1/35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心得体会范文(最新10篇)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行为和经验的反思,是自我成长的重要一环。写心得体会时,可以以客观、真实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经验和感悟。下面是一些值得一看的心得体会例文,或许会对你写作有所帮助。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心得体会【第一篇】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再作分析比较,明辨原因。2.主干枝叶梳理法。运用语法分析的手段,先将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3.造句类比法。如果对句子是否有毛病一时拿不准,这时仿照原句的结构造平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问题就清楚了。4.逻辑意义分析法。有的病句从语法上不好辨析,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即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2/35看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第一,对于古诗歌来讲,特别是诗词曲,要读懂诗家语。对于诗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字词,诗人是如何构造的,其中有几个关键点我们可以注意一下,读诗的时候要先看题目,同学们就是往往忽略了在考场上这个题目的重要性。因为不管现代文还是古文,或者古诗歌,题目对于给我们的指引特别大,有的时候题目告诉我们写作内容,有的时候告诉我们作者特别是诗人来写作的一个目的和意图,也有的时候告诉我们传达的信息诗歌的对象是写给谁的,会以什么身份和角度去写的,这样在紧张的考场上有助于学生很快地很好地理解诗歌。第二,注意意象了。因为中国古人表达情感是比较含蓄的,一般情况下不会直接抒发情感,诗人会借助周遭的人物、动物、自然天象,能承载作者思想感情的这么一些意象去传达他的情感,很多同学就是不理解这个意象所表达一些情感,所以诗歌的整体情感就不会把握了。我们要记得一些常见意象。比如说柳树代表送别,桑梓代表家乡,杜鹃代表一种哀愁,红豆代表相思类似于这样的。当然了我们所做的一些题和高考中出现的诗歌和词,未必会大量出现常见意象,但是反过来说,我们最基本的不知晓,那可能对于诗歌的其他方面解读就不是特别灵光。第三,注意诗歌的注释。在试卷上出现每一个信息,都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对于同学们没有干扰的一些信息点是不会出现注释的,出现注释信息点就是出题人让学生去看借助它3/35去理解诗和词。第四,把握诗歌的整体。做到把每一个句和句之间的关系找出来。把一首诗翻译成一幅画面,用一段完整的散文或者记叙的文字把诗歌翻译,这也是我们能不能读诗歌的一个关键。第一,如果我们要采取和后边文学类文本阅读相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去做的话,必然是做不完的,文本首先从文体特点上来说,属于论说类的文本,在内容上没有像散文那样有深层含义和更深刻的东西在当中,更多的只是在诠释一种观点,告诉传达给我们一定的信息,这种信息主要从字面上都告诉我们了。在备考阅读这种文章当中了解这个东西的特点。而论述类文本从文本特点上来看,观点是比较明确的,就是一个议论文,对这类文本我们重点抓什么?重点抓论点,重点抓关键句,观点句、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对于其他的内容其他的句子,更多的是对这些句子进行阐述、解说和说明,那些东西不是文章的重点,所以说对于这类文章,第一要了解这类文章的特点,学会抓关键句。第二,要做好训练。建议大家这个题分值是多少分,我们就花多少时间去做。比如我们这个长文本去年高考24分,建议大家就要在24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把它做完而不能花太长的时间。提高做题准确率,节省做题时间,提高作题效率。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心得体会【第二篇】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4/35重要条件。以下我分别从预习、上课、作业、复习、课外学习、实验课等七个方面,谈一下学习方法的常规问题。一、预习。预习一般是指在老师讲课以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上课的准备。所以预习就是自学。1.通览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2.预习时如发现与新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掌握得不好,则查阅和补习旧知识,给学习新知识打好牢固的基础。3.在阅读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以便在听课时特别注意。4.做好预习笔记。预习的结果要认真记在预习笔记上,预习笔记一般应记载教材的主要内容、自己没有弄懂需要在听课过程中着重解决的问题、所查阅的旧知识等。二、上课。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不言而喻,上课也应是考生学好功课、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决定性一环。上课要做到:1.课前抓紧时间简要回忆和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2.要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上课,希望在课上能向老师学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3.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听讲,上课铃一响,就应立即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有意识地排除分散注意力的各种因素。4.听课要紧紧抓住老师的思路,注意老师叙述问题的逻辑性,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5/35骤。5.不懂的问题要先记下来,接着往下听,课后再去钻研或向老师请教。6.要努力当课堂的主人。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积极参加课堂讨论。7.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三、作业。作业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作业不仅可以及时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把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以形成技能技巧,从而发展自己的智力,培养自己的能力。1.先看书后作业,看书和作业相结合。2.注意审题。要搞清题目中所给予的条件,明确题目的要求,应用所学和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3.态度要认真,推理要严谨,养成“言必有据”的习惯。4.作业要独立完成。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认真改正。5.作业要规范。切忌涂改过多。书写工整,步骤简明有条理。6.定期将作业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复习时,可随时拿来参考。四、复习。复习的主要任务是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使知识融汇贯通。6/351.当天的功课当天复习,并且要同时复习头一天学习和复习过的内容,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2.单元复习。在课程进行完一个单元以后,要把全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一次全面复习,重点领会各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3.期中复习。期中考试前,要把上半学期学过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特别应着重弄清各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4.期末复习。复习时力求达到“透彻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5.假期复习。每年的寒假和暑假,除完成各科作业外,要把以前所学过的内容进行全面复习,重点复习自己掌握得不太好的部分。五、考试。考试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考试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1.要正确对待考试。考得好,可以促进自己进一步努力学习,考得不好,也可以促使自己认真分析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2.做好考试前的准备工作。对各科功课进行系统认真的复习,这是考出好成绩的基础。3.答卷时应注意认真审题,仔细检查,答题先从简单的开始,卷面要整洁,书写要工整,答题步骤要完整。4.重视考后分析。拿到老师批阅的试卷后,要对试题进行逐一分析,找出自己学习上存在的问题。7/355.各科试卷要分类保存,以便复习时参考。六、课外学习。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扩展,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课外学习应注意:1.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目的地选择学习内容,原则是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弥补自己的学习弱点。2.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一些有关学科的课外读物学习。3.课外阅读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切忌好高骛远、贪多求全。七、实验课。实验课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实验的目的是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有效地扩大知识领域,培养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技巧,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验课要做到:1.实验前做好准备,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步骤等。2.注意熟悉实验用仪器设备的名称、功能和操作方法。3.实验要自己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测定数据,做好记录。4.实验完成后,要认真且实事求是地写好实验报告。运动员要取得好成绩,必须有一双好的跑鞋。好的跑鞋的标准有很多,但最基本的只有两条:一是抓地性要好,二是要轻便。学习就是奔跑,而且不只是奔跑,更是赛跑。很多学生觉得跑得不够快,不是因为缺少奔跑的能力,而是因为跑鞋不8/35够好。什么是学习的跑鞋?——就是一个人的学习类型。好的学习“跑鞋”的标准有很多,但最基本的也只有两条:一是“跑得快”,二是“要合脚”。所谓“跑得快”,就是指学习的效率高。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学习很用功,学习时间比班级里学习最好的学生还长,为什么学习成绩上不去?”其实许多家长都是这样,只把眼睛盯在孩子学习的时间上,他们恰恰忘记了,学习时间对于学习效率而言,永远只能做分母。心理学家发现,每个人的感官通道优势都不一样,有29%的学生视觉占优势,有34%的学生听觉占优势,有37%的学生动觉占优势。如果你的孩子是一名动觉学习者,你却让他安安静静地坐在桌子旁看着课本背单词,那么他3个小时的学习效果都不如一个视觉学习者学1个小时。所谓“要合脚”,就是指学习方式适合自己的学习类型。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总是喜欢边听音乐边做作业,这样不是会分心吗?”不一定,对34%的听觉学习者而言,也许这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巴洛克音乐等作为背景音乐可以诱发大脑的a(阿尔法)波,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背景音乐,对一些学生是加速器,对另一些学生则是干扰剂。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类型就去学习,就相当一个盲人骑上一匹瞎马去赛跑一样,费力不一定就有效果。好在现代心理学家们研制了很多心理学的量表来对学生的学习类型进行诊断,制9/35定了学习问题的个性化解决方案,这样就为每一个学生量身订做了一双合脚的跑鞋。相信我们的学生穿上这样的跑鞋就会跑得更快更远!高效的预习方法包括一下几点:*在开始阅读一本书或一份文件之前,首先要明白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而且还有明白自己想通过阅读获得什么。先略读文章,找出和新内容。如果文章所述的内容是你已经知道的,那么就将这一事实记录下来,以便将来参考。*高效地纪录你所阅读的一切东西,以便将来参考,并且运用你之前获取的知识评价你所阅读材料的相关性。*预习时,注意力要集中在各个段落、章节甚至全文的开始、结束部分,因为信息往往集中在这些地方。*阅读1简短的学术论文或一本复杂的教材,可以先看“小结”、“结果”和“结论”部分。这些部分往往包含着你所寻找的信息的精髓。这样,你就不会费时费力而又不得要领了。*获得了文章的实质内容后,下一步很简单,就是检查它们是否真正总结了文章的主体。*在预习时,可以“总览”一样,不必看全部内容,知识集中刊那些特殊部分。成功的策略:有一个行动计划和一个学习策略,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的案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一个牛津大学的学生花了4个月的10/35时间拼命看一本500页的心理学书,看到第450页,他要绝望了,到最后他想“抓住”的信息量太大,不等看完,就被信息淹没了。原来,他是从头一直看下去的,虽然开到结尾了,但他甚至连上一章讲的什么都不清楚。而结尾就是对整本书的总结。他阅读了这一部分,并且估计,如果他一开始这样做的话,他会为自己节省70个小时的阅读时间,20个小时的记笔记时间还有几百个小时忧虑的时间。所以,总览与预习时,你应该有所选择和摒弃。很多人仍然习惯于强行看完书中的一切,尽管她恩孩子到并不是书中所有的信息都与他们相关。看书应该像听演讲一样。演讲者有可能会滔滔不绝地将一些乏味的东西,时而举太多的例子,时而偏离主体或犯些错误,所以我们停时要选择、批评、纠正与忽略某些内容。精读。在总览与预习之后,如果仍然需要寻找更多的信息,那么你就应该精读材料。这就像拼图游戏的边界与彩域拼完之后,接着要“填充”那些剩余的区域。因为在前面几个步骤中,大部分重要信息已经获取,所以不必全面阅读。跨越障碍。在精读阶段结束后,仍会有未完成的部分。这是因为我们最好避开那些特别困难的地方,不要单方面强行解决。再联想一下拼图游戏的过程中就会清楚为什么要如此:绞尽脑汁
本文标题: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心得体会范文(最新10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30669 .html